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十三回读后感

09-17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第1句】: 三国演义第十三回读后感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

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

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

【第2句】: 三国演义13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世人云:“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直到我看了三国这本书,才知道吕布是三国时最大的枭雄,奉先屡信谗言 我当引以为戒《三国演义》的前十回,是故事的开张,乱世的始端。

自古乱世出英雄,这个时代的奇人异事也特别多,刘备、董卓、吕布、袁绍、袁术、刘表、公孙瓒、曹操、马腾、孙坚等,要么是佣兵数万,独霸一方的枭雄,要么是武艺超群傲视群雄的猛将,为一个波澜迭起,纷争重重的时代奠定了基础。前十回里最为世人所传诵的,莫出“三英战吕布“这一段最令我难忘的不是吕布的骁勇善战,而是吕布为荣华富贵,功名利落,两弑其父【可想而知,他的亲爹是如何死的】。

第三回里,写吕布本是丁原的义子,却被李儒的几句谗言,和黄金千两,赤兔一匹,当夜就提刀入帐,杀了丁原,取其首级,投奔董卓,且拜其为义父。昨天的敌人,今天就变成了义父,翻脸的速度实在让人震惊,杀人不眨眼的利索更是与其人中之龙的外表格格不入,令人扼腕叹息。

其后第八、第九回,写了吕布本来与董卓相处还算融洽,可后来竟再度手刃其父。虽说董卓是祸乱朝纲的国贼,但董卓到底是自己拜的义父,他竟然为了一个妻妾亲手杀了自己的义父,不愧为三姓家奴,吕布也给世人留下了不忠不孝不义的印象,可惜其空有一身武艺,却无半点谋略,才使自己身败名裂的恶果。

其实个人认为吕布并不是秉性不忠不孝不义,只是缺乏主见,没有明志,导致误信谗言,自食其果,可算是《三国演义》里极富悲剧性的人物。吕布虽然已经仙逝多年,但像他这样的到现在仍然大有其人。

现在多少大学生认为专业不好无心向学,多少年轻人认为工作不称心频繁跳槽。自怨自艾,怨天尤人,最后虚度光阴,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其结果与吕布相差不远矣。

大凡成大事者,无不是幼年立志,坚定不移,几十年如一日奋斗,穷毕生之努力耕耘。周恩来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李小龙立志为华人地位而自强,之后奋发上进,历经艰辛最终达成目标,名垂青史,受世人敬仰。

我们虽然不一定要流芳百世,但起码也要效仿前人,修身明志,不屈不挠,就算不能治国安邦,救灾济世,亦能事业有成,造福一方,此成道也。

【第3句】: <三国演义>第十三回读后感

第十三回读后感

其实个人认为吕布并不是秉性不忠不孝不义,只是缺乏主见,没有明志,导致误信谗言,自食其果,可算是《三国演义》里极富悲剧性的人物。大凡成大事者,无不是幼年立志,坚定不移,几十年如一日奋斗,穷毕生之努力耕耘。起码也要效仿前人,修身明志,不屈不挠,就算不能治国安邦,救灾济世,亦能事业有成,造福一方,此成道也。李、郭二人狼子野心,献帝百官皆落于二人之手,大权掌握,无恶不作,幸好还有一些忠志之士,贾诩出谋,董承杨奉救驾,杨彪张温相随,韩暹李乐胡才之力,并力将献帝救出虎穴。

【第4句】: 三国演义 第13回读后感 100字 200字 左右

《三国演义》这部书内容主要讲的是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它叙述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太康元年三国统一为止。描写了近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在书中,我知道了有像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的人,也有像董卓一样恶贯满盈的人,更有像周瑜一样小心眼的人。在《三国演义》的人物中我最欣赏的要数诸葛亮了,他通天文、知地理,不管别人有什么计谋都瞒不了他。他能利用自然环境及气候变化来完成用兵之计。而且,他还是一个大度惜才的人,曾经七次生擒孟获,而每次都因孟获不服而放走他,直到第七次才使孟获心服口服而最终投靠了诸葛亮

在书中,我觉得最精彩的故事是《草船借箭》。由于诸葛亮聪明博学,用兵如神,这便使周瑜非常的嫉妒,心怀诡计,他把诸葛亮看作是东吴一患,要找借口害他,于是对诸葛亮说在水上打仗最好的兵器是箭,这当时没有造箭的条件下却要他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弓箭,如果完不成就要严惩。但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凭他的智慧和学识,在三天内向曹操“借”了十万余支箭¬¬,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能像诸葛亮一样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5句】: 【《三国演义》每13回概括一次主要内容,加一篇1000字读后感,】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第十三回:李傕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吕布在兖州争夺战中被曹操打败,只好投奔刘备长安城中,李傕、郭汜二贼把持朝纲.太尉杨彪定下反间计离间二贼的关系.此计奏效,李傕、郭汜二人失和,自相残杀.汉献帝和群臣得以乘间逃出长安这个地狱.流亡途中,汉献帝得到骑都尉杨奉、董承河内太守张杨、河东太守王邑等人救驾,方才勉强渡过难关.。

【第6句】: 三国演义第十三回的感受急,快

靠自己 ——读《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有感 汉献帝并不完全是一个昏庸的帝王。

当他被郭汜李傕欺凌时,利用郭汜之妻的嫉妒使用反间计,使二贼自相残害。之后,被李傕劫去。

逃出后,献帝不得已,召李乐这个山贼保驾,结果反被李乐劫驾。获曹操救驾后,曹操夺权。

他有聪明才智,也同样陷入一番又一番受制于人的困境。可见,他始终是一个能力不够高的人,不然堂堂一个帝王怎会处于人下?怎会一次又一次求助于他人?若献帝从执政开始就好好管理,杀掉逆臣逆贼,哪还有如此凄苦的下场?世上没有救世主,靠别人,靠上帝是不靠谱的。

当陷入困境,别人救得了你一次,二次,但是,不会有那么一个人总是把你从黑暗中拯救出来! 世上没有救世主,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我们受了委屈,向同学、老师、父母哭诉;我们遇到困难,向同学、老师、父母求助。

我们为什么要在他人的臂弯下受着保护?我们已经不是小孩,我们已经处于“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的时期,我们是时候具有“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蓬勃向上精神了。

成绩差了,没关系!上进心没了,没关系!感觉迷茫了,没关系!年少轻狂的我们有资本再来一次,我们有的是泪水可以挥洒,我们有的是时间可以找回自我,我们有的是活力可以从一个又一个困境中走出来!我们自己有能力拯救自己,何必依赖于别人的帮助呢?就算当前没有足够的能力,我们就开始培养能力,提高能力啊!我们身处科技发达的时代,学习资料如海洋般广阔,那些有益的知识一直都在默默地等待着我们。我们还不赶快,还不抓紧时间去获取?难道要像汉献帝一样屈于别人的管制之下吗?难道还要等到知识用尽,再去急匆匆地去挽回失去的青春时光吗?难道还要给自己留下生命中的遗憾,然后在垂暮之年留下懊悔的眼泪吗?歌里唱到:“就怕你不说/就怕你不做/别让遗憾继续/一切都来得及”人的心中若有决心重新开始,一切都不算太晚。

从心开始,重新来过。人靠自己,无忧无惧。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