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教案说课的研修感言

07-27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教研活动有哪些

我们始终坚持县教育局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重点”的工作思路,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研修活动,推动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了教师素质的群体优化。

【第1句】:推行集体备课制度。

为了引导教师进行有效备课,实行资源共享,学校推行集体备课制度。

要求集体备课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三统一”(统一三维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教学进度),强调教师将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材思路,规划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强调备课应联系学生实际,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优化作业设计。

集体备课时,由中心发言人分发已写好的教学设计,并针对单元内容进行说课,然后进行集中研讨,大家一起补充完善备课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各位教师结合学情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学设计,把集体智慧转化为自己的作品。

通过集体备课,大家集思广益,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优化了教学资源配置与利用,拓展了教学思路,提高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如何开展课例研究

课例是关于一与学的案例。

课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

课例研究主要围绕一节课展开,研究“如何上好一节课”,重点解决上这一课中存在的某些教学问题,聚焦于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把研究融入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评课全过程。

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

例如:如何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才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

课堂探究活动如何组织才有效

各种类型的课如何上效果最佳

不同类型特征的教学班课堂教学如何组织

……。

一、课例研究的起源课例研究起源于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最早产生于医学领域,后来哈佛商学院将案例研究引入教学领域来培养和教育学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学院的学生都要研究300多个案例,因此而获得巨大成功,并为其它领域所借鉴。

中小学教育教学借鉴案例的模式而形成今天的“课例研究”。

二、课例研究的基本特点、目的、意义特点:以反思为前提、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的教学研究。

需要用“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例充当研究的载体。

目的:校本研修中的课例研究不仅关注文本学习和相互讨论,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学行为的改进。

意义:课例研究的优势在于:克服了以往教研课的盲目性。

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进行研讨。

课例研究为教研活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研讨过程的平台,教师共同探讨,交流分享,得到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整个过程就是教师积极参与的一种互助互学过程。

三、课例研究的类型

【第1句】:问题式课例研究:通过定性或定量观察,以归纳的方式发现和整理而直接获得,然后从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能够链接新课程理念的典型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行动(归纳法)。

【第2句】:主题式课例研究:预先由学校或教研组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发现和梳理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课例主题,然后,组织教师联系主题进行观课,重点揭示教师教学行为中与主题相关联的问题(演绎法)。

【第3句】:混合式课例研究:上述两种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往往交织在一起。

例如,以课堂观察的方式,发现和归纳出一批问题,从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形成课例;若课例问题具有共性特点(多数教师共同困惑或感兴趣的、跨学科的),便形成了某个主题;组织教师继续围绕主题进行下一阶段的课例研究四、主题式课例研究(一)、“主题式”课例研究活动程序。

【第1句】:主题确定。

研究始于问题,只有选择了一个好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主题式” 课例研究活动才能得以有效实施。

因此,各校要围绕有效教学的课题,选择一个具体可操作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

【第2句】:主题学习。

主题确立后,就要围绕主题开展有针对性地学习。

通过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提炼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

具体的学习方式有三种:(1)读书围绕主题选择相关的教育刊物、教育专著等文字资料进行学习。

其中,学习教育理论刊物和教育专著,主要是寻找理论基础,学习各省教育是收集他人解决类似问题的的实践经验。

(2)读图围绕主题选择针对性强的名师示范课录像、影碟等影音资料进行学习。

主要是为研究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教学情景与方法。

(3)读人围绕主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与同学科教师及业务指导部门的教研人员进行的研究沙龙等活动。

学习可采用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一、指导思想课程的不断深入,老师们在教学过遇到了的问题,有来自教材的、有来自教法的、有来自幼儿的,也有来自传统观念的阻碍等等。

这些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困惑如何解决?由谁来解决?在实践中我们意识到,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利用自己的优势,创立自己的特色。

教师在实施新《纲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根据本园的实,际和幼儿的特点自己解决,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得靠教师自己的不断学习与实践。

