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箜篌引诗歌赏析

09-15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第1句】: 曹植后期作品

年代:魏晋 作者:曹植 作品:箜篌引 内容: 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

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

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 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

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 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

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

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 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 关于此诗的写作时间,主要有两说:一说是曹植后期作品,大约是明帝太和时期所作,二说是早期之作。 朱绪曾引刘履:“此盖子建既封王之后燕享宾亲而作。”

作按语说:“案子建在文帝时虽膺王爵,四节之会块然独处,至明帝时始上疏求存问亲戚,恐无燕享宾亲事。然则此篇作于封平原、临淄侯时也。”

(《曹子建诗注》62页)两说都在其中矣。 晚年说的证据:【第1句】:"京洛出名讴"中的京洛,邺城之时洛阳尚未恢复,【第2句】:“盛时不可再”等句子,格调灰暗,似乎不是青年子建的话语。

《箜篌引》,据崔豹《古今注》说,有疯人冲入河中而死,其妻子弹箜篌而唱:“公无渡河,公无渡河,坠河而死,当奈公何!”歌罢亦投河而死。 此诗主题为游宴诗,"始言丰膳乐饮,盛宾主之献酬,中言欢极而悲,嗟盛时之不再,终言归于知命而无忧也。

"(赵幼文《曹植集校注》,460页) 谁是此诗的主人,此诗是怎样的背景下写作的?古今说法不一。以木斋之见:从诗中“主称千金寿,客奉万年酬”的句意来看,曹植并非诗中的主人,恰恰相反,是客人。

其句意是,主人在酒宴上,拿出千金为客寿,客人则致以祝主人万寿无疆的答词,从这个角度来说,像是曹植在太和六年正月,赴京师洛阳朝会,曹植参加明帝的宴会所作。 此前,曹植一直是县王,直到太和六年二月,才改封为郡王,《曹植传》:“其二月,以陈四县封植为陈王,邑三千五百户”,比之原先的采邑,增加一千户,这当是诗中所说的“主称千金寿”的意思。

诗中涉及生死的哀叹,也是有所指的,当时正值明帝女儿平原公主夭折,明帝甚为伤感,亲自作诔临送,当时“从儿陵上还,哀怀未散,作儿诔。 ”(《御览》五百九十六引明帝诏),当时,曹植、曹彪等均在洛阳,曹植《答明帝诏表》说:“句句感切,哀动神明,痛贯天地。

楚王彪等闻臣为读,莫不挥泣。”《箜篌引》作于明帝女儿死前还是死后,尚需考索。

故此诗应该是太和六年二月,曹植在洛阳明帝的酒会上所作。 试以此背景来诠释此诗:“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

则置酒高殿的主人是明帝曹?保案叩睢倍郑蟮忠膊换崾浅峦醪苤菜魑魅酥扒子选保蜃鳌扒捉弧保ه捉挠讶耍登子眩ǖ敝覆鼙耄┮菜嫠煌盎幔蟾攀遣?毖缜氩苤病⒉鼙胄值艿难缁帷? “中厨办丰膳”以下六句,都写宴会的场景,两句写丰膳,两句写音乐,两句写歌舞,“阳阿”,《淮南子》注说“阳阿”是人名,古代的名倡,《汉书》说赵飞燕微贱时属阳阿公主家,学歌舞,阳阿在今山西境内,这两句说表演阳阿之奇舞,演唱洛阳的名歌。 “乐饮过三爵”以下,视角转向主客之间,三爵,即三杯,《礼记?玉藻》说:君子喝到第三杯酒就要恭敬告辞,而此诗说,酒过三爵,不仅不告辞,还要"缓带倾庶羞",缓带即解带,脱去礼服换上便装,显示了主客之间渐趋亲密,庶羞,各种美味,大概在这时,明帝表达了改封郡王和增加采邑千户的意思,这便是"主称千金寿"的意思,以馈赠表示敬意为寿,“酬”,答谢。

大概只有对皇帝,才有可能有"宾奉万年酬"的称颂。 “久要”以下四句,都是曹植对明帝表达的忠诚:久要,旧约,《论语》说:"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尤,过失,此两句说,我当然懂得不忘平生之言,始厚而终薄,非道义之所为,我会始终保持谦谦君子,恭敬叩礼如磐的谦谨。 (磐是石制乐器,形状若八字) “惊风”以下,转入人生生死的话题。

