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贵荣妻本完本感言

09-05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吴下阿蒙

【成语】吴下阿蒙

【拼音】 wú xià ā méng

【解释】 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

比喻人学识尚浅

【出处】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用 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示 例】 清·沉起凤《谐铎·隔牖谈诗》:“汝~,辄敢高持布鼓,过我雷门。

【故 事】 三国时,据有江东六郡的孙权,手下有位名将叫吕蒙。

他身居要职,但因小时候依靠姐夫生活,没有机会读书,学识浅薄,见识不广。

有一次。

孙权对吕蒙和另一位将领蒋钦说:“你们现在身负重任,得好好读书,增长自己的见识才是。

吕蒙不以为然他说:“军中事务繁忙,恐怕没有时间读书了。

”孙权开导说:“我的军务比你们要繁忙多了。

我年轻时读过许多书,就是没有读过《周易》。

掌管军政以来,读了许多史书和兵书,感到大有益处。

当年汉光武帝在军务紧急时仍然手不释卷,如今曹操也老而好学。

希望你们不要借故推托,不愿读书。

”孙权的开导使吕蒙很受教育。

从此他抓紧时间大量读书,很快大大超过一般儒生读过的书。

一次,士族出身的名将鲁肃和吕蒙谈论政事。

交谈中鲁肃常常理屈词穷,被吕蒙难倒。

鲁肃不由轻轻地拍拍吕蒙的背说:“以前我以为老弟不过有些军事方面的谋略罢了。

现在才知道你学问渊博,见解高明,再也不是以前吴下的那个阿蒙了

”吕蒙笑笑:“离别三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

今天老兄的反应为什么如此迟钝呢?”接着,吕蒙透彻地分析了当前的军事形势,还秘密地为鲁肃提供了三条对策。

鲁肃非常重视这些对策,从不泄露出去。

后来,孙权赞扬吕蒙等人说:“人到了老年还能像吕蒙那样自强不息,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一个人有了富贵荣华之后,更要放下架子,认真学习,轻视财富,看重节义。

这种行为可以成为别人的榜样。

” 原文: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孙权劝学 解释:卿:你 孤:我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去学习呀

”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精通儒家书籍、传授经学的学官吗

你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历史。

你说你军务繁忙,哪能比得上我繁多的事务呢

但我常常读书,并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东吴军师鲁肃路过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吕蒙了

”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造句:小李虽然成绩不太好,但努力后成绩大为提高,再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如此小瞧于我,当我是吴下阿蒙么

中国可以“强硬”,据理力争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的根源在于今天中国已非“吴下阿蒙” 现在亚洲国家已非吴下阿蒙. 人教版教参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

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

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2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二、问题研究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练习说明 一、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二、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几个语气词所表示的语气。

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重要的表情达意作用,并且数量多,用法灵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积累。

文言语气词的用法,要通过朗读来体会。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第3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教学建议 一、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最好能当堂背熟课文。

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体会这段话的情味。

二、教学本文,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让学生讨论本文对自己有什么启示,分角色朗读,进行快速背诵竞赛,复述课文,改编原文并口头表述,等等。

三、可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作比较阅读。

前者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后者写出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两文的内容都有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此外两文的写法也不同: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后者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宝元进士。

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

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

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

英宗命设局续修。

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

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

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

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

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

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二、《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

294卷,有考异、目录各30卷,约300多万字。

编年体通史。

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

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

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

帮助编撰者有刘■、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

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记载了包括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在内的16个朝代的1362年历史。

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

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

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三、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

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

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

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

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

不久病死。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剧,艰难、困苦)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 (摘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四、《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有关文字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

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

’遂往诣蒙。

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

’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

’因为肃划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

’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

至统事以来,省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

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

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勗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

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

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

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

今与为对,当有单复(单复,犹奇正,古代战术之一),以卿(卿,当为“乡”。

从卢弼说)待之。

’密为肃陈三策。

肃敬受之,秘而不宣。

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

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 吴下阿蒙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

’蒙日:‘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唯不读《易》。

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稻》、《左传》、《国语》及三史。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

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 说解:吴下,指东吴。

阿蒙指吕蒙,东吴大将。

他学识不足,孙权劝他和蒋钦,要多读兵书、史书。

吕蒙勤奋学习,大有长益。

鲁肃和他交谈,常彼吕蒙驳倒。

鲁肃赞许地说:你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阿蒙了。

后以“吴下阿蒙”称誉别人变化很大,长进明显;或反其意而用之,谦指自己毫无长进,也作“阿蒙吴下”。

金元敏之《读裕之弟诗稿》:“吴下阿蒙非向日,新篇争遣九泉知。

”清黄景仁《闻稚存丁母优》:“阿蒙吴下还依旧,他日登堂欲拜难。

” 五、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六、教案 孙权劝学 学情分析 已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解疏通简易文言文中关键字词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解文本内容和思想内涵的能力。

教学目标

【第1句】: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关键字词,初步学会整体鉴赏浅易文言文;

【第2句】: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个性;

【第3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明白读书对成长的重大作用,获得启发。

教学重点 品味人物语言中 体验人物个性。

教学策略 学生自读、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指导。

教学流程 以“司马光砸缸”的典故进入 一、听读课文,疏通字词。

【第1句】:听读课文,作出批注,划出读不懂的词句 ,并同伴交流。

谓 博士 往事 论议 才略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拜 结友 二、理清情节,通彻文意。

【第1句】:作者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劝学 —— 就学——论议——结友而别 才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略 三、(分角色)品读、翻译对话(同桌比较相宜),感知语言。

品人物对话(鲁惊什么

)——补充鲁吕论议(三结义典故)——对话的目的(侧面烘托学有所成) 由本溯源

【第3句】:孙权的劝 齐读 译读 怎么劝

(补充劝的内容)劝之以必要 再劝之以“所益” 善 或者 高(一个字点评他的规劝水平) 四、说点想法,感觉文本

【第1句】:了解了孙权劝吕蒙读书、鲁肃大惊的故事,我们一定从中有所启发, 请就你感想最深的一个人说说你的看法: 孙权:王者之风 , 长者之气。

鲁肃:尊重知识 , 尊重人才。

吕蒙:知识 就是力量。

【第2句】:我的看法 补充:王安石与司马光 同朝为官 共辅帝业 政见不一 但在强调读书好上却惊人相似。

看法:(字幕) 五、谈一谈作者,感悟主旨

【第1句】:作者撰写此文想表达什么意思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宋神宗语,因此命名《资治通鉴》 “读书治国平天下”(补充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第2句】: 背, 别。

六:教后记: 撑起孩子头上的整片天空 ——王建国反思练市教学《孙权劝学》 曾听说,不学文言文,我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

这样看来,我们教学文言文,就是带学生回家。

可是回家的路似乎总是坎坷曲折。

在练市一中的这堂《孙权劝学》,回想起来,总觉憾迹斑斑

其一,品其味不全,悟其情不透。

课堂的总体思路是听读、通读、品读、悟读,但是在品读、悟读环节上,作为一个引导者,虽然也竭尽全力地设想了一些诸如同桌对话翻译、用自己的语言翻译(表达)、点评人物的语言格调、谈谈人物间的关系、说说自己的启发、想想作者的写史目的等办法,学生尽管也有零星的想法甚至言语,却给我的感觉是明显地拉着学生的手,捧着学生的头,缺乏应有的耐心和期待。

所以,学生似乎尝到了一点味道,感觉到一点情调,但我明白都是学生的可爱——不愿意在一个外来老师的眼里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况且这老师还对我们赞口不绝哪,而迷糊出来的,个中味道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其二,点评语言乏力,诱导深入拓展不够。

《学记》有言:君子之教,善喻也,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但在教学时,启发与开导上的功夫明显不足,经常会有“引君入瓮”而形成在“走教案”之嫌疑,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时刻没有很好地因势利导,错失将教学推向高潮,将学生思维通达颠峰之良机。

如,学生在谈对孙权、吕蒙、鲁肃的印象时,有这不一的看法,我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并板书——孙权:王者之风 ,长者之气;鲁肃: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吕蒙:知识就是力量。

在这里我除了显耀自己的读书体验外,不仅缺乏有力的点评言语将学生引向更加深入的境地,进而感知史上的人物是真实,而文学(《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过加工,而且明显地暴露出自己“唯我独尊”的学术霸权,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尊重,当然就别说呵护了。

再如,在品读吕蒙由“吴下阿蒙”到“刮目相待”的变化时,我要求学生思考的我的提问——他的变化与一个人是有很大关系的,他是谁

学生说是孙权,于是我们就进入到品孙权的“善”劝了。

现在想来,且不说这个问题的水平之低,层次之低,太没有问题的价值,但就问题的导向单一,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就是最突出的败笔。

假如换成——是什么原因让他有这样大的变化

学生思维的空间将广泛许多,也必将深入许多。

不足之处定然不一而足,自以为最主要是以上所述,导致这一堂课缺少厚度和深度,虽好看好听但不中看不中听。

这样说来,这节课的价值在哪里,我只好提着灯笼“寻寻觅觅”了。

第一,较好地探索了整体教学文言文的想法。

首先我关照了教师、文本、学生、作者之间的整体关系,设计了听读、通读、品读、悟读的整体课堂思路,运用了学生阅读、学生感知体验、学生思维感言、老师提问推进、老师选择文字链接辅助整体教学策略,构建了学生间对话、学生与老师对话、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整体对话平台。

第二,较好地把握了文言文阅读和生活的关系。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

为此,开课我从学生的已经认知的“司马光砸缸”典故,学生欢呼雀跃,异常兴奋;引课我运用其中的重点语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反复操练品读,学生玩味应说是有收获的;而断课我将学生的视野指向文本背后“一代智者和政客的司马光在写史时,叙述故事的意义在哪

