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京剧协会的感言

07-21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在线等两篇进入京剧社的感想,150字-200字左右,很急,明天就教,大家帮帮忙

走进京剧,感受国粹魅力 ——学习京剧国粹有感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和灵魂。

京剧又 是我国的国粹,文化的瑰宝,学了它不但能提高你的艺术修养,还能 让你更有别人所没有的内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京剧是国粹,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学习京剧不仅可以发扬民族文 化,还可以增强对自身民族的认同。

我们通过听唱、模仿、合作、创 造感受和体验到了京剧的魅力和浓郁的氛围。

它不但激发了我们的学 习兴趣,还拉近了我们与国粹的距离。

如今,科技发达,好听的流行歌曲成百上千,大家都说要更上时 代的步伐。

既然京剧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京剧 呢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 内涵,蕴藏着浓厚的文化思想。

现在的校园倍受欢迎,生活节 奏不断加快,文化也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需要在我们心中站稳脚 跟,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国粹发扬光大。

京剧作为国粹, 是有很高的欣赏价值的, 京剧的美, 无论在服饰, 在唱,还是在舞姿,身段,服饰……都能体现出来。

所以,我们要学 会发现这种美,欣赏这种美,从而学习这种美,为我们的祖国增添一 处美

关于参加“济南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 心得与体会 关于参加“济南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心得与体会 参加首先,我要感谢各位领导,给了我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我于 2009 年的 11 月到 2010 年的 1 月份, 参加了由主办的 “济 南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 。

通过短短八周的京剧艺术知识的学习,使我受益 匪浅。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民族文化资源浩瀚精深、源远流长。

作为国粹 艺术的京剧正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享有“东方歌剧” 的美称。

下面我对具体的来谈谈这次学习的心得和体会。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 200 年的历史,京剧更 是我们中国的“国粹”。

它博采众长,是艺术中的瑰宝。

京剧舞台艺术在 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 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规范化的程式。

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 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

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 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京剧在发 展,在创新,在与时俱进,并没有安于现状,安常处顺;京剧在推陈出新,并在 不断的推陈出新中,弘扬安和、安稳、安详的风貌,才能安坐戏剧舞台“国粹”的 王座安然不动! 在老师们详细的讲解和介绍中,我知道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更加详细 的专业知识。

比如生这个角色,在教学中,我只给学生简单的讲解了生大体的分 为了武生、老生和小生,在让学生欣赏时,只是让学生通过角色在装扮、行头上 来区分,通过京剧院老师的讲解和示范,我知道了在老生的演唱时,是用了本嗓 演唱的,而小生是运用的真假声结合来演唱的。

像这样的京剧知识,我就运用在 了教学中,通过看、听,亲自感觉到生这个行当的分类及特点。

在王老师讲解旦 角时,王老师加入了很多旦角的代表动作和唱段,通过学习和模仿,我更加深切 的体会到了旦角这个行当。

在我的京剧旦角教学当中,我不仅加入了学生唱段的 学习,让学生从最基本的练声,开嗓,到身段的学习,渐渐的我发现学生对京剧 的兴趣提高了很多。

在学习开门和关门这两个动作中,学生把开锁的手总是朝下 拿的,我想起王老师给我们当时形象比喻的古代门锁,讲给学生们,发现学生们 很快的能接受并掌握,并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于这个行当的理解。

在各位老师的 讲解中,我感觉自己仿佛身临其境,真正的把自己投入了进去。

我认为老师们教 学的知识, 我不仅可以运用到常规的教学当中, 还可以让学生从京剧中了解历史, 得到很多的道德教育学习。

比如在马老师讲解的净角常识中,马老师亲自为我们 做了很多角色的示范, 从马老师精彩的表演中我深刻的能体会到京剧不仅是美的 享受,其实还可以学习到许多的传统文化知识,甚至是传统伦理道德。

光从京剧 脸谱上看, 黑代表刚直, 不正是包拯的典故吗

而白脸代表奸馅, 蓝脸代表贫贱, 都各有各的来历。

而服饰的类型、颜色等,也可从中体会封建时代的等级森严。

道具等等也是有某种象征或缘故的,这中间蕴藏的知识,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去吸 收。

而京剧也可以反映历史,情节更能体现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欣赏京剧,可 不仅是历史知识教育,其实也是一种道德教育。

