非遗黎锦培训后感言

08-04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黎锦什么时候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10月,海南黎族织锦纺、染、织、绣技艺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名录”。

  海南代表国家向联合国申请非遗项目时,曾承诺在2013年底前完成5项保护工作。

这5项承诺能否实现,关系到黎锦的“世界级非遗”命运。

  如今,离完成这5项保护工作的承诺时间已经不足两年。

有关专家呼吁:必须充分认识黎锦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加快相关工作进度,确保黎锦的“世界非遗”地位。

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对联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安徽黄山)上联:一苇渡江启宗门法渚下联:九年面壁传冷坐禅心(河南登封少林寺)上联;我只有一文钱.你来求,他来求.叫我如何是好下联;尔并无半点富,朝来拜,夜来拜,让我实在为难 (峨眉山--财神殿门联)三岛春深云气暖 九霄地迥月明多(故宫:)搁笔题诗,两人千古;临江吞汉,三楚一楼。

(湖北武汉黄鹤楼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山东济南大明湖联)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安徽滁县醉翁亭联)依然极浦遥山,想见阁中帝子;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

(江西南昌滕王阁联)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

(昆明黑龙潭联)一径竹阴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纱(北京颐和园月波楼)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江苏苏州沧浪亭) 树红树碧高低影 烟淡烟浓远近秋(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成都武侯祠) 云南昆明滇池大观楼的长联堪称古今天下第一联。

为清 朝孙髯翁所做,共一百八十个字。

可领略滇池风貌: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 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十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 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 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审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桂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忖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人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40联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辑粹