而要做到这些目的,必须进行立足于园本的主题教研。

二、园本主题教研制度的涵义及实施理念以园为本的主题教学研究制度,是以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努力把幼儿园建立成为学习型组织。

“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依靠教师”,“幼儿园是教研基地,活动室是教研室,教师是研究员”。

三、园本主题教研制度建立的策略及内容1.以园为本的教师培训体系——系列培训主题(1)重视教师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立足本园及时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及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促进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理论修养、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2)重视本园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千方百计培养自己的学科带头人,(3)要有适合本园实际的师资培养计划,为教师的培训、进修提高提供必要的保障,(4)发挥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指导和帮助,(5)在改革中,尤其要注重采取各种“园本培训”的方式,对上岗教师进行《纲要》、教材的岗前培训。

2.以园为本的教育科研体系——系列科研主题(1)幼儿园要有计划地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研究活动,及时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通过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2)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作用;(3)大力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千方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4)要组织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和教改实施,把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同幼儿园的教育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5)要建立教学成果和教研成果的奖励机制,激励教师不断地创造新的教学和教研业绩;(6)要重视总结、宣传和推广本园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研成果,从制度上保障“园本教研”常研常新。

3.以园为本的系列化主题学习,教学研究既要研“教”更要研“学”(1)要把传统的学法指导与新时期的“转变学习方式”密切结合起来,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现状;(2)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思考,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3)幼儿园要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指导的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4)建立常规化的制度,促使教师人人承担学习指导的责任。

四、园本主题教育的实施过程与方法1.加强教师学习和培训工作推荐书目,要求老师自学,并写读书笔记;看专家讲座光盘,学习课改理论,使教师改变教研观念;提供参加各级培训的机会。

例如学科带头人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园本教研培训;培训的内容侧重新《纲要》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和普通话、信息技术的培训;定期对教师进行集体培训,如专题讲座、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等;引导教师通过对自身现状的分析,制订自我发展规划和学习计划。

2.有效地围绕主题进行教研活动(1)教学教研常规的落实,特别是备课组活动的落实。

每个教师都要进行教学反思,每周写一篇有较高质量、能改进自己教学的反思;(2)每个教师每学年至少要上一次研讨课,认真听取同行的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每学期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30次,做好听课笔记,并适当进行评论;(3)每学年上交一篇说课稿,一篇公开教学活动设计,一篇公开教学活动案例反思;(4)每次教研活动前开展15分钟中心发言,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总结:通过对幼儿园园本主题教研活动内容、形式等的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难和实际问题,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构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理论,在教师的心理、教师的能力、教师的素质等方面形成具有一定意义的理论观点,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并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总结、推广教育教学研究专题的经验,推进我园幼教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

如何让教师研修活动更加适合每一个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一、现状与分析:新课程背景下,校本研修作为一种能充分利用校内的一切教育教学资源,促进本校一批普通教师向学者型教师、教育专家型教师转化的有效教师培训方式。

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校本研修已经成为了新时期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

然而,当前校本研修工作的现状又是如何的呢

校本研修真正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吗?为此,我们对我校教师作了一次专题调查,在问卷和访谈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对我校校本研修活动的现状形成了如下的认识:1.多数教师欢迎集体研修活动,欢迎有专家指导,但还是认为随时交流比常规教研活动更有效。

我们对教师所认为的“有效教研活动”的形式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第98句】:2%的教师认为集体研讨更有效,

【第96句】:6%的教师认为“有专家指导的研讨更有效”。

我们又对全校不同教龄教师的问卷结果作差别的显著性分析,发现差别并不明显,也就是说不同教龄的教师对上述结论均有很高的认同度。

然而,对于当前的常规集体教研活动,老师们的满意程度似乎并不理想(见图1):有

【第27句】:6%的教师认为“很有收获”,

【第39句】:7%的老师认为较有收获,

【第25句】:9%的老师认为“略有收获”,有

【第6句】:8%的教师认为“令人失望”。

与此同时,全体教师一致认为,目前“同事之间的随时交流”要比“教研组的常规活动”更有效。

图1你参加集体教研活动的满意程度老师们为什么会对集体教研活动既欢迎又觉得不满意呢

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主要问题又在哪里呢

2.“缺乏主题性和针对性”是当前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突出问题。

为了试图测评出教师心目中什么是“当前校本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我们事先对教师进行了访谈,根据访谈结果归纳出了五方面的选择支:a、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b、活动针对性差, c、听课缺乏明确的研究目标,d、活动缺乏主题性, e理论学习离教学实践差距较远。