”让学生从而在关照古人的同时关注自己的生活——读书于我何所益

再如课中环节我也较好结合了“练市”这一域名以及习性,尤其是其中一个叫“阿强”的,巧妙地结合文本文字,用他日“非复练市阿强”的鼓励和期望,也许给他的就是莫名的喜悦,而给其他学生的感受估计是比较亲切的。

前面说,我们教学文言文,就是带学生回家。

虽路途坎坷,但以整体阅读构建学生精神家园,以生活语文引领学生幸福人生,从而撑起孩子头上的整片天空,应是我或者说我们语文老师的永久追求与探索。

突然想起,一句话我很有同感,录于此,权给我反思教学《孙权劝学》的作结——“文言文是老者、智者,但在课堂上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应是可爱的孩子形象,因为学生都是孩子

嵇康是个什么样的人

作家杨大侠形容,风流余韵,亦不复再。

率性而为,也成绝响。

难怪在古代文人之中,鲁迅独心仪魏晋时代的嵇康们——尤其是他苦心收集嵇康文集的版本,并做出迄今为止最完整的校对,便可为明证。

红楼梦全文

【第1句】:简介  《红楼梦》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故事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的。

  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贯穿全书的全线。

它以贾、林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以贾、林最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背叛和爱情的悲剧结局而告终。

  

【第2句】:创作背景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第3句】: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四岁时迁居北京。

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 ,曹顒遗腹子(一说曹頫之子)。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怎么写

红楼梦 9-12 回读后感 不读《红楼梦》 ,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什么叫封建社会......《红楼梦》是政治历史小说。

—— 毛泽东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红楼梦里面记录了当时社会里的现象以及当时政治的腐败。

在这四回中说到:秦钟和宝玉到书斋里,不好好读书。

搞起儿女私情,秦钟与香拎挤眉 弄眼时被金荣发现了。

因为秦钟与宝玉是朋友。

遂金荣不能怎样。

而且也吃到苦头。

后来金 荣不服,找来自己母亲让秦钟的姐姐赔了不是。

秦可卿得了病,贾蓉请来医生给她看病。

见 了几次熙凤,贾瑞起了淫心。

熙凤发现后起了作弄他的心。

后来比熙凤作弄而死。

这几回中记录了,有钱的人不好好读书,没钱的人却想读。

在贾政问李贵,宝玉到书斋 学了什么。

李贵答:“哥儿已经念到第三本《诗经》什么‘哟哟鹿鸣,荷叶浮萍’。

”在红楼梦 中也充分的体会到阶级的观念。

“俗语说的好:‘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

’未免人多了,就 有龙蛇混杂,下流人物在内。

”显现出当时社会中的阶级观念的深入人心。

读《红楼梦》

【第11句】:12 回读后感 第十一回 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 宁荣两府庆贺宁府的老大爷贾敬生日。

仍然写秦氏的病。

贾瑞, 是贾府教育家贾代儒的长孙, 曾当过贾氏家塾的代理校长。

凤姐, 是贾瑞的隔房嫂子。

在宁府寿宴散步时,贾瑞遇见凤姐,说话中有向她求爱的意思。

歹毒的凤姐假装顺从,暗藏 杀机。

第十二回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要点:爱情相思病,无药物可治 这回写的是王熙凤之下流,之歹毒。

这个“粉面含春威不露”的女人,她杀人的手段真是 叫人胆战心惊。

贾瑞求爱于她,固然是错。

你不答应或训斥他都可,为甚要用此毒计杀死他 呢

爱情相思病,除了爱的满足,是无其它药物可治的。

凤姐欺骗贾瑞说她爱他,用毒辣手段作弄了他几次后,因贾瑞仍死死爱着凤姐而又不得, 便害了相思病。

有道人送他一面风月宝镜,叫他只照反面,病就可好;若照正面,即死。

这 是寓言式地告诉贾瑞:凤姐是一个魔鬼,她要用假的爱情欺骗你,致你于死;她说爱你是她 的假像。

你不要被她的假像所蒙蔽,断了她,病即好。

这是就书中的情节而言的。

若广义一 点,这风月宝镜,是戒男人不要为色所迷。

即《金瓶梅》所说的“二八佳人体似酥,腰持长 剑斩愚夫”是也。

再广义开来,就是对于许多事物,要用反面思维去认识,这是很有哲学味 的。

贾瑞之死,许多人都认为活该。

是的

但—— 陈平盗嫂而做了汉相,曹植把亲嫂嫂甄氏当作精神恋人而撰《洛神赋》 ,郭沫若少年时爱 嫂抱竹,长大却成文豪,何况凤姐和贾瑞已隔了五代,并非亲嫂,他只是求爱而已,既不犯 法,又不犯德。

而王熙凤暗中勾引侄儿贾蓉,是犯法又犯德的,却装正经用此下流手段整死 呆子贾瑞,是无耻又歹毒也。

贾瑞之死,这事很有普遍性。

人的弱点之一,是难以抗拒眼前欲望的诱惑,尤其是这种 诱惑是你所渴求的。

所以 《荷马史诗》 中的莎琳女妖的艳歌, 会把所有的英雄志士变成畜生; 所以,鸦片海洛英便有了市场;所以被认为第六毒品的烟酒,会受人喜爱,甚至成为交际的 有力武器;所以,斯大林在赫鲁晓夫喊他作父亲的种种殷勤之下,会信任他,重用他(被人 恭维也是极大的精神享受) ;所以,金钱、美女,能使无数的人民公仆变成腐败份子。

英雄 难过美人关,何况区区一贾瑞乎

贾瑞虽然是贾府学堂的代理校长,但今天的正式校长、县 长、局长、厅长、省长一大批一大批的大人物们,被凤姐式的美人拉入地狱的,多乎哉

《红楼梦》第五回和第十二回读后感 红楼梦》《红楼梦》第五回是一大关目,撮其紧要,原因有三:一则此回为全书谶语式表现手法的集 中反映; 二则此回写有可卿以云雨之事警宝玉痴顽; 第三便是警幻仙姑提出的“意淫”之说。

整个第五回实质所叙的仅是宝玉的一场梦。

也是冥冥之中警幻仙姑受宁荣二公所托而安 排下的一系列事来警其痴顽。

第一件便是在“薄命司”中观看“金陵十二钗册”, 意在警告 宝玉,闺阁之中个中女子命运原本如此,命中注定,不要痴情于闺阁,自惹烦恼,忘身于孔 孟之道。

第二件便是“再历饮馔声色之幻”,即“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还有 以可卿予宝玉,以试云雨,来解迷津。

意在告戒宝玉:“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 之情景哉。

”总之,近似“黄粱梦”的故事,令宝玉于梦中历尽男女情事,以免宝玉在尘世 的痴顽。

我所主要说的是“意淫”一说。

“意淫”是警幻对宝玉性格的一个概括, 它的意思“可 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能语达”,所谓不可“口传”,说简单点,就是很难说清楚, 言不尽意。

世俗中,沾淫字,“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天下之 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 此皆皮肤滥淫之蠢物耳”, 而警幻称宝玉是“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 即为“意淫”, 再确切一些, 只不过是“在闺阁中, 固可为良友, 却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 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然而也只是让人懵懂。

我觉得,这“意淫”就是指在自己的精神世 界中,以自己的贞淫美丑、善恶是非评价标准对人予以判断,不掺杂任何世俗的东西,这种 标准是不分贵*、不分男女的。

对待女子,宝玉予以珍爱、怜惜,如撞破茗烟和万儿的事,他反而担心丫头,喊着叫她 放心。

对待丫鬟,宝玉多以欣赏艺术品的眼光去看待,因为她们玲珑剔透,小巧可爱,宝玉 想到的是客观的美,由美便生爱,这种爱不是爱情,只是发自内心的欣喜,赞赏。

好比一个 人既爱画又爱音乐一样。

宝玉惟独与黛玉的爱跟别个女子不同,可上升至爱情,因为他们的 精神世界也是相通的,是别的女孩无可比拟的。

对待个别男子,宝玉也会像欣赏女子一样地对待。

如对蒋玉函的欣赏,有的学者以同性 恋称之,未必有损雪芹的精神境界,也是对自己的贬损。

就像宝玉欣赏许多女子一样,他想 的绝不是云雨之事,对男子的欣赏当然更不是**的需求了。

宝玉是一个纯粹地生活在自己精神世界中的人, 在尘世中的种种表现是庸俗之辈所不能 理解的,于世人看来,迂阔怪诡,难免百口嘲谤。

这样也注定宝玉最后弃绝尘世。

《红楼梦》第十二回点滴感悟 《红楼梦》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当贾瑞在凤姐得闲时来相探望,以慰淫心。

在其与凤姐的几句话中,颇值得回味。

“只因素日闻得人说,嫂子是个利害人,在你跟前一点也错不得,所以唬住了我,如今 见嫂子最是个有说有笑极疼人的,我怎么不来,死了也愿意

” 这是贾瑞的话, 从侧面体现了凤姐平时的毒辣程度, 这也正是凤姐在丫头下人眼中的印 象,从贾瑞的嘴中说出,也体现了丫头下人对凤姐的畏惧和憎恶,不然她们不会到处诉说主 子的不好处。

可谓“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也伏下后来凤姐“反算了卿卿性命”的结局。

在封建社会,贾瑞竟能说出“死了也愿意”,其淫意不言而喻。

这样越轨的行为是大错 特错的(此仅限当时,今日则成为男人的口头语了)。

而贾瑞说出的“在你跟前一点也错不 得”则暗示自己的悲惨结局。

后面凤姐笑道:“果然你是个明白人,比贾蓉两个强远了,我看他那样清秀,只当他们 心里明白,谁知竟是两个胡涂虫,一点不知人心。

”这样的话与第六回贾蓉来借炕屏时凤姐 的暧昧表情相比, 可略窥其与贾蓉有染, 是否是焦大称的“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也未可知