【第1句】:刀锋舞者利刃奈何,从来僳僳崇强者火光赞叹,自古英雄出少年

【第2句】:鱼皮部落丝网未收,船歌久荡乌苏里鱼皮堪忆,手艺孤传赫哲人

【第3句】:最古老的衣服毒树衣存三百载黎家艺创四千年

【第4句】:麦田书场曲艺宏扬,天南地北奔书会中原独秀,鼓乐丝弦响麦田

【第5句】:版纳古陶质佳不厌陶轮慢艺绝足生傣女忧

【第6句】:神鼓的回响木鼓声声传信仰春风阵阵倡文明

【第7句】:皮影绝唱九曲黄河,壮景何时无客赏千年绝唱,老腔今日几人呼

【第8句】:鬼神之舞原始图腾,由来共仰今朝傩戏,几尽不传

【第9句】:最后的牙雕杀象取牙,资源遭暴戮空刀绝艺,记忆恐封存

【第10句】:丹寨纸事花草鲜,白蚕绵,纸坊迎外企老工艺,新品种,丹寨引游人

【第11句】:髹饰荣华髹饰荣华,灿烂七千年历史艺遭冷落,凄清三五个传人

【第12句】:峡江绝响上水闯滩,石壁多情思绝响翻花鼓浪,平湖有意送和弦

【第13句】:大刀世家回族重刀寒敌胆中华武术壮民魂

【第14句】:德格印经梵文、咒文、藏文,经楼同印珍本、范本、孤本,德格独存

【第15句】:最长的史诗传奇故事格王史百万诗行藏族魂

【第16句】:金陵刻经梦居士私修成善果金陵佛典印元功

【第17句】:正骨传奇不负中医,八代正扶施妙手永怀祖训,一门清守见仁心

【第18句】:银饰之谜多元文化图腾里无字史书银饰中

【第19句】:光魅皮影一束光,五分面清秋世,万古人

【第20句】:生命的流向春景清新,佳人呈绝艺窗花红艳,巧剪夺神工

【第21句】:名绣之花雅洁清新,苏工蜀艺层挑双绣,粤卷湘屏

【第22句】:美玉无价璞玉隐于山,天生丽质真儒行以世,月鉴冰心

【第23句】:鬼斧神工书斋赏阳文阴刻石窟叹神韵仙姿

【第24句】:熠彩泥塑糯土泥丸匀面貌眉工色彩活神形

【第25句】:南国木雕清饰浮雕扬本色金漆南木显华姿

【第26句】:烧出来的艺术简炼夸张石湾仔清新典雅凤春壶

【第27句】:窑变千面泉州白釉尊尊雅景德青花色色明

【第28句】:云想衣裳金梭、银梭,高阁梭惊天上客云锦、蜀锦,花楼锦映画中人

【第29句】:皇宫绝艺景泰奇观,掐丝作画不劳笔京都绝艺,和水点蓝全在心

【第30句】:神漆生辉借土漆麻初体态点螺镶玉俏容颜

【第31句】:水印传奇千秋木野刀耕种一派春光水印来

【第32句】:齐都蹴踘风流惟入齐云社伟大当冲世界杯

【第33句】:风筝探源飞万里纸鸢寻梦傲千秋木鸟定都

【第34句】:灵石之韵绮纹多曼妙薄意极尊荣

【第35句】:祈连夜光山呼群玉浮春色杯注酒泉泛夜光

【第36句】:拜水都江堰鼓乐震天,三巴人汇二王庙杩槎横水,万叠浪铭千载功

【第37句】:寂寞起舞俊态柔情,提线重寻乐趣空台冷柱,回眸何觅风光

【第38句】:深井盐藏百年盐井留佳话几架天车诉晚情

【第39句】:失落大风堂纸内犹存夹江竹画中不具大风堂

【第40句】:彝寨狂欢光映长天,火把山间流璀璨歌飞六月,赛衣场上竞婵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

你好,我是一名基督徒,我会将我知道的告诉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耶稣爱您

我给您一点资料,您可以考察一下,孙中山先生是不是一名基督徒。

【第1句】:孙中山先生18岁时候,在香港公理会受洗

取名“日新”(广东话与“逸仙”同音),乃为“得救重生”、“成为新人”之意。

【第2句】:您可以去看看孙中山先生亲笔写信给香港区凤墀长老的信,基督信仰表露无遗。

【第3句】:辛亥革命成功之时,他在美国得电,友人为他设宴庆祝,他谦虚恳辞,说不必盛宴铺张,只需吃一碗面即可,应当先向神感恩。

当时他为答谢友人,特以圣经上的话奉赠:“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借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

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

”(腓4:6-7)并说:“我革命所以能够成功,乃完全信赖神的恩助。

【第4句】:他在致其老师康德黎的信中:“我师为我事工所献的忠诚祈祷,实令心感。

我现在正努力谋中国信仰的自由,并预知此新建之邦;必能使基督圣道日见兴旺,这可告慰你了。

【第5句】:孙中山先生曾说:“建国之基,发端于心理”,故应“以神道而入治道”使国人“敬畏那当手敬畏者”,中华名族才有大希望。

“至于宗教,则崇耶稣。

【第6句】:孙中山先生在1925年3月11日,他在临终前一天,于病榻上对他的家属和挚友们,口授了他的第四份遗嘱《一个基督徒的遗嘱》:“我是一名基督徒,受神之名,来与罪恶之魔宣战

我死了,也要人知道,我是一个基督徒。

【第7句】:孙中山的儿子孙科曾,在他的家书中写到:“父离世前一日,自证我本是基督徒,与魔鬼奋斗40余年,尔等亦当如是奋斗,更当信靠神。

”只是挑了几条打出来,方便您可以查看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不知道您是不是基督徒,但是我还是要说一句,我们基督徒为孙中山作见证,乃是因为罪人悔改而高兴,真理不需要名人来点缀了,信仰是我们自己和神之间的关系了,我们要为主耶稣作见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昆曲时间:2001昆曲是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

昆曲的唱腔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

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

《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

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

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古琴时间:2003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琴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

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人们弹奏古琴往往不仅是为了演奏音乐,还和自娱自赏、冥思、个人修养以及挚友间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

从早期的文学作品以及考古发现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它的演奏是一种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它成了一种贵族和文人的精英艺术,而不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表演艺术。

实际上,古琴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因为它是中国文人所必需的素质修养“琴、棋、书、画”当中的一种,且位居其首。

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演奏技法复杂而精妙,而且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