要求教师选择认为突出的两个被选选项。

结果如下:(图2)说明:a、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b、活动针对性差;c、听课缺乏明确的研究目标;d、活动缺乏主题性;e、理论学习离教学实践差距较远。

图2 当前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突出问题统计结果显示:缺乏主题性和针对性是教师心目当中校本教研的突出问题。

在与一位教师交流访谈过程中,他就尖锐地指出:“学校的教师培训、教研活动、课题研究各走各的路,研究归研究、活动归活动、培训归培训,缺乏有效地整合。

不仅无法起到预期的效果,还给教师增加了沉重的工作负担。

”看来,现在的学校教研组尚未成为群众性、合作研究的共同体,校本研修与教师的发展需求脱离,这一切与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3.“问题意识差,交流合作少”,校本教研活动的过程有待进一步改变。

当问起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的问题时,一位市级名优教师说了这样一段话:公开课研讨活动是较为主要的教研活动形式,但相当一部分活动研讨的力度不够,没有开展实质性的讨论,教师点评只是泛泛空谈,空洞乏理,更多的教师是由于教师没有深入的思考,无法触摸问题的本质。

还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水平还未达到一定的高度,不敢发表自己真实的观点,将自己游离于活动之外,造成教研活动依然以骨干教师为主,其他教师偶尔参与的现状。

这样的研修活动自然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

因此,怎样激发教师的内在需求,提高教师参与研修活动的深度和广度,解决教师缺乏公开自我、倾听回应、驳斥争论的习惯和能力,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关注和解决。

面对传统研修模式与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冲突,面对学校发展对高层次教师的迫切需要,面对不同层次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同需求,我们提出一种教师能够主动参与进行的,能促进教师按不同目标自主成长的校本培训新模式——分层校本研修。

在这一新模式中,我们期望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在培训中的被动地位,突出每一位教师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为教师提供自主选择、自主反思、自主构建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利环境,让教师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教育教学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与研究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将理论学习、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整合在一起,以实现教师潜能的开发。

从而加强以校为本的人才资源开发,为推进科研兴校,深入实施课程改革提供优质的教育人才资源。

二、分层校本研修策略:1.分层策略——以人为本,满足需求,动态变化。

事实证明,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基本功、教学技能、教学个性、专业发展需求等方面一定存在着较大差异。

即使是同一位老师,在不同的成长时期,他的教学技能、教学风格、发展需求也一定会存在着很大区别。

因此,找准每一位教师的专业起点,对教师群体合理分层,组建不同的研修团队是实施分层校本研修的前提和关键。

因此,我们采用了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学校的全体教师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把教学技能、发展需求接近的教师组成研修团队。

当然,团队的组建要根据教师专业水平,成长需求的不断变化而随时调整,是动态变化的。

虽然分层的办法非常灵活多样,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进行,但是从校本的角度,我们仍然牢牢把握了这样的主线来实施分层:(一)按年龄分为新教师、青年教师、中老年教师。

(1)新教师:指教龄在1-3年,刚刚走上讲台的教师。

第一学年见习期教师要求尽快进入教师角色,基本适应教育教学岗位;第二学年要求能熟知课程标准和课程理念,能较熟练运用一些基本的教法学法;第三学年要求能初步学会教学研究的方法,并能较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教育教学。

(2)青年教师:指教龄在5—20年的教师,将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使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合作、共享、创新等,成为教师主动追求的目标和行为方式。

(3)中老年教师:指工作20年以上的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一方面鼓励他们挖掘、总结自己优秀、宝贵的经验,作为学校的资源,为青年教师起示范、榜样作用;另一方面引导他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创新,不断提高。