回读后感(总结性的) 红楼梦 1 至 6 回读后感(总结性的) 娲炼石补天时, 所炼之石剩一决未用, 弃在青埂峰下。

此石已通灵性, 大小随心, 来去任意,因未被选补天常悲伤自怨。

和尚茫茫大士、道士渺渺真人见其可爱, 送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旅、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走了一道”。

不知 多长时间以后,空空道人经过这里,见石上刻着它那番经历,便从头到尾抄下, 交曹雪芹披阅增删、 分出章回。

以下便为石上所刻内容。

姑苏阎门外有个葫芦庙, 乡宦甄士隐居住庙旁,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

元宵之夜,甄 的女儿英莲被拐走;不久因葫芦庙失火;甄家又被烧毁。

甄带妻子投奔岳父,遭 白眼,随跛道人出家。

贾雨村中进土,任县令,由于贪财被革职,到盐政林如海家教林的女儿林黛玉读 书。

京城起复参革人员。

贾雨村托林如海求岳家荣国府帮助:林的岳母贾母因黛 玉丧母,要接黛玉去身边。

林便托贾雨村送黛玉到京。

贾雨村与荣国府联宗。

并 得林如海内兄贾政帮忙,得任金陵应天府。

黛玉进荣国府,除外祖母外,还见了大舅母,即贾赦之妻邢夫人,二舅母,即贾 政之妻王夫人,年轻而管理家政的王夫人侄、贾赦儿子贾琏之妻王熙凤,以及迎 春、探春、惜春和衔玉而生的贾宝玉。

宝黛二人初见有似曾相识之感,但宝玉因 见美如天仙的表妹无玉,便砸自己的通灵玉,惹起一场不快。

贾雨村在应天府审案,英莲被拐卖。

买主为皇商之家、王夫人姐姐薛姨妈之子薛 蟠。

薛蟠虽为争英莲打死原买主,但贾雨村胡乱判案,放了薛蟠。

薛蟠与母亲、 妹妹薛宝钗也一同到荣国府住下。

宁国府梅花盛开,贾珍妻尤氏请贾母等赏玩。

贾宝玉睡午觉,住在贾珍儿媳秦可 卿卧室,梦游太虚幻境,见“金陵十二钗”图册,听演《红楼梦》曲,与仙女可卿 云雨,醒来后因梦遗被丫环袭人发现,二人发生关系。

红楼梦 1~5 回读后感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感受: 甄士隐前日对雨村有“诳驾”之罪,待客既散,知他自便,也不去再邀。

及至中秋 节,士隐家宴毕,另具一席于书房,步行到雨村住处相邀。

前日不邀,是不生分, 中秋再邀,一可谢前罪,二为旅居僧房的雨村解愁,雨村听了,也不推辞。

由此 可见两家关系融洽,士隐也很会做人。

待人接物,显微见著。

喝酒间,雨村提出了盘缠之事,士隐:“何不早言……”,雨村吟诵诗词,博得士 隐赏识,趁士隐欢心之时提钱的事,容易成功。

送礼的人,也等到别人有求之意 才送,便送到点子上了。

果然,雨村得了钱,不管黄道黑道之日,天没亮就出发 了。

雨村与娇杏一见钟情,是本书的第一对男女相遇,一个是“虽无十分姿色,却亦 动人之处”,一个是“腰圆背厚,面阔口方,剑眉星眼……非久困之人。

”情场首现 二人,是世间常见的类型,算是书的后面才子佳人的引子吧。

士隐投奔丈人, 在世俗来说, 应算是没出息吧

偏这丈人还“半哄半赚”女婿的钱

这就叫“投人不着”。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感受 娇杏在这一回有了“人上人”的好结局。

她是书中第一位女性的结局,体现了作者 对女性良好的祝愿。

丫鬟命运两济,后面的女主人儿却是一个两个空余恨。

雨村 娶了娇杏,还送了不少礼物给甄家,此时的贾雨村,尚知报恩。

雨村初入官场,恃才侮上,被上司寻个空隙,参他一本,这是官场常见的现象。

雨村因此被革,为他日后重入官场时“随乡入俗”,乱判葫芦案铺垫了心理上的因 素。

大凡读书人,骨子里都有一个自视甚高的通病,有人受挫后愤然离职,采取“不 合作”的态度,有人在挫折中改变初衷,沦为虚情假意,尔虞我诈。

每一种游戏, 都有它的游戏规则,明白自己改变不了游戏规则,便只好改变自己了。

“雨村被 参后,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

”这种心态是常 人难以做得到的,可见是大奸

有人在官场失意后,愤世嫉俗,而雨村被参后,还力谋盐政林如海的西宾,成了 黛玉的老师,仅仅是因为盘费不继吗

他是在制造机会与权贵接近,结交

事实 证明,他后来确实是通过林如海重返官场谋得要职。

结果是,吃一堑,长一智, 做出了过河拆桥之事。

交代完雨村成为黛玉老师的事情后,书中出现了一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 前无路想回头。

这两句,是黑官的心理浓缩:有利可图,挡不住诱惑,一朝东窗 事发,命也不保住了,便想着那怕是回家种田也好啊

这副对联,在冷子兴说荣 国府前出现,相当于进入某个城市之前的路碑吧

“翻过筋斗来的”一说,自然而然的想到唐僧的高徒孙悟空。

荣国府年纪最长,也就是最高统治者是史老太君贾母,是不是作者出于对女性的 偏爱

宝玉出生前,兄贾珠就去世了。

黛玉既出于嫡妻,又克死亲弟,从而有机会读书 识字,宝、黛二人一样命硬,一个克弟,一个克兄

此乃天之作,非人力所能左 右。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黛玉与父亲洒泪拜别时,其父如海所言感人。

雨村入荣国府,投的是宗侄名帖,做法不错

得到贾政优待,入情入理,并得到 贾政力举终于谋了职位, 出而复入, 书里写得轻巧, 其实中间颇费了一番心机的。

“黛玉常听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虽然母女间无话不说,但是黛玉母 亲又如何体会到自家与别家不同呢

这倒奇了。

可见,黛玉的性格其实受其母影 响。

记得现代育儿学里说到,一个人的性格,在五、六岁以前就基本定型的。

黛玉来到贾府时不过六、七岁光景,便能做到“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多说一 句,多行一步”,哪里还象个“无亲母教养、兄弟姐妹扶持的孩子”,黛玉真是绝顶 聪明。

对贾府姑娘的描写:迎春“观之可亲”——性情温顺,探春“见之忘俗”——气宇不 凡。

黛玉“年貌虽小,举止言谈不俗,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什么叫 “自然的风流态度”

黛玉称自己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从不间断,这也奇了。

凤姐出场,用黛玉的心理纳罕来导出,也就是说,连小孩子都觉得她“放诞无礼”, 接着才写凤姐的衣着打扮: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 先闻。

妙笔

(真不明白, 男人们眼里的女人形象, 是什么样子的

怎么这么写

体格风骚

)凤姐进来,黛玉连忙起身,这是礼节,同时还听出贾母说“凤辣子” 是玩笑话,若是一般小孩子,就顺势接口称之了,黛玉略加迟疑才以“嫂”呼之, 足见谨慎。

至此,又以凤姐之口形容黛玉标致,此外“竟不象外孙女、竟是个嫡亲孙女”,难 道嫡亲孙就该比外孙长得标致

凤姐从“妹妹几岁”开始,一连串的询问,还真象 个管家领导。

吃茶果时,王熙凤与王夫人简洁对话,可看出二人领导与被领导的 配合默契,王夫人对凤姐的办事能力较满意。

黛玉见了外婆,接着到母舅家拜访,是礼规。

在去宁国府途中,黛玉还留意所经 过的地方“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这孩子真是处处留心,贾 赦不来接见,但传回话时,黛玉还是要“连忙站起来一一听了”,礼数周全。

刑夫 人留饭出于礼数,黛玉婉言谢绝,也是“人情”二字。

来到王夫人屋里,老嬷嬷让黛玉炕上座,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 子上坐了,又显黛玉识大体。

再过来见王夫人时,在坐位上还是如此,王夫人再 四携他上炕,也只是挨王夫人坐,贾政虽不在家,始终是不坐贾政之位的。

宝玉 未出场,就先由王夫人口述,黛玉说话再小心,一提到宝玉话就多了。

后王夫人 与黛玉过贾母处吃晚饭时,路过贾链家,王夫人指给黛玉看。

贾链与黛玉同辈, 不用专程拜访,是这个意思吧。

在贾母处吃饭,饭桌上的布菜让位,又显“人情”, 寂然饭毕

宝玉终于登场,之前又先是黛玉心中一阵疑惑。

宝玉来了转一圈就出去,吊人胃 口。

宝玉“外客未见,就脱了衣服”,可见其不拘礼节,或是不把林妹妹当外人。

此时, 又从宝玉的角度描述黛玉容貌。

宝玉黛玉相见,都有眼熟面善之感,这就是前世 缘吧

按宝玉说的傻话:“只作远别重逢”。

贾母听了宝玉的傻话,还赞赏“更好, 更好”,若王夫人听此说法,不知该如何表态。

宝玉得贾母纵容,竟走近黛玉身边细细打量,哈。

宝玉送黛玉表字“颦颦”及摔玉, 重笔。

贾母:“你生气,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

”可见在贾母眼里,主人 的一块玉儿比下人的尊严还宝贵。

宝玉性情乖僻,自己独有玉,不是孤高自赏, 反说“没趣”,摔了玉,贾母哄几句就信了,毕竟还是个孩子。

宝玉睡后,袭人还进去看黛玉,很细心,是个不贪睡的勤快丫鬟。

黛玉到贾府的 头一晚,便开始还眼泪了。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贾雨村一听这案子,就知道头尾。