古琴有七根弦,十三个徽,通过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个八度。

古琴的演奏有三种基本技巧:散、按、泛。

“散”是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常用于曲调中的骨干音;“泛”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泛音),多弹奏华彩性曲调;“按”是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有效弦长以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

同一个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于变化。

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时间:2005年2005年11月25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我国政府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全票通过,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这里转意为大曲,是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音乐形式,集歌、舞、乐于一体。

“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 其以 “十二木卡姆” 为代表,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曲,这十二套大曲分别是: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且、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

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长调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时期就已经存在,它与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蒙古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

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

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端午节、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妈祖信俗、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呼麦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篆刻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

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

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

它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着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

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中国剪纸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

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今天,剪纸依然是中国百姓用以表达意愿、思想和情感的方式或形式,它介入当代民俗活动,呈现出互动的活力和再创造的面貌。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

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

由这种技艺所构建的建筑及空间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审美意向,凝结了古代科技智慧,展现了中国工匠的精湛技艺。

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七千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

它采用“通经断纬”等核心技术在构造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由上下两人手工操作,用蚕丝线、黄金线和孔雀羽线等材料织出华贵织物,如龙袍。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有着完整的体系,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见证。

如今,因灿若云霞而得名的南京云锦,依然作为中国传统织造技艺的经典,用于高端织物的织造,为民众所喜爱。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

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

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

各种活动因地而略有不同,湖北省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省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省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和浙江等全国广大地区均各具特色。

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

舞蹈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

舞前踩地神祭祀,表达了尊重自然、依靠自然的原始信仰。

舞者伴随唢呐、洞箫、锣鼓的节拍欢歌起舞,表达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

场面热烈奔放,民族特色鲜明。

农乐舞已融入中国朝鲜族的血脉,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瑰宝。

《格萨(斯)尔》《格萨(斯)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

史诗讲述了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间使命,最后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

凭借杰出艺人的说唱,史诗流传千年,主要流传于中国西部高原地带的广大牧区和农村。

史诗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关族群关于自然万物的经验和知识,成为藏族等族群普通民众共享的精神财富。

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

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

“众低独高”是其传统的声部组合原则,优美和谐是其鲜明的艺术品格,歌师教歌、歌班唱歌呈全民性的传承方式。

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

花儿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

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

它用汉语演唱,在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

花儿产生于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

由于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的不同,又被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三个大类。

人们除了平常在田间劳动、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兴漫唱之外,每年还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自发举行规模盛大的民歌竞唱活动——“花儿会”,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的特殊价值。

《玛纳斯》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传唱千年,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演唱异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玛纳斯及其后世共8代英雄的谱系式传奇叙事,长达

【第23句】:6万行,反映了柯尔克孜人丰富的传统生活,是柯尔克孜人的杰出创造和口承“百科全书”。

相关社区的传统节庆、民俗活动是其主要的文化空间。

妈祖信俗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

公元987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的妈祖因救海难而献身,被该岛百姓立庙祭祀,成为海神。

随着航海业发展和妈祖影响扩大。

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

该信俗传播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2亿多民众所崇拜并传承至今。

湄洲岛是妈祖祖庙所在地。

呼麦呼麦是蒙古族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

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

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呼和浩特及新疆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

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等地区和国家也能听到这种方式的歌唱。

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呼麦是蒙古族人杰出的创造。

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1南音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

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

现存的3000余首古曲谱,保留了自晋(公元265-420年)起至清(公元1644-1911年)历代不同类别的曲目。

音乐风格典雅细腻,其演唱形式、乐器形制、宫调旋律、曲目曲谱及记谱方式独特,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南音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珍爱的文化遗产。

热贡艺术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佛教造型艺术,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流派。

肇始于13世纪的热贡艺术,主要分布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流域的吴屯、年都乎、郭玛日、尕沙日等村落,其内容以佛教本生故事、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等为主。

热贡艺术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为信仰藏传佛教各族僧俗群众所喜爱。

它承载着热贡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

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

五千年来,它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传统生产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至今还保存在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南部的太湖流域(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和苏州等市)以及四川省的成都等地区,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藏戏藏戏是带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