听王老师说起是程砚 秋为反对内战而作,我也为戏剧大师忧国忧民的情怀感动之余,更感受到句句唱 词都是对战争的控诉与痛斥。

一句话,京剧放映的,就是整个中国最美的部分

学生应该去接受,去学习,更应该传承我们祖先留给我们最美艺术。

通过京剧进,我只感性的认识了京剧,认为京剧艺术课程只是单纯 的讲给学生京剧的知识,唱几个唱段就可以了。

但是通过参加“济南市中小学骨 干教师培训班”中,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弘扬、普及京剧艺术要充分利用社 会资源,引导学生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 情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探索这一古老文明文化艺术的兴趣,充分挖掘、发挥 京剧文化的教育价值,通过开展京剧进,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 了他们的知识,也让学生对京剧产生感性认识,并逐步感受京剧艺术的内在美, 从而对京剧产生兴趣。

通过这次学习,我通过自己在京剧上的教学,深深的体会 到在京剧艺术课程的教学上, 京剧艺术有其独特的魅力, 它内容丰富, 流派众多, 如果毫无选择性的随意讲解和教授,学生会感到即陌生又乏味,也难以消化。

因 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注意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筛选了浅显易懂的知识, 尽量是学生较熟悉的京剧故事或代表性京剧人物,如京剧中的焦赞、 中的“赵云”等,使京剧艺术更为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激发学生探索京 剧的愿望。

我还将这些京剧曲目中的主要情节改编成易于学生接受的京剧故事, 贯穿于教学活动中, 以便学生可以更深刻的认识了解其中的京剧人物形象, 让“关 羽”、“张飞”、“曹操”这些艺术形象深入脑海;在音乐活动中我组织学生欣赏京 剧的唱腔,学唱京歌、京剧;在美术活动中学习绘制京剧脸谱,在谈话活动中引 导学生讨论京剧人物角色,了解的含义,知道男人叫生、女人叫旦、 花脸好人叫净、小丑叫丑;在欣赏活动中发现京剧脸谱的不同,知道了不同颜色 的脸谱代表人物什么样的性格,以及各自的代表人物,如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包 拯,白脸的曹操等等。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不仅要让学生了解 京剧,认识京剧,学唱京剧,还要把这个高尚而伟大的艺术让学生深入的理解, 把它蕴含的哲理运用到他们的一生做人做事当中去。

通过京剧进的开始,学生们对京剧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成立 了京剧社团,利用中午休息时间通过对京剧唱段的学习和对京剧艺术的理解,同 学们饶有兴趣的编排了大量的京剧节目。

我校老师们也积极起来,由校长亲自挂 帅,成立了济南 20 中学票友会。

老师们通过课余时间,集体学习和训练,老师 们唱的有模有样。

我也把在通过 “济南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老师们教 的唱腔,身段教给老师们,引起老师们的广泛兴趣。

终于在 2009 年的 12 月 17 日我校在省委党校礼堂内举行了 “济南二十中学首届京剧艺术节” 在艺术节上, 。

京剧社团学生们表演了、、《三家店》等节目,获 得了领导的好评,由校长亲自领唱,教师票友会带来的《你待同志亲如一家》和 《我是中国人》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其中《表花》和《浑身是胆雄赳赳》两个节 目还被选入了槐荫区京剧艺术汇演的节目当中,并获得了专家的好评。

从这一系 列的相关活动中使学生动手动脑、 想象力、 道德教育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我们的主题活动也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促进了师生和家长的互动。

通过这次“济南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中,京剧院的老师亲自辅导 了我很多的曲目。

从动作的一招一式到唱段中每个字的发音和吐字,还有发声的 方法和运用。

京剧院老师们耐心的指导,我感觉到自己在京剧的演唱方面有了很 大的提高。

以前老师们听我唱戏像唱歌,现在有了些京剧的韵味,从这里我就觉 得很不容易。

在结业回报演出中我和营市东街小学的董庆峰书记对唱了现代京剧 《白毛女》选段《紧皱的眉头得舒展》唱段。

真正感受到自己在京剧演唱中有了 质的提高和飞越。

在这里,我要再次感谢领导们组织的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感 谢京剧院老师们的耐心指导

我要亲自向你们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京剧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做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有责任将这门艺 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并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艺术,更加热爱京剧,热爱这 个伟大的民族。

随着课题的深入研究,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京剧艺术,在今后的工 作中要继续创新教学思路,将这闪光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谢谢