正要办案,看到有人使眼色,便觉疑怪,先退 堂再说。

这里可看出他办事开始老练了。

雨村再次为官,遇到“贫贱之交”竟如雷 震一惊,当故人把他教乖之后,就过河断桥,这点倒是无师自通,难道是与生俱 来的官本性

为官须有“护官符”,官官相护,才“作得长远”,连门子都知道,看来此风已是历 史悠久

雨村刚看完护官符,“王老爷来拜”,便是王家派人来说情了,虽只“顿饭 功夫”,但连说带送(钱)时间已经足够,官场交易,点到即止,虚礼则不必。

“王 老爷”来得正是时候,接下来门子所说的话,雨村(及读者)才肯相信,单听一 面之辞,雨村不一定信,作者笔墨不多,重点放在门子对案情的分析。

门子把自己知道的、 想到的对贾雨村和盘托出, 想以此讨好上司, 以示尽忠尽责, 博取新来上司的好感, 图日后办事能行个方便, 甚至还以为雨村还是旧日的书生, 教雨村“应相时而动”,一味地替雨村出点子,殊不知雨村说到“蒙皇上隆恩……实 不能忍”时已经言不由衷了

门子教了他具体操作办法,他还装着“不妥,不妥” 嘿

门子把聪明都显尽了,还不知大难临头,低估了雨村,却不知雨村上次被免职, 吃了一堑,这次再复出,心理上已经完成了从“书生官员”到“一般官员”的过渡。

门子既知道英莲之父是雨村大恩人,又不秉公办事,替英莲作主,还知道雨村此 次复出补升此任,是贾府之力,这些底细都捏在你门子手里,贾雨村哪里还容得 下你

可见,不管是多好的朋友,往日的交情有多深,只要有一方地位变了,人 就会变,类似的情况,发生在夫妻之间也屡见不鲜。

作者用一回的篇幅详细写雨村胡乱办案,便把雨村之流的为人、作官写明白了。

薛蟠出场了。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本回一开始,引出了宝玉、黛玉、宝钗的交情。

黛玉寄人篱下,宝钗却是“带薪作客”,再说母亲健在,日子当然比黛玉好过多了。

一个人不管长到哪个年龄段, 母亲——母爱, 都是精神粮食

黛玉虽有贾母疼爱, 毕竟隔了一辈,再说了,贾母要管的事情不少,因此,与宝玉朝夕相处了一段时 间后,宝玉成了唯一的精神支柱,在意宝玉对自己的态度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 宝玉“在孩提之间……视姐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从上到下的人 都当他是宝贝, 他当然不觉有别啊

因与黛玉“既熟惯, 更觉亲密; 既亲密, 则……” 联想我们现实中也一样,刚认识时,彼此客气,容易处些,后来惯熟了,却老是 吵架,甚至有人发出“情到深处人孤独”之叹,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荣、宁府女眷们赏花喝酒,是家常便饭,“并无别样新文趣事可记”,真是好日子

刘心武在电视讲《红》时,特别点到“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之人……乃重孙 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以前看书时都没在意这句话,若不是听了课,实 在是看不出这句话的特别之处。

宝玉不喜读书,见了劝人勤学苦练的画《燃藜图》心中不快尚情有可原,小孩子 大多不喜读书,怎么看了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转身就走

可 见,此时的宝玉,未开化,对人情世故不感兴趣。

嬷嬷说叔叔(宝玉)不该往侄儿房睡觉,秦氏没正面反驳,笑道:“嗳哟哟,不 怕他恼。

他能多大……”说这话的艺术,一是拿嬷嬷的主子压她,二是暗示,他 还是个孩子,不懂那事,三,不用忌讳还是小事,他还是个孩子,惹小孩子生气 了,闹到贾母处,可不好收场。

话锋一转,说到兄弟秦忠,果然,封了嬷嬷的嘴, 又引起了宝玉要找秦忠的兴趣。

宝玉“眼饧骨软”,连说好香,配上杨贵妃喝醉的画及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 袭人是酒香”,好文笔

会写诗写对,使文章增辉生色,起到锦上添花的妙用。

春色图及细细的甜香,为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做铺垫。

好象有报道,气味可以帮助 记忆,还能激起情欲。

书中注解说“作者用香艳故事……渲染秦氏房中陈设,暗 示其生活淫靡奢侈”,没能真正理解作者意图。

屋中摆设与挂《燃藜图》画的那间截然相反,作者平白无故写上一间干什么

就 是用来对比,表示宝玉不爱读书,不管世事,来到“温柔乡”,就说“这里好。

”秦 氏笑:“这屋子神仙也可以住了”,暗指宝玉在这里与神仙会面了。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妙

最妙是一个“闲”字。

不要闲着没事干,无故寻忧愁,无病呻吟

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见了神仙姐姐,对话,情景全都是风月、香艳语句

仙境的 描写, 文笔华丽, 仿佛自古以来形容女子容姿的典故、 词汇都被用上了。

在这里, 文字还有一大功能,就是可以加入读者的想象,书上这么写着,你读的时候,爱 怎么想,就怎么想吧。

在这里再次看到“太虚幻境”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想起第一 回已经出现过了,回过头看,原来是甄士隐在第一回曾来到此门前,那是伏笔。

作者的想象力真丰富,凭空想象出幻境内的宫、门、司,“痴情、结怨”,“朝啼、 夜怨”,“春感、秋悲”,如何想象得出

“司人间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 布散相思”,这么说来,凡间的爱恨情仇,均是由天上神仙操作

凡人无能为力 了

(打住

不要看书看入魔——把邪魔招入膏盲了) “薄命司”的门对是: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由此可知,不要无事寻 愁,不然会短命

反之,快乐才能长寿。

警幻冷笑:“……庸常之辈,则无册可 录矣。

”现在我们玩博客,象不象是自己给自己造册

各人的判词,以前看时都是粗略大概,在电视听了刘心武讲课后,才知道原来判 词寓意深刻。

参不透,还是等老师讲课吧。

袭人图画里“一床破席”,“席”是谐音罢了,为什么是破的

(隐指婚前曾与宝 玉……

) 宝玉看睛文、袭人、香菱的册子时,一看就郑,看到“林、薛”时,多了一句“待要 问时……待要丢下,又不舍。

”一字一句,都是精心安排。

书中注解说李纨“判诗”后二句意难定,对“如冰水好空相妒”,我的理解是:冰、 水本质相同,只是由于温度相差致使冰坚水柔,“好”,喜欢,爱好。

全句意思, 冰与水本是一类,偏偏喜欢无端端的拿来对比,好象海水羡慕浪花,毫无来由。

引伸义,人与人本同是血肉之躯,偏喜欢争名逐利,贪图虚荣,岂不笑话

结合 后面判词《晚韶华》的“镜里恩情、梦里功名”,“古来将相……只是虚名儿与后人 钦敬”,所以,儿子有出息了,又有什么用

这些都是虚的,年轻守寡,槁木死 灰,人生意义何在

“枉与他人作笑谈”罢了

警纪叫仙子们出来迎接贵客(宝玉),仙子们以为是黛玉,兴冲冲的出来,见是 宝玉,当着宝玉的面说他是浊物。

宝玉在人间得宠,到了仙境却不怎么地。

宁荣 二公之灵云:“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情欲声色能警痴顽

宝玉入了仙室,闻一缕幽香,问仙姑所焚何物,这是日有所思的结果,刚进秦氏 房中先叹“好香”,闻着细细的香甜睡觉,睡着后潜意识在梦里胡思乱想。

在梦境 里,宝玉从刚入室,至喝茶,后设酒席,“不禁相问”三次香味来历。

据刘心武老师讲,痴梦仙姑——林黛玉,钟情大士——史湘云,引愁金女——宝 钗,度恨菩提——妙玉。

演员扮演人物,皆按“行当”,不能随意混用,现实的工作、生活中,做人的道理 亦应如此,明白自己是什么“行当”,摆正自己的位置

“看破的, 遁入空门, 痴迷的, 枉送了性命”, 遁入空门与枉送性命又有多大差别

人虽活,心已死。

宝玉听了曲,去香闺绣阁睡觉,屋内陈设,“乃素年未见之物”,前面写秦氏屋子 时把能想到的都写了, 作者在这里实在再想不出, 也写不出什么来了, 反正是“未 见过的”,随你怎么想吧。

【第1句】:讲通灵宝玉的来源,绛珠仙草泪眼还债,以及点出贾语村

【第2句】:贾雨村为林如海西宾,教读黛 玉。

冷子兴闲谈介绍贾府,贾夫人仙逝。

【第3句】:贾雨村官复原职,黛玉进贾府,贾宝玉出场。

【第4句】: 薛宝钗进京,贾语村见士隐之女英莲被践卖,因害怕得罪权贵而乱判断案件。

这是我回答另 一个学生的 1~4 内容梗概,再加个 5,贾宝玉做梦云游太虚境,见到了 12 钗的判词与判曲, 在梦中与天女云雨的事

竹林七贤之嵇康的简介

嵇康画像嵇康(224—263),字叔夜,谯国铚县(现安徽宿州境内)人。

嵇康在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释私论》),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一。

在整个魏晋文艺界和思想界,嵇康都是一位极有魅力的人物,他的人格和文化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嵇康是著名的琴艺家和哲学家。

他精通音律,“广陵散绝”体现的是嵇康作为一个伟大音乐家的悲剧。

  中文名: 嵇康  国籍: 魏  民族: 汉  出生地: 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境内)  出生日期: 公元223年  逝世日期: 公元262年  主要成就: 竹林七贤  代表作品: 广陵散,养生论  字: 叔夜  