或说在酒宴上谈论生死的话题,恐非所宜,但在曹魏时期,思想通脱,较少忌讳,况且,彼时以悲为美,喜爱谈论生死的话题,从曹操的《短歌行》,到《今日良宴会》,再到《箜篌引》,都有生死问题作为其中的一个话题。 但此处之"惊风飘百日"以下六句,写得更为生动感人。

"惊风"一句,使用自己早年的《赠徐干》诗的首句,以说明时光迅疾,引出"光景驰西流"之句;再引发"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的具体人生感受,"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通过生死的对比,将生命的短暂写得如此真切,令人有不忍卒读之感。 最后,再归结到"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的旷达语,似安慰主人,也似自我安慰。

比较《短歌行》《今日良宴会》,三首诗主题相似,结构也有相似之处,都由三个部分组成:酒会场景的描绘,人生短暂的叹息,和最后的议论。只不过前两者归结到建功立业、积极用事,后者归结到知命何忧的旷达,这正是前后期的不同。

有学者说:曹植的《箜篌引》,"唱出‘今日良宴会'‘令德唱高言'的主题,唱到‘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意思彷佛图穷匕首见了,《石遗杂说》:‘《箜篌引》自‘置酒高殿上',至‘磬折欲何求',使他人为之,词意俱尽,将结束全篇矣,乃忽振起云:‘惊。

【第2句】: ·曹植 箜篌引 的译文 急

箜篌引⑴

曹植

置酒高殿上,

亲交从我游。⑵

中厨办丰膳,

烹羊宰肥牛。

秦筝何慷慨,⑶

齐瑟和且柔。⑷

阳阿奏奇舞,⑸

京洛出名讴。⑹

乐饮过三爵,

缓带倾庶羞。⑺

主称千金寿,

宾奉万年酬。

久要不可忘,

薄终义所尤。⑻

谦谦君子德,

磬折欲何求?⑼

惊风飘白日,⑽

光景驰西流。⑾

盛时不再来,

百年忽我遒。⑿

生存华屋处,

零落归山丘。

先民谁不死,⒀

知命复何忧?

【作者】

192-232,字子建,曹丕同母弟,曾封陈王,死棱谥思,故世称“陈思王”。少聪敏,有才华,很受曹操宠爱,一度想立为太子。曹丕即位后,对他甚是猜忌,多方迫害,不得参预政事。最后郁郁而死。年仅四十一岁。他是建安时期 成就最高的文学家,诗风华美,骨气奇高。散文和辞赋亦清丽流畅。今有《曹子建集》传世。

【注释】

⑴本篇是《相和歌·瑟调曲》歌辞,前半是宴饮的描写,后半是议论。本篇又 题为《野田黄雀行》。“箜篌”,乐器名,体曲而长,二十三弦。 ⑵亲交:亲近的友人。 ⑶秦筝:筝是弦乐器。古筝五弦,形如筑。秦人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唐以后又改为十三弦。 ⑷齐瑟:瑟也是弦乐器,有五十弦,二十五弦,二十三弦,十九弦几种。在齐国临淄这种乐器很普遍。 ⑸阳阿:《淮南子·俶真训》注以为人名,梁元帝《纂要》(《太平御览》卷五六九引)以为古艳曲名,这里用来和“京洛”相对,是以为地名。《汉书·外戚传》说赵飞燕微贱时属阳阿公主家,学歌舞。这个阳阿是县名,在今山西省凤台县西北。 ⑹京洛:即“洛京”,指洛阳。 ⑺缓带:解带脱去礼服换便服。庶羞:多种美味。 ⑻久要:旧的。尤:非。“薄终义所尤”言对朋友始厚而终薄是道义所不许的。以上二句是说交友的正道,也是立身处世的正道。 ⑼磬折:弯着身体像磬一般。这是恭敬的样子。君子谦恭虚己非有所求于人。何求:言无所求。 ⑽惊风:疾风。 ⑾光景:指日、月。 ⑿遒:迫近。 ⒀先民:过去的人。

【品评】

这是一首独具特色的游宴诗。它通过歌舞酒宴上乐极悲来的感情变化,深 刻地展示了建安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人生短促的苦闷和建立不朽功业的渴求 交织成这首诗的主题,表现出“雅好慷慨”的时代风格。