通过研修,引导中老年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之具有较高水平的教育教学改革意识,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良好的合作、指导、示范和辐射能力。

(二)按教学技能分为新手型教师、经验型教师、骨干型教师、名优型教师。

(1)新手型教师:指具有的知识大多来源于间接的书本知识,对这些陈述性知识的把握是抽象的,缺乏具体实例的支撑。

教学技能水平相对比较低的教师,通过研修,基本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和班级管理水平,在各校同类教师中名列前茅。

(2)经验型教师:指教学经验相对丰富,教学技能运用较熟练,但仍无法超越教材的教师,通过研修,在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在教研与反思的过程中专业素养不断获得提升,争取成为校级名优教师。

(3)骨干型教师:指已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处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由于教学理论上的深度欠缺,出现了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高原期”的教师,通过研修,使教师在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提高他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发挥他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骨干带头和示范辐射作用,使其尽快成长成为学科带头人或骨干力量。

争取成为海宁市级以上名优教师,并且尽力提高名优教师的档次。

(4)名优型教师:指不仅能对自身的教育经验、教学策略进行反思,而且教学风格鲜明,具有教学个性的教师。

通过研修,让他不断总结和推广教育教学经验,争取获得更高层次的职称与称号,成为专家型教师。

(三)按研修团队分为课题组、教研组、年级组。

(1)课题组:研修活动立足教学教育实际,从日常问题出发,提炼出研究课题。

团队的研修应突出实效性、科学性与前瞻性。

在专家引领与同伴互助下,课题组成员都能掌握研究的方法与手段,了解一般研究的流程,并在实际工作中有意识的针对关心的问题展开研究,养成良好的研究意识与能力。

(2)教研组:研修活动的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开展教学研究,进行教改实验,发现、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提高教师素质,为教育转轨引路“导航”。

从总体上讲,要立足本学科、面向教材、面向教改、面向学生,突出针对性和时代性。

(3)年级组:研修活动以德育教育、班主任工作的落实为抓手,开展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

通过制定分层标准,确定研修重点,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寻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认识到自己的专业现状,明确了团队和个人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方向,同时也自然而然地组建了不同的研修团队,为分层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分层研修策略——团队合作,全方影响,务求实效。

理想状态下的分层研修活动,应该是:学校多层次的研修团队得到构建,全体教师主动参与因人而异的团队研修活动。

研修活动突出“以校为本”、“教师即研究者”、“提高修养”的理念,研修团队凝聚力强,教师乐于开展“自己教学中的问题”研究,自我反思、团队合作意识强,并能充分调动与整合学校的一切教育资源,开展研修活动。

面对这样的愿景,我们开展了大量积极的尝试,期望接近或达到理想的效果。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遵循“跳一跳,摘桃子”这样的原则,我们为不同层次的教师和团队确定了不同的研修重点,明确了不同的研修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需要的研修活动。

(1) 不同年龄教师的研修策略——带、帮、导新教师研修——带教制。

对于教龄在1-3年的新教师,针对他们具备的知识大多来源于书本,对知识的把握相对抽象,缺乏具体实例支撑,教学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的特点。

学校为他们做好师徒结对工作,从班级管理、学科教学两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学科教学方面,重点从新教师对“新课标”、“教学常规”的研读、教案的撰写、作业的批改、试卷的编制、听课、开课等几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

期末,认真撰写拜师学习体会,师傅给与评定,评定结果列入新教师业务成长档案。

要求导师,在徒弟每听完一节示范课后,必须对其进行针对性地分析,重点分析示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技能运用情况,然后模仿上课,让他们的教学技能在观摩、反思与实践中获得提升。

同时,学校教导处每年举行新教师教学比武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逼着他们迅速掌握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尽快向胜任型教师发展。