【第1句】:人物介绍  广陵散三国时魏末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谯郡铚人[1],善于音律。

创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合称“嵇氏四弄”,与东汉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

隋炀帝曾把“九弄”作为科举取士的条件之一。

其留下的“广陵绝响”的典故被后世传为佳话,《广陵散》更是成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

他的《声无哀乐论》《与山巨源绝交书》《琴赋》《养生论》等作品亦是千秋相传的名篇。

  [编辑本段]引

【第2句】:卒年考疑  嵇康墓《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云:“时又有谯郡嵇康,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

至景元中坐事诛。

”按魏元帝景元凡四年(260——263年),又《晋书·嵇康传》记康被诛时年四十,故《资治通鉴》将时间系于景元三年,即262年,文学史界订嵇康生卒年为223——262年,当是依此而定。

关于嵇康被诛的时间,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还见到不同的记载,如干宝、孙盛、习凿齿等人皆云康于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5年)被诛,裴氏认为他们的记载有误,故专门作了考辨。

又,《世说新语·任诞》云: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

徐震先生《世说新语校笺》云:“按《晋书·阮籍传》,籍以魏陈留王奂景元四年卒,年五十四,则其生当在汉献帝建安十四年。

”《山涛传》言卒于晋武帝太康四年,年七十九,则当生于建安十年,长阮籍四岁。

《嵇康传》但云死时年四十,不言死于何年,《通鉴》系其事于景元三年,则其生当在魏文帝黄初四年,盖小山涛十八岁,小阮籍十四岁,故云“少亚之”。

按《通鉴》记嵇康事迹,主要依据《晋书》,但也利用了《三国志》,故抄录了其中“谯郡嵇康”至“尚奇任侠”一段,而《三国志》云康景元中坐事诛,故《通鉴》将其事系于景元三年,审矣。

但《晋书》记嵇康事迹以及徐先生考嵇康生卒年,皆未利用《三国志》的材料,故有所失。

庄万寿先生则认为嵇康的卒年应为景元四年。

即景元三年冬钟会虽任镇西将军,但仍有可能兼领司隶校尉,而伐蜀真正开始在景元四年,故嵇康被害的事件下限完全可能在景元四年。

根据《与山巨源绝交书》的线索,山涛于景元二年除吏部郎,《绝交书》言“前年自河东还,闻……”,则绝交书当作于景元三年。

《绝交书》言嵇绍“年八岁”,《晋书》载嵇绍“十岁而孤”,若持景元四年论,自作《绝交书》至嵇康被害间有一年以上,完全可以满足这个时间差,若持景元三年则嵇绍的年龄误差较大。

  [编辑本段]

【第3句】:生平及成就  嵇康,“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谯郡铚人[1]。

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嵇康幼年丧父,成年后娶长乐亭主(一说为曹操孙女,沛王曹林之女;一说为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孙女)为妻,任郎中,中散大夫。

嵇康不喜为官,平时以打铁为乐(一说以此谋生)。

大将军司马昭曾想聘他为自己的掾吏,嵇康坚守志向不愿出仕,离家躲避到河东。

司隶校尉钟会想结交嵇康,轻衣肥乘,率众而往。

嵇康与向秀在树荫下锻铁,对于钟会不予理睬。

等候很久也没有回音后,钟会准备离开。

嵇康开口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从此结下仇隙。

景元二年,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由大将军从事中郎迁任吏部侍郎,举荐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

嵇康因此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自己的心志。

嵇康原本与东平吕巽吕安兄弟为友。

吕安的妻子被其兄吕巽奸污,吕安原本准备休妻并起诉吕巽。

吕巽请嵇康从中劝解,并发誓不会恶人先告状,于是嵇康劝说了吕安将这件事平息下来。

但是之后吕巽害怕吕安反悔,于是抢先告吕安不孝。

嵇康义不负心,写信与吕巽绝交,并出面为吕安作证,因此也被收押。

钟会劝司马昭乘此机会除掉嵇康。

晋墓壁画中的嵇康嵇康入狱后,立刻激起舆论的不满,许多豪杰纷纷要求与嵇康一同入狱。

经有司劝谕后,众人一时遣散,然而最后嵇康和吕安却被判处了死刑。

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做老师。

这些要求并没有被同意。

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

他顾看了日影,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

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

”说完后,嵇康从容地就戮,时年四十。

嵇康通晓音律,尤其喜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

他主张声音的本质是“和”,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认为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并不是音乐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

嵇康作有《风入松》,相传《孤馆遇神》亦为嵇康所作。

又作《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

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科举取士的条件之一。

嵇康擅长书法,工于草书,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品为草书第二。

又善丹青,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其时有嵇康《巢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传世,可惜现在俱已失佚。

  [编辑本段]

【第4句】:相貌风度  群英7嵇康嵇康风度非凡,为一世之标,史载: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世说新语·容止》) ●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答曰:“君未见其父耳。

”(《世说新语·容止》) ●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

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晋书·嵇康传》) ●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

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

(《晋书·嵇康传》) ●康长七尺八寸,伟容色,土木形骸,不加饰厉,而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正尔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

(《世说新语·容止》引《康别传》) ●康美音气,好容色。

(《文选·五君咏》引《嵇康别传》) 也就是说,嵇康身材高大(魏尺无明确换算标准,约在汉尺与晋尺之间,折合约为1

【第81句】:74~1

【第91句】:1),仪容俊美,声音悦耳,文采卓越。

虽然不刻意装扮自己,却能通过超脱的气度流露出自然的美感。

  [编辑本段]

【第5句】:文学创作  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和散文。

他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律诗为多,占一半以上。

嵇康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3卷,又别有15卷本,宋代原集散失,仅存10卷本。

明代诸本卷数与宋本同,但篇数减少。

明本常见的有汪士贤刻《嵇中散集》(收入《汉魏六朝二十名家集》中),张溥刻《嵇中散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等等。

1924年,鲁迅辑校《嵇康集》,1938年收入《鲁迅全集》第9 卷中。

戴明扬校注的《嵇康集》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书除校、注外,还收集了有关嵇康的事迹、评论材料。

嵇康得罪小人太多,特别是钟会,抓住这个机会,报复嵇康,力劝司马昭杀掉他。

从此广陵散绝矣。

  

【第6句】:嵇康的养生之道:越名教而任自然  嵇康为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同时也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

他虽然因政治原因只活了40岁(为司马昭政权所杀),但在中国云台山百家岩养生学史上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继承了老庄的养生思想,进行实践颇有心得,他的《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论。

后世养生大家如陶弘景、孙思邈等对他的养生思想都有借鉴。

《嵇康集》十卷书中,篇篇含养生之理,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养生看法。

魏晋之时,养生之学大兴,但社会上有两种相对立的思想存在:一是认为修道可成仙,长生不老;二是认为“生死全由天,半分不由人。

”嵇康针对这种现象,指出神仙不可能,如果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论可及的看法。

在他的重要著作《养生论》中,他以导养得理可寿的总论点,精辟地阐述以下几个问题: 一、提出形神兼养,重在养神。

他举了几个例子说明精神对人体的强大作用,指出“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而中医学也认为人以神为根本,神灭则形灭。

嵇康在此抓住了养生的根本。

二、指出养生要重一功元益,慎一过之害,全面进行。

嵇康认为万物禀天地而生,后天给予的养护不同,寿命也不尽相同,勿以益小而不为,勿以过小而为之,防微杜渐,提早预防,积极争取长寿。

三、指出若不注重养生,耽声色,溺滋味,七情太过,则易夭折。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内外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 四、嵇康还告诫养生者要有信心,坚持不懈,否则就不易有效。

还要以善养生者为榜样,积极吸取好的养生方法,清心寡欲,守一抱真,并“蒸以灵芝,润以醴泉,唏以朝阳,缓以五弦”,就可以“与羡门比寿,与王乔争年”。

可见,嵇康在养生问题上研究颇深。

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其友人言:“与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他自己提的理论,几乎条条做到,但却犯了“营内而忘外”一忌,最终受人诬陷而遇害,令人惋惜不已。

  [编辑本段]

【第7句】:史料记载  《晋书·嵇康传》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

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

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则命氏。

兄喜,有当世才,历太仆、宗正。

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

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

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

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

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

以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得,至于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伦可及,乃著《养生论》。

又以为君子无私,其论曰:“夫称君子者,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

何以言之

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

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

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

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以违道为阙。

何者

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恶;虚心无措,君子之笃行也。

是以大道言‘及吾无身,吾又何患’。

无以生为贵者,是贤于贵生也。

由斯而言,夫至人之用心,固不存有措矣。

故曰‘君子行道,忘其为身’,斯言是矣。

君子之行贤也,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无邪,不议于善而后正也;显情无措,不论于是而后为也。

是故傲然忘贤,而贤与度会;忽然任心,则心与善遇;傥然无措,而事与是俱也。

”其略如此。

盖其胸怀所寄,以高契难期,每思郢质。

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戎自言与康居山阳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

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

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

登沈默自守,无所言说。

康临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

”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

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

烈乃叹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

”其神心所感,每遇幽逸如此。

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

康乃与涛书告绝,曰: 闻足下欲以吾自代,虽事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也。

恐足下羞庖之人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故为足下陈其可否。

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

吾岂敢短之哉

又仲尼兼爱,不羞执鞭;子文无欲卿相,而三为令尹,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

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

以此观之,故知尧舜之居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

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

故君子百行,殊涂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

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返”之论。

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意气所托,亦不可夺也。

吾每读《尚子平》、《台孝威传》,慨然慕之,想其为人。

加少孤露,母兄骄恣,不涉经学,又读《老》《庄》,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逸之情转笃。