这首诗的章法巧妙,很见匠心。诗歌在以较多的笔墨描写美酒丰膳、轻歌曼舞、主客相酬的情景之后,笔锋一转,吐露出欲求亲友忧患相济、共成大业的心愿,再转为对人生短促的喟叹,清醒地指出“盛时不再来”。至此,酒宴的欢乐气氛已扫荡一尽,乐极而悲来的心理历程完整地表达出来了,引人回忆起开篇的浓艳之笔、富贵之景,更添几分悲怆之情。如此立意谋篇,称得上是思健功圆了。

诗中两个意蕴含蓄的设问句:“谦谦君子德,磐折欲何求”、“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是展示心理波澜的关键,透露了诗人对于人生意义、生死大关的思考。“欲何求”,“复何忧”,寓答干问,大有意在言外之妙。

【第3句】: 曹植杂诗六首其一赏析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方舟安可及,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李善注《文选》将此诗列为曹植《杂诗》六首其一。治曹植诗者大多认为该诗为曹植思念其弟曹彪之作。

曹植在其生活后期,备受曹丕、曹钮压制与迫害;因此,其生活后期的诗作,也多为悲凉哀怨之辞。此诗字面上就有“悲”、“哀”、“伤”的字眼,悲伤之情可谓显矣。

也可以说,思亲怀人之悲情就是该诗的主题。然而,如果我们深入解读该诗隐潜的母题及母题架构,则可更为全面地诠释该诗的主题表现及其深邃意蕴。

在西方文学批评中,主题(theme)与母题(motif)往往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术语①。我认为,主题是作者即时即地(here—and—now)所触发的思想意念,是作品显在的内容主体;母题则是主题潜在的文化底蕴,是作品中具有悠久文学传统(literary tradition)与观念历史(the history ofideas)的文本基因意涵(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extual unit)②。

从曹植《杂诗》(其一)全诗看,作者是在萧瑟的秋景中抒发其悲凉哀怨之情的;这与他另一首思念曹彪的诗作《赠白马王彪》的描写甚为一致:“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显而易见,“悲秋”,正是这两首诗的共同母题。 在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中,大自然的四时变化与人类情感的喜怒哀乐是相通的。

汉代大儒董仲舒即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对于这一点,董仲舒反复地强调说明:“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

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性情由天者矣。”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夫喜怒哀乐之发,与清暖寒暑,其实一贯也。喜气为暖而当春,怒气为清而当秋,乐气为太阳而当夏,哀气为太阴而当冬……人生于天,而取化于天。

喜气者诸春,乐气者诸夏,怒气者诸秋,哀气者诸冬,四气之心也。”(《春秋繁露·阳尊阴卑》)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虽然有浓重的神秘色彩,但人的情感变化与自然物候的变化确实有密切的关系。

四季之中,人们对春与秋的感受最为敏感。这是因为春与秋正是物候盛衰迭代之季——或万物萌生,或万物凋零。

这种显著的自然物候变化,无疑更易刺激、诱发人的情感波动(相比之下,夏繁冬寂,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给人的刺激也相对为小),故古人云:“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淮南子·缪称训》) 就一般情况而言,春与秋对人类情感的影响确实有所不同:万物萌生的春,易引起人们的喜悦之情;万物凋零的秋,则易触发人们的悲凉之感。

因此, “悲秋”,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吟咏不绝的主题。 《楚辞》中就有“悲哉秋之为气”(《九辩》)及“悲乎秋风之动容”(《抽思》)的千古名句。

秋景悲情互缠交织,以意念、意象或词语、句型的形式无数次循环重现(recurrence)于历代众多文学作品之中,从而成为中国古代一个显要的文学母题。 秋之“悲”虽然有不同的内涵,但离别相思之悲,在“悲秋”母题的作品中,甚为引入注意。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朝江淹的《别赋》就以萧瑟凄清之景渲染、烘托离别相思之悲:“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巡曾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

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③在交通颇不方便的古代,离别往往就意味着相思痛苦的折磨。而离别相思那悲凉、哀怨、凄伤的情感特征,与萧瑟凄清的秋景甚为相契。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宋·吴文英《唐多令》)“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柳永《雨霖铃》)正说明了秋景与离愁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以萧瑟凄清之景渲染、烘托离别相思之悲的文学作品,在古代中国十分普遍。