辞职 敬礼 济南市二十中学 李 扬 2010 年 1 月

扬州京剧票友协会在哪

我要加入

扬州京剧团于1960年6月建团。

在60年代扬州市京剧团为鼎盛时期,当时在团著名演员有;梁慧超(全国四大武生之一),尚明珠、陈正微、薛浩威、戴万武、八玲童、刘亿良、小小毛豹(陈和生)、小董志扬(张太华)、徐叔良、朱萃梅、刘淑萍、张春林等。

演出主要剧目有:《挑滑车》《哪咤》《长板坡》《金钱豹》《穆桂英挂帅》《武则天》《秋瑾传》《伏虎》《淮河营》《龙潭豹络》《群英会》《十老安流》《逍遥津》《击古骂曹》《红灯记》《〈沙家濵〉等。

当时的演出所到之处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所演的剧目也成了经典。

七十年代扬州市京剧团又涌现了中青年演员,以演出现代戏为主,这一时期的演员有:王秉诚、徐少安、张德山、徐艳芳、扬慧玲、徐振东、马艳霞、赵志远、少贵荣、张洪山、孙雅芳等。

演出的主要剧目有《红灯记》《沙家浜》《万水千山》《杜娟山》《智取威虎山》《龙江颂》《磐石湾》《津江渡》《红嫂》等,团里也进行了现代戏乐队的重组,涌现出:李金声、王呈祥、施凤鸣、王世宽、徐川武、汪人元……一批优秀的鼓师、琴师和西洋乐首席,80年代老戏开放后扬州市京剧团开始重演老戏,这一时期的主要演员有高凌云、徐少安、杨慧玲、岳鹏飞、姚续红、袁爱红、徐曼、徐庆、葛小泉、许岱丽、韩丰、刘儌霜、仇素青,上演的剧目有《迫上梁山》《七侠武义》《宏碧缘》《四郎探母》《樱花颂》《将军泪》及五十几台古装戏和现代戏。

90年代由于京剧不景气,扬州市京剧团以基本停止了营业性演出,工作的重点以放在普及京剧文化,做好接待演出,照顾好老艺人生活的工作上,通过95年的分留安置及96年的团址开发,使目前扬州市京剧团比较稳定,并积极参与到群众性的京剧普及上。

扬州市京剧团地址:扬州市文汇东路104号 电话:73436663(传真) 邮编:225009 法人代表:朱金才

扬州京剧票友协会在哪

我要加入

扬州大学京剧票友协会票友活动时间:每周六下午2:00-5:30(5月1日前)、2:30-6:00(5月1日后)地点:文汇路校区大礼堂北侧活动室

京剧中的角色

京剧的奠基人——程长庚与京剧“老生三杰”程长庚(1811-1879)安徽人,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年间,程长庚在北京主持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对京剧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程长庚的行腔使气,纯用徽音,其唱以慢二簧为最胜,溶昆、弋于皮簧之中,匠心独运,从贡献来说,他可以称之为由皮簧戏向京剧过渡的奠基人。

他执掌三庆班(徽班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戏班)达30余年。

是第一个以徽班演员总管京师梨园的领袖人物。

融徽调、汉调、昆曲之长,音调沉雄高亢,被称为“徽派”。

代表作品:《华容道》、《群英会》张二奎(1814-1864)北京人,加入徽班(四喜班),唱念用北京语音,字正腔圆,封为“京派”。

以嗓音嘹亮洪大闻名于时,腔调虽较平直,却大方矜重。

余三胜(1802-1866)湖北人,原为汉调演员,道光中期来京,搭徽班(春台班)演老生,他在演唱上,将汉调皮簧和徽调皮簧相融合,又吸收了昆曲、梆子的演唱特点,创制出一种抑扬婉转的皮簧唱腔。

在余三胜进京以前,徽皮簧的唱腔还处于比较简单的阶段,经余三胜的改造才逐渐丰富起来。

他的唱腔以花腔为特色,在念白方面,特点是将汉调的基本语音(即所谓湖广音)与京、徽语音相结合(这也是以前的京皮簧所没有的),既富于音乐性的语言声调,又使北京观众能够听懂,铸就新的声腔,促进了京剧语言风格的形成,称为“汉派”。

如《定军山》、《四郎探母》作为京剧创造时期的代表人物,余

关于京剧介绍

京剧的形成京剧的形成大约有150年左右。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

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

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

他们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四喜长于昆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伶;和春武戏出众。