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

至性过人,与物无伤,惟饮酒过差耳,至为礼法之士所绳,疾之如仇仇,幸赖大将军保持之耳。

吾以不如嗣宗之资,而有慢弛之缺;又不识物情,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

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

游山泽,观鱼乌,心甚乐之。

一行作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

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

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长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

近诸葛孔明不迫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

自卜已审,若道尽涂殚则已耳,足下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

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

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疾,顾此恨恨,如何可言。

今但欲守陋巷,教养子孙,时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意毕矣,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

若趣欲共登王涂,期于相致,时为欢益,一旦迫之,必发狂疾。

自非重仇,不至此也。

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

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

性绝巧而好锻。

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

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

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

康性慎言行,一旦缧绁,乃作《幽愤诗》,曰: 嗟余薄枯,少遭不造,哀茕靡识,越在襁褓。

母兄鞠育,有慈无威,恃受肆姐,不训不师。

爱及冠带,凭宠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

托好《庄》《老》,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

日予不敏,好善暗人,子玉之败,屡增惟尘。

大人含弘,藏垢怀耻。

人之多僻,政不由己。

惟此褊心,显明臧否;感悟思愆,怛若创痏。

欲寡其过,谤议沸腾,性不伤物,频致怨憎。

昔惭柳惠,今愧孙登,内负宿心,外恧良朋。

仰慕严郑,乐道闲居,与世无营,神气晏如。

咨予不淑,婴累多虞。

匪降自天,实由顽疏,理弊患结,卒致囹圄。

对答鄙讯,絷此幽阻,实耻讼冤,时不我与。

虽曰义直,神辱志沮,澡身沧浪,曷云能补。

雍雍鸣雁,厉翼北游,顺时而动,得意忘忧。

嗟我愤叹,曾莫能畴。

事与愿违,遘兹淹留,穷达有命,亦有何求? 古人有言,善莫近名。

奉时恭默,咎悔不生。

万石周慎,安亲保荣。

世务纷纭,祗搅余情,安乐必诫,乃终利贞。

煌煌灵苓,一年三秀;予独何为,有志不就。

惩难思复,心焉内疚,庶勖将来,无馨无臭。

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神养寿。

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

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

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

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

何所见而去

”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会以此憾之。

及是,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

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

”因谮“康欲助贯丘俭,赖山涛不听。

昔齐戮华士,鲁诛少正卯,诚以害时乱教,故圣贤去之。

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

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

”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

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

”时年四十。

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帝寻悟而恨焉。

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

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

康善谈理,又能属文,其高情远趣,率然玄远。

撰上古以来高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

又作《太师箴》,亦足以明帝王之道焉。

复作《声无哀乐论》,甚有条理。

子绍,别有传。

好智不好学,其弊也荡,荡者荡失路也,渺无方向.这句是什么意思

蔡邕yong(133-192),字伯喈,陈留圉人也。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

六世祖勋,好黄、老,平帝时为郿令。

王莽初,授以戎连率。

勋对印绶仰天叹曰:“吾策名汉室,死归其正。

昔曾子不受季孙之赐,况可事二姓哉

”遂携将家属,逃入深山,与鲍宣、卓茂等同不仕新室。

父棱,亦有清白行,谥曰贞定公。

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

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

有菟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

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

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

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

闲居玩古,不交当世。

感东方朔及扬雄、班固、崔骃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以戒厉云尔。

有务世公子诲于华颠胡老曰:“盖闻圣人之大宝曰位,故以仁守位,以财聚人。

然则有位斯贵,有财斯富,行义达道,士之司也。

故伊挚有负鼎之炫,仲尼设执鞭之言,甯子有清商之歌,百里有豢牛之事。

夫如是,则圣哲之通趣,古人之明志也。

夫子生清穆之世,禀醇和之灵,覃思典籍,韫椟,安贫乐贱,与世无营,沈精重渊,抗志高冥,包括无外,综析无形,其已久矣。

曾不能拔萃出群,扬芳飞文。

登天庭,序彝伦,扫六合之秽慝,清宇庙之埃尘,连光芒于白日,属炎气于景云,时逝岁暮,默而无闻。

小子惑焉,是以有云。

方今圣上宽明,辅弼贤知,崇英逸伟,不坠于地,德弘者建宰相而裂土,才羡者荷荣禄而蒙赐。

盍亦回涂要至,俯仰取容,辑当世之利,定不拔之功,荣家宗于此时,遗不灭之令踪

夫独未之思邪,何为守彼而不通此

” 胡老傲然而笑曰:“若公子,所谓睹暖昧之利,而忘昭哲之害;专必成之功,而忽蹉跌之败者已。

”公子谡尔敛袂而兴曰:“胡为其然也

”胡老曰:“居,吾将释汝。

昔自太极,君臣始基,有羲皇之洪守,唐、虞之至时。

三代之隆,亦有缉熙,五伯扶徽,勤而抚之。

于斯已降,天网纵,人纮□,王涂坏,太极汣,君臣土崩,上下瓦解。

于是智者聘诈,辩者驰说。

武夫奋略,战士讲锐。

电骇风驰,雾散云披,变诈乖诡,以合时宜。

或画一策而绾万金,或谈崇朝而锡瑞珪。

连衡者六印磊落,合从者骈组流离。

隆贵翕习,积富无崖,据巧蹈机,以忘其危。

夫华离蔕而萎,条去干而枯,女冶容而淫,士背道而辜。

人毁其满,神疾其邪,利端始萌,害渐亦牙。

速速方毂,夭夭是加,欲丰其屋,乃蔀其家。

是故天地否闭,圣哲潜形,石门守晨,沮、溺耦耕,颜歜抱璞,蘧瑗保生,齐人归乐,孔子斯征,雍渠骖乘,逝而遗轻。

夫岂傲主而背国乎

道不可以倾也。

“且我闻之,日南至则黄钟应,融风动而鱼上冰,蕤宾统则微阴萌,蒹葭苍而白露凝。

寒暑相推,阴阳代兴,运极则化,理乱相承。

今大汉绍陶唐之洪烈,荡四海之残灾,隆隐天之高,拆絙地之基。

皇道惟融,帝猷显ぶ,汦々庶类,含甘吮滋。

检六合之群品,济之乎雍熙,群僚恭己于职司,圣主垂拱乎两楹。

君臣穆穆,守之以平,济济多士,端委缙綎,鸿渐盈阶,振鹭充庭。

譬犹钟山之玉,泗滨之石,累珪璧不为之盈,采浮磬不为之索。

曩者,洪源辟而四隩集,武功定而干戈戢,猃狁攘而吉甫宴,城濮捷而晋凯入。

故当其有事也,则蓑笠并载,擐甲扬锋,不给于务;当其无事也。

则舒绅缓佩,鸣玉以步,绰有余裕。

“夫世臣、门子,B358御之族,天隆其祜,主丰其禄。

抱膺从容,爵位自从,摄须理髯,余官委贵。

其取进也,顺倾转圆,不足以喻其便;逡巡放屣,不足以况其易。

夫夫有逸群之才,人人有优赡之智。

童子不问疑于老成,瞳蒙不稽谋于先生。

心恬淡于守高,意无为于持盈。

粲乎煌煌,莫非华荣。

明哲泊焉,不失所宁。

狂淫振荡,乃乱其情。

贪夫殉财,夸者死权。

瞻仰此事,体躁心烦。

暗谦盈之效,迷损益之数。

骋驽骀于修路,慕骐骥而增驱,卑俯乎外戚之门,乞助乎近贵之誉。

荣显未副,从而颠踣,下获薰胥之辜,高受灭家之诛。

前车已覆,袭轨而骛,曾不鉴祸,以知畏惧。

予惟悼哉,害其若是

天高地厚,跼而E575之。

怨岂在明,患生不思。

战战兢兢,必慎厥尤。

“且用之则行,圣训也;舍之则藏,至顺也。

夫九河盈溢,非一B359所防;带甲百万,非一勇所抗。

今子责匹夫以清宇宙,庸可以水旱而累尧、汤乎

惧烟炎之毁B35A,何光芒之敢扬哉

且夫地将震而枢星直,井无景则日阴食,元首宽则望舒朓,侯王肃则月侧匿。

是以君子推微达著,寻端见绪,履霜知冰,路露知暑。

时行则行,时止则止,消息盈冲,取诸天纪。

利用遭泰,可与处否,乐天知命,持神任己。

群车方奔乎险路,安能与之齐轨

思危难而自豫,故在贱而不耻。

方将骋驰乎典籍之崇涂,休息乎仁义之渊薮,盘旋乎周、孔之庭宇,揖儒、墨而与为友。

舒之足以光四表,收之则莫能知其所有。

若乃丁千载之运,应神灵之符,闿阊阖,乘天衢,拥华盖而奉皇枢,纳玄策于圣德,宣太平于中区。

计合谋从,已之图也;勋绩不立,予之辜也。

龟凤山翳,雾露不除,踊跃草莱,只见其愚。

不我知者,将谓之迂。

修业思真,弃此焉如

静以俟命,不B277不渝。

‘百岁之后,归乎其居。

’幸其获称,天所诱也。

罕漫而已,非已咎也。

昔伯翳综声于鸟语,葛卢辩音于鸣牛,董父受氏于豢龙,奚仲供德于衡辀,倕氏兴政于巧工,造父登御于骅骝,非子享土于善圉,狼瞫取右于禽囚,弓父毕精于筋角,B447非明勇于赴流,寿王创基于格五,东方要幸于谈优,上官效力于执盖,弘羊据相于运筹。