在曹植《杂诗》其一之中,直接涉及秋天景色的句子是:“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与“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而其中,“悲”“孤”“哀”明显点染出作者的离别相思之情感。

可见,这四个句子是将客观景物主观化,或说是景物情思化、情思景物化。尤其是,这四个句子正好处于该诗两个层次④的首端,这就有意无意地为全诗离别相思之情的抒发,建构了一个前后照应的情境,“悲秋”母题也从而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至此,我们的解读仅进人到该诗的母题层面,而未到达母题架构层面。其实,曹植《杂诗》其一的母题并非一个,而是三个。

“悲秋”只是其主母题,此外,还有两个子母题:“登高抒怀”与“鸿雁传书”。这两个子母题,正好隐潜于该诗两个层次首端的句子之中。

“登高抒怀”的母题,源自中国古人在生活中的传统习惯。登高所以望远,因而,所抒者多为思故乡怀远人之悲情:“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王粲《登楼赋》)“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南朝民歌《西洲曲》)由于“登高怀。

【第4句】: 赏析 曹植《美女篇》

文学赏析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这是交代人物、地点。人物是一个美丽姑娘,她的容貌艳丽,性格娴静。

地点是“歧路间”,即岔路口,她在采桑。“歧路间”是来往行人较多的地方,这就为下文“行徒”、“休者”的倾倒预作铺垫。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紧接“采桑”,写柔嫩的桑枝轻轻摇动,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

这里明是写桑树,暗是写美女采桑的优美动作。景物的描写对表现人物起了烘托作用。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休,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飖,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主要写美人的服饰,也写到神情。

“攘袖”二句,上承“柔条”二句,美女采桑必然挽袖。挽袖方能见到洁白的手。

为了采桑,素手必须高举,这样又可见到带着金手镯的洁白而光泽的手腕。用词精当,次第井然。

因为是采桑,所以先写美女的手和腕,然后写到头和腰,头上插着雀形的金钗,腰上挂着翠绿色的玉石。身上佩着明珠,还点缀着碧色宝珠和红色的珊瑚。

以上几句写美女身上的装饰品,多为静态的描写。“罗衣”二句,写美女轻薄的丝罗上衣,衣襟随风飘动,是动态的描写。

动静结合描写美女的服饰,写出美女婀娜的身姿和轻盈的步态。形象十分鲜明。

“顾盼”二句,以精妙的字句,勾勒美女神情。美女的一顾一盼都给人留下迷人的光彩,长啸时呼出的气息,芬芳如幽兰。

使人感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能不为之倾倒吗?所以,“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行路的人见到美女停车不走了,休息的人见到美女忘了吃饭,从侧面描写美女的美貌。

应该指出,曹植的这段描写,显然受了汉乐府《陌上桑》的影响。《陌上桑》描写罗敷的美貌是这样写的:“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怨,但坐观罗敷。”

这是描写罗敷的美丽,并不直接描写她的容貌,而是描写她用的器物(“笼系”“笼钩”)和穿戴的服饰(“倭堕髻”“明月珠”“下裙”“上襦”)之美及“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四种人见到罗敷以后的反应,从正面和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丽。这些描写与《美女篇》的描写对比起来,二者在内容上虽然基本相同,但是写法却不尽相同,表现了曹植诗的一些变化和发展。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交代美女的住处,点明她的高贵门第。美女住在城南大路附近的高楼里。

“青楼”“高门”“重关”,说明她不是普通人家的女儿,而是大家闺秀。“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美女的容光如同早晨的阳光,谁不爱慕她的美貌呢?上句写美女容貌之美,可与前半首合观;下句说无人不为之倾倒,引起下文。

这里写美女高贵的门第和美丽的容颜,是隐喻诗人自己的身份和才能。有才能而没有施展的机会,所为他不能不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媒人都干什么去了呢?为什么不及时送来聘礼,订下婚约呢?诗人对媒人的责怪,反映了自己内心的不平。

媒人不来行聘,这是客观上的原因。而美女爱慕的是品德高尚的人,要想寻求一个贤德的丈夫实在很困难。

这是美女主观上的原因。这是比喻志士有理想,但难于实现。

美女的理想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可而吵吵嚷嚷,议论纷纷,他们哪里知道她看得上的是怎样的人。这是比喻一般人不了解志士的理想。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美女正当青春盛年,而独居闺中,忧愁怨恨,深夜不眠,发出长长的叹息。