青年教师研修——帮教制。

对于工作在5-20年的青年教师,针对这些教师教学经验相对丰富,教学技能运用比较熟练,但却无法超越教材的实际情况。

学校全面实施帮教制,主要是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群体力量,在组内对青年骨干教师加以培养、指导,做到“五个一起”:一起分析教材,一起把握教材难点、重点,一起设计教案,一起听课评课,在教育教学的业务能力上带领他们一起上。

同时不断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写出自己的教学体会,深入剖析各种策略的实施要求,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让他们在教研与反思的过程中获得提升,同时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校内说课比赛、校外教学交流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让他们在一次次的磨课、交流、反思中提高自己。

中老年教师研修——导学制。

对于老年教师,针对他们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但对教学新理念、新事物吸收相对较慢的实际。

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积极引导他们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献计献策,自觉向青年教师传授教育教学经验,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上要求尽量跟上青年教师的步伐,做到不掉队。

学校经常性地开展中老年教师的座谈会,开展教学“常青树”评比活动。

用中老年教师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来引导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2) 不同教学技能教师的研修策略——带、帮、导、思按照不同教学技能水平,我们把教师群体分成:新手型教师、经验型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

对于不同层次教师团队的建设,我们分别落实一名行政领导负责,按照学校《管理办法》和校本研修年度方案的要求,定期组织开展研修活动。

新手型、经验型教师的研修活动与不同年龄层次教师的研修活动相融合,分别采用带教制和帮教制的策略展开。

同时要求他们制订好个人五年成才计划,具体分解到每一年实施,学校督促他们每一阶段的完成情况,促使他们尽快向骨干、名优型教师发展。

骨干教师研修——导师带教。

对骨干型教师,要求他们打造品牌,并以“公平选优,以才取人”的原则选拔其中的佼佼者,实行导师带教制,指定教研员和学校师德优良、教学业务过硬、教科研能力较强的名教师,全方位地对青年骨干教师悉心指导培养,培训地点设在课堂,一边教学,一边研讨。

同时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建立名优教师工作坊、学校科研中心组,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积极作用,使骨干教师得到空前的锻炼和提高,促使他们尽快向名优教师成长。

名优教师研修——反思提升。

对已经具有鲜明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的名优型教师,除了要求他们对个性化教育经验进行总结、提高外,还要对教育、教学动的普遍规律进行理性反思,学校为他们创设条件,通过鼓励出个人专辑、进行经验推广,不断提高他们的知名度,促使他们向特级教师发展。

(3)不同团队的研修策略——关注过程、突出整合、打造文化对于不同组织形式的教研组、课题组和年级组活动,我们重在关注过程、突出整合,把主题式教研活动和“小课题”探讨式教科研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图3),开展学科培训和课题研究双主线主体学习活动。

这样的学习活动,理论学习、实践反思、专业引领和形成性评价贯穿始终,夯实了活动的过程,促进了研修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同时努力打造团队研修文化,按照组内成员发展的共同愿景,各个研修团队都提出了各自的发展口号,形成了各自的研修制度,每周都能定时,在固定的地点自主开展研修活动,两年实践,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理论材料、课例、案例、论文等一手资料。

同时,学校搭建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开辟校园网信息交流平台,将教师个人的学习心得、案例设计和教改信息及时传递给全校每一位教师,建立学校信息共享体,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各年级组也定期开展班主任工作、德育导师工作的交流研讨,不断提升对班级和学生的管理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哪些

【第1句】:查找文献法

【第2句】:调查法

【第3句】:访谈法

【第4句】:课题研究的探究性学习:包括调查、观察、文献检索与搜集、实验、数据统计、撰写研究报告等

【第5句】:实际应用的设计学习:根据学生生活需要解决面临的问题。

【第6句】:社会考察的体验性学习:参观、调查、采访、

【第7句】: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包括从事商业活动、手工劳动、工业劳动、农业劳动。

【第8句】:自我建构的反思性学习:写活动总结、写体验、写收获。

课程内容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部分内容。

这三部分有着共同的课程目标和任务,但又各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

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主要分为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两大类。