仆不能参迹于若人,故抱璞而优游。

” 于是公子仰首降阶,忸怩而避。

胡老乃扬衡含笑,援琴而歌。

歌曰:“练余心兮浸太清,涤秽浊兮存正灵。

和液畅兮神气宁,情志泊兮心亭亭,嗜欲息兮无由生。

踔宇宙而遗俗兮,眇翩翩而独征。

” 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

出补河平长。

召拜郎中,校书东观。

迁议郎。

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文字。

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

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

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

初,朝议以州郡相党,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

至是复有三互法,禁忌转密,选用艰难。

幽、冀二州,久缺不补。

邕上疏曰: 伏见幽、冀旧壤,铠马所出,比年兵饥,渐至空耗。

今者百姓虚县,万里萧条,阙职经时,吏人延属,而三府选举,逾月不定。

臣经怪其事,而论者云‘避三互’。

十一州有禁,当取二州而已。

又二州之士,或复限以岁月,狐疑迟淹,以失事会。

愚以为三互之禁,禁之薄者,今但申以威灵,明其宪令,在任之人岂不戒惧,而当坐设三互,自生留阂邪

昔韩安国起自徒中,朱买臣出于幽贱,并以才宜,还守本邦。

又张敞亡命,擢授剧州。

岂复顾循三互,继以末制乎

三公明知二州之要,所宜速定,当越禁取能,以救时敝;而不顾争臣之义,苟避轻微之科,选用稽滞,以失其人。

臣愿陛下上则先帝,蠲除近禁,其诸州刺史器用可换者,无拘日月三互,以差厥中。

书奏不省。

初,帝好学,自造五十章,因引诸生能为文赋者。

本颇以经学相招,后诸为尺牍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数十人。

侍中祭酒乐松、贾护,多引无行趣势之徒,并待制鸿都门下,熹陈方俗闾里小事,帝甚悦之,待以不次之位。

又市贾小民,为宣陵孝子者,复数十人,悉除为郎中、太子舍人。

时频有雷霆疾风,伤树拔木,地震、陨雹、蝗虫之害。

又鲜卑犯境,役赋及民。

六年七月,制书引咎,诰群臣各陈政要所当施行。

邕上封事曰: 臣伏读圣旨,虽周成遇风,讯诸执事,宣王遭旱,密勿祗畏,无以或加。

臣闻天降灾异,缘象而至。

辟历数发,殆刑诛繁多之所生也。

风者天之号令,所从教人也。

夫昭事上帝,则自怀多福;宗庙致敬,则鬼神以著。

国之大事,实先祀典,天子圣躬所当恭事。

臣自在宰府,及备朱衣,迎气五郊,而车驾稀出,四时至敬,屡委有司,虽有解除,犹为疏废。

故皇天不悦,显此诸异。

曰:“政悖德隐,厥风发屋折木。

”为地道,称安贞。

阴气愤盛,则当静反动,法为下叛。

夫权不在上,则雹伤物;政有苛暴,则虎狼食人;贪利伤民,则蝗虫损稼。

去六月二十八日,太白与月相迫,兵事恶之。

鲜卑犯塞,所从来远,今之出师,未见其利。

上违天文,下逆人事。

诚当博览众议,从其安者。

臣不胜愤满,谨条宜所施行七事表左: 一事:明堂月令,天子以四立及季夏之节,迎五帝于郊,所以导致神气,祈福丰年。

清庙祭祀,追往孝敬,养老辟雍,示人礼化,皆帝者之大业,祖宗所祗奉也。

而有司数以蕃国疏丧,宫内产生,及吏卒小污,屡生忌故。

窃见南郊斋戒,未尝有废,至于它祀,辄兴异议。

岂南郊卑而它祀尊哉

孝元皇帝策书曰:“礼之至敬,莫重于祭,所以竭心亲奉,以致肃祗者也。

”又元和故事,复申先典。

前后制书,推心恳恻。

而近者以来,更任太史。

忘礼敬之大,任禁忌之书,拘信小故,以亏大典。

,妻妾产者,斋则不入侧室之门,无废祭之文也。

所谓宫中有卒,三月不祭者,谓士庶人数堵之室,共处其中耳,岂谓皇居之旷,臣妾之众哉

自今斋制宜如故典,庶答风霆灾妖之异。

二事:臣闻国之将兴,至言数闻,内知己政,外见民情。

是故先帝虽有圣明之姿,而犹广求得失。

又因灾异,援引幽隐,重贤良、方正、敦朴、有道之选,危言极谏,不绝于朝。

陛下亲政以来,频年灾异,而未闻特举博选之旨。

诚当思省述修旧事,使抱忠之臣展其狂直,以解“政悖德隐”之言。

三事:夫求贤之道,未必一涂。

或以德显,或以言扬。

顷者,立朝之士,曾不以忠信见赏,恒被谤讪之诛,遂使群下结口,莫图正辞。

郎中张文,前独尽狂言,圣听纳受,以责三司。

臣子旷然,众庶解悦。

臣愚以为宜擢文右职,以劝忠謇,宣声海内,博开政路。

四事:夫司隶校尉、诸州刺史,所以督察奸枉,分别白黑者也。

伏见幽州刺史杨熹、益州刺史庞芝、凉州刺史刘虔,各有奉公疾奸之心,熹等所纠,其效尤多。

余皆枉桡,不能称职。

或有抱罪怀瑕,与下同疾,纲网B12D纵,莫相举察,公府台阁亦复默然。

五年制书,议遣八使,又令三公谣言奏事。

是时奉公者欣然得志,邪枉者忧悸失色。

未详斯议。

所因寝息。

昔刘向奏曰:“夫执狐疑之计者,开群枉之门;养不断之虑者,来谗邪之口。

”今始闻善政,旋复变易,足令海内测度朝政。

宜追定八使,纠举非法,更选忠清,平章赏罚。

三公岁尽,差其殿最,使吏知奉公之福,营私之祸,则众灾之原庶可塞矣。

五事:臣闻古者取士,必使诸侯岁贡。

孝武之世,郡举孝廉,又有贤良、文学之选,于是名臣辈出,文武并兴。

汉之得人,数路而已。

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

陛下即位之初,先涉经术,听政余日,观省篇章,聊以游意,当代博弈,非以教化取士之木。

而诸生竞利,作者鼎沸。

其高者颇引经训风喻之言;下则连偶俗语,有类俳优;或窃成文,虚冒名氏。

臣每受诏于盛化门,差次录第,其未及者,亦复随辈皆见拜擢。

既加之恩,难复收改,但守奉禄,于义已弘,不可复使理人及仕州郡。

昔孝宣会诸儒于石渠,章帝集学士于白虎,通经释义,其事优大,文、武之道,所宜从之。

若乃小能小善,虽有可观,孔子以为“致远则泥”,君子故当志其大者。

六事:墨绶长吏,职典理人,皆当以惠利为绩,日月为劳。

褒责之科,所宜分明。

而今在任无复能省,及其还者,多召拜议郎、郎中。

若器用优美,不宜处之冗散。

如有衅故,自当极其刑诛。

岂有伏罪惧考,反求迁转,更相放效,臧否无章

先帝旧典,未尝有此。

可皆断绝,以核真伪。

七事:伏见前一切以宣陵孝子为太子舍人。

臣闻孝文皇帝制丧服三十六日,虽继体之君,父子至亲,公卿列臣,受恩之重,皆屈情从制,不敢逾越。

今虚伪小人,本非骨肉,既无幸私之恩,又无禄仕之实,侧隐思慕,情何缘生

而群聚山陵,假名称孝,行不隐心,义无所依,至有奸轨之人,通容其中。

桓思皇后祖载之时,东郡有盗人妻者亡在孝中,本县追捕,乃伏其辜。

虚伪杂秽,难得胜言。

又前至得拜,后辈被遗;或经年陵次,以暂归见漏;或以人自代,亦蒙宠荣。

争讼怨恨,凶凶道路。

太子官属,宜搜选令德,岂有但取丘墓凶丑之人

其为不祥,莫与大焉。

宜遣归田里,以明许伪。

书奏,帝乃亲迎气北郊,及行辟雍之礼。

又诏宣陵孝子为舍人者,悉改为丞尉焉。

光和元年,遂置鸿都门学,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

其诸生皆敕州郡三公举用辟召,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士君子皆耻与为列焉。

时,妖异数见,人相惊扰。

其年七月,诏召邕与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华、太史令单飏诣金商门,引入崇德殿,使中常侍曹节、王甫就问灾异及消改变故所宜施行。