这是比喻志士怀才不遇的苦闷。 这首诗通篇用比,比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手法,《诗经》、《楚辞》多用之。

《美女篇》以绝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长。

其实美女所喻之志士就是曹植自己。 美女篇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美女篇》是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曹植所创作的乐府诗。这首诗语言华丽、精炼,描写细致、生动,塑造了一个美丽而又娴静的姑娘,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此诗以绝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长。

【第5句】: 曹植 《五游咏》赏析

一、《五游咏》赏析:诗人在此诗以及《仙人篇》等诗中,用富于想像的生动笔触,描绘出一幅缥缈绮丽的仙景天宫,又渲染自己在天宫中所受到的隆重的接待,以此发泄在不得自由、动辄得咎的人世所积蓄在胸头的肮脏气;又在服食长生不死的仙药而享遐龄的意象中,寄托了自己对生命永存的憧憬。清人丁晏在《曹集铨评》中评曹植的《五游咏》道:“精深华妙,绰有仙姿,炎汉已还,允推此君独步。”确实,曹植《五游咏》等想像瑰奇、笔墨绚丽的游仙诗,给文学带来了超越时空的能力,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意象,对后世嵇康、郭璞、陈子昂、李白、韦应物等等无数诗人的游仙诗具有极大的影响和启迪,丁晏“推此君独步”的赞扬并非过甚之辞。后世那些善写游仙诗的诗人,或吟“王乔畀我去,乘云驾六龙”(嵇康《游仙诗》),或咏“赤松临上游,驾鸿乘紫烟”(郭璞《游仙诗》),莫不规拟陈思此类作品而更加变化,在意境和神韵上则不脱陈思之范围。尤其是那被称为“天上谪仙人”的李白,所作游仙诗之妙想豪情与曹子建最相近似。

二、扩展知识:

【第1句】:原文欣赏:

九州不足步。愿得凌云翔。逍遥八纮外。游目历遐荒。

披我丹霞衣。袭我素霓裳。华盖芬晻蔼。六龙仰天骧。

曜灵未移景。倏忽造昊苍。阊阖启丹扉。双阙曜朱光。

徘徊文昌殿。登陟太微堂。上帝休西棂。羣后集东厢。

带我琼瑶佩。漱我沆瀣浆。踟蹰玩灵芝。徙倚弄华芳。

王子奉仙药。羡门进奇方。服食享遐纪。延寿保无疆。

【第2句】:作品简介:三国时期曹植所作。

【第3句】:作者简介: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 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作为《诗品》全书中品第最高的诗人、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确立者,在诗史上具有“一代诗宗”的历史地位。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第6句】: 曹植洛神赋原文和赏析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fú)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

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

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遝,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

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

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

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

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

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

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

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

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

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

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

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

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曹植在诗歌和辞赋创作方面有杰出成就,其赋继承两汉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吸收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为辞赋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

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洛神赋》全篇大致可分为六个段落,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妃伫立山崖,这段类话本的“入话”。

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第三段写“我”非常爱慕洛神,她实在太好了,既识礼仪又善言辞,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骗,极言爱慕之深。

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第五段“恨人神之道殊”以下二句,是此赋的寄意之所在。

第六段,写别后“我”对洛神的思念。 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突出的特点 特点一,想象丰富。想象到:他从京城洛阳启程,东归封地鄄城。

途中,在洛川之边,停车饮马,在阳林漫步之时,看到了洛神宓妃,她的体态摇曳飘忽像惊飞的大雁,婉曲轻柔像是水中的游龙,鲜美、华丽较秋菊、茂松有过之,姣如朝霞,纯洁如芙蓉,风华绝代。随后他对她产生爱慕之情,托水波以传意,寄玉佩以定情。

然她的神圣高洁使他不敢造次。洛神终被他的真情所感动,与之相见,倾之以情。

但终因人神殊途,结合无望,与之惜别。想象绚烂,浪漫凄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叹,愁帐丝丝。

但这想象并不离奇,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两篇赋而作。 特点二,词藻华丽而不浮躁,清新之气四逸,令人神爽。