常演剧目为八大传统藏戏,内容大都是佛经中劝善惩恶的神话传说。

藏戏原来流传于民间,由艺人口传身授,在广场或寺院中演出,后来建立了专业剧团,出现了舞台演出形式,这两种演出样式都为藏族群众认可和喜爱。

藏戏承载着藏族文化的血脉,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包括原料的粉碎、淘洗、陈腐和练泥;器物的成型、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最后在龙窑内用木柴烧成。

在原料选择、釉料配制、造型制作、窑温控制方面,龙泉青瓷具有独特的技艺。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服务人类生活,其成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陈设瓷、装饰瓷、茶具、餐具等,是烧制技术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

龙泉窑烧制的“粉青”、“梅子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宁静,是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的表现。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

自唐代(公元8世纪初)以来,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有108道工序,对水质、原料制备、器具制作、工艺把握都有严格要求。

这一技艺经口传心授世代相传,不断改进,与多种文化元素结合,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促进民族认同和维护文化多样性有重要的作用。

西安鼓乐西安鼓乐是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鼓吹乐。

乐队编制分敲击乐器与旋律乐器两大类,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

至今使用着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时期俗字谱的记写方式。

乐曲结构庞大、风格典雅,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粤剧粤剧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有300余年的历史。

粤剧吸纳了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二簧声腔与粤方言音韵予以最完美的结合,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迥异于中国其他戏曲剧种。

作为粤方言区中最具影响力和海外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戏曲剧种,粤剧以多样而独特的演剧形式,渗透在岭南的传统和现代生活中,成为族群认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3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羌年羌年是中国四川省羌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祝活动。

节日期间,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祷繁荣,展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对自然的尊重,并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和睦。

在释比(神父)的细心指引下,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举行庄严的祭山仪式,杀羊祭神。

然后,村民们会在释比的带领下,跳皮鼓舞和萨朗舞。

活动期间,释比吟唱羌族的传统史诗,人们则唱歌、喝酒,尽情欢乐。

新年之夜,每个家庭的一家之主会主持祭拜仪式,献祭品和供品。

通过庆祝新年,羌族的传统、历史积淀和文化信息得以继承和传播,族人的社会习性得以巩固,羌族人民也借以表达了对所有生灵、对祖国和对祖先的尊重与崇拜。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们的迁徙活动日益频繁、年轻人对羌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断减弱,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庆祝羌历新年的人越来越少;2008年汶川大地震摧毁了许多羌族村庄,羌族人民聚集区遭到严重破坏,羌历农历新年也因此陷入岌岌可危的状态。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以传承人对环境以及结构力学的认知体系为基础,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

木拱桥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师傅指挥,其他木匠操作完成。

木匠工艺按照严格的程序,通过口头传授和个人示范流传下来,抑或通过师傅对学徒的教授或是作为家族手艺,代代相传。

作为传统工艺的载体,木拱桥既是传播工具,也是传播场所。

它们是当地居民重要的聚集场所,人们在木拱桥上交流信息、开展娱乐活动、举行祭拜仪式,从而加深了感情,凸显了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木拱桥营造的文化空间提供了一个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了解与互相尊重的环境。

但近几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木材稀缺、可用建筑空间不足等因素威胁到了木拱桥工艺的传承与存活,这一传统已有所流逝。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它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

黎族妇女从小就从母亲那里学习扎染经纱布、双面绣、单面提花织等纺织技艺。

母亲们通过言传身教,传授技能。

黎族妇女仅凭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和对传统样式的了解来设计纺织图案。

在没有书面语言的情况下,这些图案便成了黎族历史、文化传奇、宗教仪式、禁忌、信仰、传统和民俗的记录者。

黎锦是黎族重要的社交、文化场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一些宗教仪式和各种节日,特别是婚嫁场合。

每逢这些重要日子,黎族妇女都会为自己设计服装。

作为黎族文化的载体,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是黎族文化遗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然而,近几十年来,掌握织、绣技艺的妇女人数急剧减少,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正濒临灭绝,急需给予保护。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