邕悉心以对,事在、《天文志》。

又特诏问曰:“比灾变互生,未知厥咎,朝廷焦心,载怀恐惧。

每访郡公卿士,庶闻忠言,而各存括囊,莫肯尽心。

以邕经学深奥,故密特稽问,宜披露失得,指陈政要,勿有依违,自生疑讳。

具对经术,以皂囊封上。

”邕对曰: 臣伏惟陛下圣德允明,深悼灾咎,褒臣末学,特垂访及,非臣蝼蚁所能堪副。

斯诚输写肝胆出命之秋,岂可以顾患避害,使陛下不闻至戒哉

臣伏思诸异,皆亡国之怪也。

天于大汉,殷勤不已,故屡出祅变,以当谴责,欲令人君感悟,改危即安。

今灾眚之发,不于它所,远则门垣,近在寺署,其为监戒,可谓至切。

霓堕鸡化,皆妇人干政之所致也。

前者乳母赵娆,贵重天下,生则赀藏侔于天府,死则丘墓逾于园陵,两子受封,兄弟典郡;续以永乐门史霍玉,依阻城社,又为奸邪。

今者道路纷纷,复云有程大人者,察其风声,将为国患。

宜高为堤防,明设禁令,深惟赵、霍,以为至戒。

今圣意勤勤,思明邪正。

而闻太尉张颢,为玉所进;光禄勋姓璋,有名贪浊;又长水校尉赵玹、屯骑校尉盖升,并叨时幸,荣富优足。

宜念小人在位之咎,退思引身避贤之福。

伏见廷尉郭禧,纯厚老成;光禄大夫桥玄,聪达方直;故太尉刘宠,忠实守正:并宜为谋主,数见访问。

夫宰相大臣,君之四体,委任责成,优劣已分,不宜听纳小吏,雕琢大臣也。

又尚方工技之作,鸿都篇赋之文,可且消息,以示惟忧。

《诗》云:“畏天之怒,不敢戏豫。

”天戒诚不可戏也。

宰府孝廉,士之高选。

近者以辟召不慎,切责三公,而今并以小文超取选举,开请托之门,违明王之典,众心不厌,莫之敢言。

臣愿陛下忍而绝之,思惟万机,以答天望。

圣朝既自约厉,左右近臣亦宜从化。

人自抑损,以塞咎戒,则天道亏满,鬼神福谦矣。

臣以愚赣,感激忘身,敢触忌讳,手书具对。

夫君臣不密,上有漏言之戒,下有失身之祸。

愿寝臣表,无使尽忠之吏,受怨奸仇。

章奏,帝览而叹息,因起更衣,曹节于后窃视之,悉宣语左右,事遂漏露。

其为邕所裁黜者,皆侧目思报。

初,邕与司徒刘郃素不相平,叔父卫尉质又与将作大匠阳球有隙。

球即中常侍程璜女夫也,璜遂使人飞章言邕、质数以私事请托于郃,郃不听,邕含隐切,志欲相中。

于是诏下尚书,召邕诘状。

邕上书自陈曰: 臣被召,问以大鸿胪刘郃前为济阴太守,臣属吏张宛长休百日,郃为司隶,又托河内郡吏李奇为州书佐,及营护故河南尹羊陟、侍御史胡母班,郃不为用致怨之状。

臣征营怖悸,肝胆涂地,不知死命所在。

窃自寻案,实属宛、奇,不及陟、班。

凡休假小吏,非结恨之本。

与陟姻家,岂敢申助私党

如臣父子欲相伤陷,当明言台阁,具陈恨状所缘。

内无寸事,而谤书外发,宜以臣对与郃参验。

臣得以学问特蒙褒异,执事秘馆,操管御前,姓名貌状,微简圣心。

今年七月,召诣金商门,问以灾异,赍诏申旨,诱臣使言。

臣实愚赣,唯识忠尽,出命忘躯,不顾后害,遂讥刺公卿,内及宠臣。

实欲以上对圣问,救消灾异,规为陛下建康宁之计。

陛下不念忠臣直言,宜加掩蔽,诽谤卒至,便用疑怪。

尽心之吏,岂得容哉

诏书每下,百官各上封事,欲以改政思谴,除凶致吉,而言者不蒙延纳之福,旋被陷破之祸。

今皆杜口结舌,以臣为戒,谁敢为陛下尽忠孝乎

臣季父质,连见拔擢,位在上列。

臣被蒙恩渥,数见访逮。

言事者因此欲陷臣父子,破臣门户,非复发纠奸伏,补益国家者也。

臣年四十有六,孤特一身,得托名忠臣,死有余荣,恐陛下于此不复闻至言矣。

臣之愚冗,职当咎患,但前者所对,质不及闻,而衰老白首,横见引逮,随臣摧设,并入坑C279,诚冤诚痛。

臣一入牢狱,当为楚毒所迫,趣以饮章,辞情何缘复闻

死期垂至,冒昧自陈。

愿身当辜戮,丐质不并坐,则身死之日,更生之年也。

惟陛下加餐,为万姓自爱。

于是下邕、质于洛阳狱,劾以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不敬,弃市。

事奏,中常侍吕强愍邕无罪,请之,帝亦更思其章,有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徙朔方,不得以赦令除。

阳球使客追路刺邕,客感其义,皆莫为用。

球又赂其部主使加毒害,所赂者反以其情戒邕,故每得免焉。

居五原安阳县。

邕前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记》,会遭事流离,不及得成,因上书自陈,奏其所著十意,分别首目,连置章左。

帝嘉其才高,会明年大赦,乃宥邕还本郡。

邕自徙及归,凡九月焉。

将就还路,五原太守王智饯之。

酒酣,智起舞属邕,邕不为报。

智者,中常侍王甫弟也,素贵骄,惭于宾客,诟邕曰:“徒敢轻我

”邕拂衣而去。

智衔之,密告邕怨于囚放,谤讪朝廷。

内宠恶之。

邕虑卒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

往来依太山羊氏,积十二年,在吴。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僬尾琴”焉。

初,邕在陈留也。

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

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憘

以乐召我而有杀心,可也

”遂反。

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

”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

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

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

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

”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 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

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

”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

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

三日之间,周历三台。

迁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

初平元年,拜左中郎将,从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

董卓宾客部典议欲尊卓比太公,称尚父。

卓谋之于邕,邕曰:“太公辅周,受命剪商,故特为其号。

今明公威德,诚为巍巍,然比之尚父,愚意以为未可宜须并东平定,车驾还反旧京,然后议之。

”卓从其言。

二年六月,地震,卓以问邕。

邕对曰:“地动者,阴盛侵阳,臣下逾制之所致也。

前春郊天,公奉引车驾,乘金华青盖,爪画两轓,远近以为非宜。

”卓于是改乘皂盖车。

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

然卓多自佷用,邕恨其言少从,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何如

”谷曰:“君状异恒人,每行观者盈集。

以此自匿,不亦难乎

”邕乃止。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

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

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

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

”即收付廷尉治罪。

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

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

太尉马日磾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

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

”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

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

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

”日磾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

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

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邕遂死狱中。

允悔,欲止而不及。

时年六十一。

搢绅诸儒莫不流涕。

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

”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其撰集汉事,未见录以继后史。

适作《灵纪》及十意,又补诸列传四十二篇,因李C765之乱,湮没多不存。

所著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艺》、祝文、章表、书记,凡百四篇,传于世。

论曰:意气之感,士所不能忘也。

流极之运,有生所共深悲也。

当伯喈抱钳扭,徙幽裔,仰日月而不见照烛,临风尘而不得经过,其意岂及语平日幸全人哉

及解刑衣,窜欧越,潜舟江壑,不知其远,捷步深林,尚苦不密,但愿北首旧丘,归骸先垄,又可得乎

董卓一旦入朝,辟书先下,分明枉结,信宿三迁。

匡导既申,狂僭屡革,资《同人》之先号,得北叟之后福。

屡其庆者,夫岂无怀

君子断刑,尚或为之不举,况国宪仓卒,虑不先图,矜情变容,而罚同邪党

执政乃追怨子长谤书流后,放此为戮,未或闻之典刑。

赞曰:季长戚氏,才通情侈。

苑囿典文,流悦音伎。

邕实慕静,心精辞绮。

斥言金商,南徂北徒,籍梁怀董,名浇身毁。

蔡邕有关的一个故事: 蔡邕救琴 东汉灵帝在位的时候,有个大臣名叫蔡邕。

蔡邕为人正直,性格耿直诚实,眼里容不下沙子,对于一些不好的现象,他总是敢于对灵帝直言相谏。

这样,他顶撞灵帝的次数多了,灵帝渐渐讨厌起他来。

再加上灵帝身边的宦官也对他的正直又恨又怕,常常在灵帝面前进谗言说他目无皇上,骄傲自大,早晚会有谋反的可能,蔡邕的处境越来越危险。

他自知已成了灵帝的眼中钉、肉中刺,随时有被加害的危险,于是就打点行李,从水路逃出了京城,远远来到吴地,隐居了起来。

蔡邕爱好音乐,他本人也通晓音律,精通古典,在弹奏中如有一点小小的差错,也逃不过他的耳朵。

蔡邕尤擅弹琴,对琴很有研究,关于琴的选材、制作、调音,他都有一套精辟独到的见解。

从京城逃出来的时候,他舍弃了很多财物,就是一直舍不得丢下家中那把心爱的琴,将它带在身边,时时细加呵护。

在隐居吴地的那些日子里,蔡邕常常抚琴,借用琴声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反遭迫害的悲愤和感叹前途渺茫的怅惘。

有一天,蔡邕坐在房里抚琴长叹,女房东在隔壁的灶间烧火做饭,她将木柴塞进灶膛里,火星乱蹦,木柴被烧得“噼里啪啦”地响。

忽然,蔡邕听到隔壁传来一阵清脆的爆裂声,不由得心中一惊,抬头竖起耳朵细细听了几秒钟,大叫一声“不好”,跳起来就往灶间跑。

来到炉火边,蔡邕也顾不得火势的人,伸手就将那块刚塞进灶膛当柴烧的桐木拽了出来,大声喊道:“快别烧了,别烧了,这可是一块做琴的难得一见的好材料啊

”蔡邕的手被烧伤了,他也不觉得疼,惊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

好在抢救及时,桐木还很完整,蔡邕就将它买了下来。

然后精雕细刻,一丝不苟,费尽心血,终于将这块桐木做成了一张琴。

这张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盖世无双。

这把琴流传下来,成了世间罕有的珍宝,因为它的琴尾被烧焦了,人们叫它“焦尾琴”。

灵帝不识人才,使蔡邕落魄他乡;而焦尾琴又何其有幸,遇到了蔡邕这样慧眼识良材的音乐专家,终于使一身英华得以展现。

这两件事情形成了鲜明对比,告诉我们的道理却是一样的:要爱惜人才、尊重人才,要善于发现别人的才能并合理地使用,做到人尽其才。

蔡邕的艺术特点: 灵帝命工修理鸿部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

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参考资料: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