课题研究是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有调查、实验和文献研究等方式;项目设计是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社会性活动设计、科技项目设计等。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主题或项目,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或项目建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他们从自然、社会、自我

小课题随笔《如何通过游戏活动促进小班幼儿

园本研修工作计划为了更好的搞好我园教学工作,提升我园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继续坚持“突出骨干、深化园本”的制定方针,今年继续延续上学期的园本研修工作,特制订以下研修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为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学习型团队建设为载体,以“三新一德”(新纲要、新技能、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以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加大园本研修建设研究力度,积极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培训的新途径,力求在园本研修、培训模式创新、管理等方面有所突破,全面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立足教研,聚焦课堂,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构建符合我园实际的园本研修机制,促进我园发展。

二、组织机构

【第1句】:园本研修领导小组组 长:允豪杰副组长:郭彩娟 吴利杰组员:冯荣利、赵艳妮、张金红、王娟、张群群、吴雪玲 职责:①组长制定幼儿园园本研修的总体规划。

②领导小组成员必须深入园本研修第一线,深入到各组参与研讨。

③为教师开展园本研修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办公室设有电脑、打印机等。

④适时组织教师去外面进行交流学习。

四、园本研修的方式:根据我园的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师的工作经历、教学经验、教学水平、自身素质、年龄情况决定园本研修的形式和内容,采取有效的研修方式,努力形成自己的研修特色。

具体做法如下:

【第1句】:自主学习。

开展教师每月写一篇教育随笔。

【第2句】:示范引领。

利用本园骨干教师资源,结合我园教学实际,针对我园共性“问题”,开展示课交流。

【第4句】:全园研讨。

全体教师开展“说、听、评”三位一体教研活动,同时人人学习有关书目,确保园本研修实效。

【第5句】:教学观摩。

在全园教师中开展“展示课、观摩课、研究课和说课活动,形成一种研修规模。

五、园本研修的原则:

【第1句】:全员参与原则:每位在岗教师应参加园本研修。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园里规定的研修活动该参加的教师必须参加,教师还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自修。

【第2句】:激励性原则:对积极主动和按时参与园本研修的教师给以肯定;对通过园本研修成长快的教师给予奖励;对研修持消极态度,且达不到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的教师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3句】:集体研讨和个人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当前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个人在教育教学中困惑出发,由教研组集体研讨解决途径和方式方法,再由教师具体在教育教学中去实践,去反思。

六、园本研修的内容、对象、形式:幼儿园是幼儿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的主阵地,每名教师要在幼儿园的计划和组织下,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制定个人专业成长计划,进行自学和集中培训,通过反思和专题研究,促进教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一) 研修形式:坚持以园本研修为主,以自培自练为辅,交流研讨,教育教学活动等形式。

以教师自学——反思——交流的模式进行研训,从而达到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目的。

保证学习效果。

在研修中,要把培训内容与教师师德、业务结合起来,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信念结合起来,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存观、价值观,把“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并不断的培养自己”作为教师的主要责任;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同教学结合起来。

每位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查找问题,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及先进教学经验指导自己,做到学用结合,及时写出心得笔记,教育随感。

园本研修或小课题研修的计划与实作。

(二)研修时间:保证研修时间。

2013年3月一2013年7月。

(三)研修内容:三月份开学初期,组织全园教师学习范佩芬老师的《幼儿园教师的师德规范(一)》,并做好记录工作。

四月份教师自学,对《幼儿教育指导纲要》和《三至六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进行系统的学习,领会纲要和指南精神五月份全园教师进行“公开课”活动观摩,跟进教师的活动设计与组织,使教师们积极参与到说课听评课的环节中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园本研修或小课题研修的计划与实作。

六月份在园内开展《纲要》和《指南》的知识竞赛,把《纲要》和《指南》的教育目标深化教师内心。

七月份教师每人撰写一份研修心得体会,写出自己研修感悟。

研修活动记录表 有关中公教育的问题,可以使用以下服务:向TA提问 该链接由问题回答方推荐

浅谈如何促进园本教研的有效进行

园本教研源于园本培训,都是为了满足幼儿园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而组织进行的。

园本教研在于让教师通过开展积极有效地教学研究活动,切实提高教师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的质量,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认为开展园本教研工作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结合,才能确保园本教研活动有序、高效地顺利进行。