1828年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

汉戏又名楚调,现名汉剧,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尤侧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戏。

由于徽、汉两个剧种在声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汉戏演员在进京后,大都参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为徽班的主要演员,如余三胜即是。

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

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被承认,大约是在1840年左右。

京剧从产生以来曾经有过许多名称。

计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

回答者:FinnyIvy - 魔法师 五级 5-28 14:08京剧简介京剧于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一说形成于道光年间)。

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

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

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

道光年间,汉调进京,被二簧调吸收,形成徽汉二腔合流。

严格地说,二簧与皮簧两个名称应有区别:二簧只代表初期的徽调,而皮簧则为包括西皮在内的新的徽调。

至清末民初,通称皮簧戏。

光绪、宣统年间,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皮簧与同出一源、来自安徽的皮簧声腔不同,而且更为悦耳动听,遂称为“京调”,以示区别。

民国以后,上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京皮簧为“京戏”。

“京戏”一名,实创自上海,而后流传至北京。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

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

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

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

如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花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唐韵笙、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子和、小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原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长林、肖长华等。

此外还有著名琴师孙佑臣、梅 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著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京剧继承了皮簧戏的丰富剧目,不仅有属于二簧系统的二簧、西皮、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剧目,而且还包括昆腔、高腔、秦腔、罗罗腔、柳枝腔等声腔剧目。

这类传统剧目,据粗略统计,不下200余种,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其题材和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文戏、武戏、唱功戏、做功戏、对儿戏、折子戏、群戏、本戏等。

如《宇宙锋》、《玉堂春》、《群英会》、《挑滑车》、《拾玉镯》、《四进士》、《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等,数百年来,盛演不绝。

在整理传统剧目的同时,又新编、改编、移植了一大批剧目,如《赵氏孤儿》、《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创作了一批现代戏,如《红灯记》、《芦荡火种》、《 智取威虎山 》、《 杜鹃山 》、《黛诺》等,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回答者:Tanworld - 举人 四级 5-29 14:46“京剧起源” 够楼主用的吧呵呵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

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

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

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形成与传播: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

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

《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

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

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闽浙总督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

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

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乾隆、嘉庆年间,北京文物荟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各剧种艺人麇集。

北京舞台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对峙。

徽班到京,首先致力于合京秦二腔。

当时秦腔、京腔基本上同台演出,京秦不分(《扬州画舫录》),徽班发扬其博采众长的传统,广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同时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目(还排演了昆腔大戏《桃花扇》)及其舞台艺术体制,因而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

徽班本身的艺术特色,是它能够在争衡中取胜的主要原因。

在声腔方面,除了所唱二黄调以新声夺人而外,它联络五方之音,合为一致(《日下看花记》);在剧目方面,题材广阔,形式多样;在表演方面,纯朴真切,行当齐全文武兼重,因此适合广大观众的欣赏要求。

在演出安排上,据《梦华琐簿》载,四大徽班各擅胜场。

三庆以轴子取胜(连日接演新戏),四喜以曲子取胜(善唱昆曲),和春以把子取胜(善演武戏),春台以孩子取胜(以童伶为号召)。

在艺术和经营上备有侧重点,能够发挥专长,取得较快进展。

至道光后期,徽班已在北京占据优势。

《梦华琐簿》说:今乐部皖人最多,吴人亚之,蜀人绝无知名者矣。

又说:戏庄演剧必徽班。

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

徽班成长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它向京剧擅变的过程。

这一嬗变的完成,主要标志为徽汉合流和皮黄交融,形成了以西皮、二黄两种腔调为主的板腔体唱腔音乐体系,使唱念做打表演体系逐步完善。

最早随同徽班进京的汉调演员是米应先(又名米喜子),湖北崇阳人(一说安徽人),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约于嘉庆年间加入春台徽班进京演唱,演正生,擅红生戏,声望极隆(见《梦华琐簿》及李登齐《常谈丛录》)。