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语言整饬、凝炼、生动、优美。取材构思汉赋中无出其右。

特点三,传神的描写刻画,兼之与比喻、烘托共用,错综变化巧妙得宜,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绝妙丹青,个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会使人产生一种虚无之感。在对洛神的体型、五官、姿态等描写时,给人传递出洛神的沉鱼之貌、落雁之容。

同时,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高洁。

在对洛神与之会面时的神态的描写刻画,使人感到斯人浮现于眼前。

【第7句】: 求曹植曹子建的《洛神赋》全诗+赏析

洛神赋-曹植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 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日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 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遢 ,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

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 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 。

休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

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

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

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

于是越北 。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

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

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

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 。虽潜处于太阳,长寄心于君王。

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

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

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

揽 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洛神赋》鉴赏 在我国江汉一带的水边泽畔,很久以来就流传着许多关于神女的美丽传说。

这些传说以它们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墨客。他们心追神往,低回吟咏,留下了无数篇优美动人的佳作。

《诗·周南·汉广》中的汉水之神可望而不可求,屈原《九歌》中的湘水之神风姿绰约、情意缠绵,司马相如和张衡笔下的洛水之神妖冶娴丽、妩媚迷人。然而,在这些缱绻的咏叹和精采的描绘中,最富情节和最能感人的,当推曹植的《洛神赋》。

曹植此赋据序所言,系其于黄初三年入朝京师洛阳后,在回封地鄄城途中经过洛水时,“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而作。当时,曹丕刚即帝位不久,即杀了曹植的密友丁仪、丁廙二人。

曹植本人在就国后也为监国谒者奏以“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被贬安乡侯,后改封鄄城侯,再立为鄄城王(俱见《三国志·陈思王传》)。这些对决心“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的曹植来说,无疑是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其心情之抑郁与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作品从记述离开京城,“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的行程开始,描写了作者与侍从们到达洛滨时的情景。当时“日既西倾,车殆马烦”,他们税驾蘅皋,秣驷芝田,容与阳林,流眄洛川。

在一片静谧的气氛中,作者神思恍惚,极目远眺波光潋滟的洛水。就在他偶尔抬头的一刹那,奇迹出现了:一个瓌姿艳逸的女神站立在对面的山崖上。

这使作者惊愕万分,他不自觉地拉住身旁的御者,急切地问道:“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在这里,山边水畔落日前的优美景色衬托出人物意外发现的惊喜之情,创造了一种引人入胜的意境。接下去御者的回答也十分巧妙,他避开作者第一个问题——“尔有觌于彼者乎”不答,而以“臣闻”、“无乃”等猜测的口吻,郑重其事地提出洛神宓妃,这在有意为下文对洛神的描绘留下伏笔的同时,又给本已蹊跷的邂逅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洛神宓妃,相传为远古时代宓羲氏的女儿,因溺死于洛水而为水神。关于这个古老传说中的女神,屈原在《天问》和《离骚》中都曾提及。

以后司马相如和张衡,又在赋中对她作了这样的描绘:“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绝殊离俗,妖冶娴都,靓妆刻饰,便环绰约。……芬芳沤郁,酷烈淑郁;皓齿灿烂,宜。

【第8句】: 求曹植曹子建的《洛神赋》全诗+赏析

原文已有人回答 在此就不赘述了 下面是赏析:

曹植在诗歌和辞赋创作方面有杰出成就,其赋继承两汉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吸收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为辞赋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洛神赋》全篇大致可分为六个段落,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妃伫立山崖,这段类话本的“入话”。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第三段写“我”非常爱慕洛神,她实在太好了,既识礼仪又善言辞,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骗,极言爱慕之深。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第五段“恨人神之道殊”以下二句,是此赋的寄意之所在。第六段,写别后“我”对洛神的思念。

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第9句】: 曹植《送应氏·其六》原文以及赏析

飞观百馀尺,临牖御棂轩。

远望周千里,朝(日)[夕]见平原。烈士多悲心,小人媮自闲。

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

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送应氏》写于建安十六年,曹植随父曹操西上征讨马超,路过洛阳,为送别应氏而作此诗。

写的是洛阳由于战争造成的荒芜景象。诗中写道:老年人都不见了,只见到一些从未见过的少年人。

公元192年,董卓火烧洛阳,距曹植写此诗已二十年。二十年前在战乱中老年人死尽了,壮年人也所剩无几了,所以见不到老人了,而所见的全是些战后所生的少年,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景象。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