  一、行动与研究相结合  我们幼儿园每学期结合幼儿园和教师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研究主题,举办主题研讨活动,通过教研组精心研讨,备课组集体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课堂教学全方位开放,组织教师听课,评课,进行反思交流 ,或举行分学科的教研活动,每学期针对各学科安排好教研活动。

整体活动体现以下的教研流程:  (1)观摩:听教师的课,看优质课录像,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参加讨论,提出问题。

  (2)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突破口,个人和同行共同学习、探讨。

  (3)设计:根据思考和探讨的结果,设计解决问题的教学课例,个人说课,同行交流经验和进行指导。

  (4)实践:根据教学设计,个人进行实际操作,进行观摩。

  (5)反思:根据教研主题和要求,对教学的行为和结果进行反思。

  (6)再设计:同行进行课堂评价,个人根据反思的结果和同行评价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设计,优化教学。

  如我园教师林晶组织的主题教育活动会变的颜色中,由于教师在活动中没有较好地抓住孩子的兴趣点,设计的活动环节太多,而每一环节的探究又流于形式,缺少适时适度地提问,引导,造成了教师与孩子在某些环节上的不和谐,教育目标没有达成。

活动结束后,我们组织教师思考:教师在活动中应该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支持

让孩子探究是为了什么

你认为应该怎样设计这个活动等等。

通过讨论,教师个人及教师群体的反思,老师们认识到兴趣是幼儿活动必不可少的主观前提,是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进行适时适度的引导,可以提高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在设计活动的环节上也应该少而精,力求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探索,找出问题的答案。

在集体得帮助下,林老师重新设计并组织了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林老师在反思记录中写到:通过这次行动研究的尝试,使我对行动研究又有了一个更深、更全面的了解。

我清晰地认识到行动研究主要是由实践者来操作的,它是实践者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来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

它有着自己的价值取向,而不是追求传统意义上的客观性,普遍性等空泛的概念。

  通过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案例研究,让教师亲历课前设计观摩现场一一评议讨论一一调整改进一一再次实践一一再次研讨的全过程,突出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核心要素,借助鲜活的实例去经历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理论再到实践的多次磨合、印证,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使教师的专业发展真正得以实现。

  二、教研与科研有机结合  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是一种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科研。

在开展园本教研的过程中,我们鼓励教师选取教学实践中碰到的一个具体问题,学一点相关理论,作一点思考,大胆进行改革实验,不断进行总结提高,取得突破。

在这一过程中,让教师逐步认识教育科研,对教育科研产生兴趣,使广大教师能主动参与教育科研,在此基础上,再引导教师在纷繁的问题中选取有一定价值和一定可行性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提出设想,大胆进行追踪尝试,及时总结经验,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使老师们自觉把自身的教育研究和课题结合起来,使学习、实践、研讨更加明确化、规范化、科学化。

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通过幼儿成长档案对幼儿进行客观的发展性评价是教师在实践中所遇到的共性问题,应该评价什么,收集什么样的资料,怎样体现幼儿个性化的发展,如何通过评价指导教学等等,围绕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确定了建立幼儿成长档案评价体系的研究课题,试图通过研究解决教师工作中的问题。

在研究中教师不断学习、探索,反思教学中的教育策略。

研究过程充满了艰辛和困惑,但教师们在研讨、学习、交流中已经对幼儿发展评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围绕五大领域课程内容设计评价表,又促进了教师对幼儿各年龄段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提高了教育质量。

  三、自我引领和专家引领相结合  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首先是教师自我引领的过程,他们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思考、研究、改进。

而开展园本教研正是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实现自我主动成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们在教师群体中大力宣传终身学习的意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教师进行多元化的学习,向书本学、同伴学、网络学,走出去学等等,幼儿园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激励教师自觉学习,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