被视为著名汉调演员余三胜的先驱(当时曲艺唱词有亚赛当年米应先之句)。

道光年间(1821-1849),汉调演员至京加入徽班演唱的逐渐增多,著名的有王洪贵、李六。

粟海庵居士《燕台鸿爪集》(约作于道光十二年以前)说:京师尚楚调。

乐工中如王洪贵、李六善为新声称于时。

楚调即汉调,也就是西皮调。

可见当时北京已流行西皮调,王洪贵、李六善为新声,又推动了西皮调的革新发展。

在徽、汉演员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实现了西皮与二黄两种腔调的交融。

开始不同的剧目,根据不同的来源,分别唱西皮或二黄;后来,有些戏就兼唱西皮和二黄,甚至在同一唱段中先唱二黄,后转西皮,并能相互协调,浑然一体。

《罗成叫关》(源出徽调《淤泥河》)就是一个例子。

声韵方面,形成中州韵、湖广音的格律,字声间杂京音、鄂音,兼用北京、湖北两种四声调值,分别尖团字音,按照十三辙押韵。

二黄的伴奏乐器,几经反复,终于在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废笛,而与西皮统一使用胡琴(定弦不同),但唱吹腔时仍按徽班传统用笛伴奏。

道光末年,西皮戏大量涌现,徽班中皮黄并奏习以为常。

据刊于道光二十五年的杨静亭《都门纪略》载,三庆班程长庚、四喜班张二奎、春台班余三胜和李六、和春班王洪贵等常演的剧目,如《文昭关》、《捉放曹》、《定军山》、《击鼓骂曹》、《扫雪打碗》等,与嗣后京剧舞台常见的传统剧目已大体相同,徽班向京剧的擅变到此已基本完成(虽然当时还不称京剧)。

另一种说法,认为谭鑫培成名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京剧才算形成。

理由是到那时皮黄戏从音乐、表演,到唱念的字音、声韵,才具备了严格的规范;而在此以前,即程长庚时代,仍属徽调范畴。

同治六年(1867),京剧传到上海。

新建的满庭芳戏园从天津约来京班,受到观众欢迎。

同年,丹桂茶园通过北京的三庆班,又约来大批著名京剧演员,其中有老生夏奎章(夏月润之父)、熊金桂(熊文通之父),花旦冯三喜(冯子和之父)等。

他们都在上海落户,成为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派京剧世家。

嗣后,更多的京角陆续南下,知名的有周春奎、孙菊仙、杨月楼、孙春恒、黄月山、李春来、刘永春以及梆子花旦田际云(想九霄)等,从而使上海成为与北京并立的另一个京剧中心。

在这之前,约在咸丰初年,上海已有昆班和徽班演出。

京剧进上海后,也出现了京徽同台、京昆同台以及京梆(梆子)同台的局面。

这对南方京剧特点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徽班杰出演员王鸿寿(三麻子)到沪后,经常参加京班演出,并把一些徽调剧目如《徐策跑城》、《扫松下书》、《雪拥蓝关》等带进了京班,把徽调的主要腔调之一高拨子纳入到京剧音乐里,还把徽班的某些红生戏及其表演方法吸收到京剧中。

这对扩大京剧上演剧目和丰富舞台艺术起了一定作用。

此外,梆子艺人田际云在上海的艺术活动,对南派京剧的发展也有所影响。

他的灯彩戏《斗牛宫》等,实为后来机关布景连台本戏的滥筋。

从光绪五年(1879)起,谭鑫培六次到沪,后来梅兰芳等名演员也经常到沪演出,促进了北派、南派京剧交流,加速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京剧在进入上海之前,即咸丰十年(1860)之后,随商旅往来及戏班的流动演出,很快传播到全国各地。

如天津及其周围的河北一带为京剧最早的传播地区之一。

道光末年,余三胜即在天津活动(他和他父亲死后都葬在天津);丑角演员刘赶三先在天津的票房活动,后来才到北京下海。

老生演员孙菊仙也曾经是夭津的票友。

山东是徽班进出北京的必经之地,山东帮商人又是北京经济活动的重要力量,因而山东很早就有京剧演出。

曲阜孔府早在乾隆时就有安徽艺人入府演戏。

京剧的较早流布地区还有安徽、湖北和东北三省。

至20世纪初,南至闽、粤,东至浙江,北至黑龙江,西至云南,都有京剧活动。

抗日战争期间,京剧在四川、陕西、贵州、广西等地也有了较大发展。

1919年,梅兰芳率剧团赴日本演出,京剧艺术首次向海外传播;1924年,他再度率剧团到日本演出,1930年,梅又率由二十人组成的剧组到美国访问演出,取得很大成功。

1934年,他应邀去欧洲访问,在苏联演出,受到欧洲戏剧界的重视。

此后,世界各地把京剧看成中国的演剧学派。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