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有人生哲理的句子赏析

06-06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第1句】: 苏轼《前赤壁赋》表现人生感悟的句子及赏析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感叹人生短暂,是文章的主要思想。

甚至有人还会说,苏轼不过是在此文中主张“及时行乐”而已。我们认为此论有误。

苏轼诗文浩繁,但是,象《前赤壁赋》这样充满思想、深含理趣的作品,应该说亦不算多。《前赤壁赋》以“风”“月”为主景,则文章思想和哲理亦包含在“风”“月”之中。

我们知道,宋神宗元丰五年,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舟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苏轼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上受挫、生活上落魄,使他陷入苦闷与迷惘,这对一个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是很自然的。

但是,月夜美景和大江泛舟给他带来了舒畅心情,酒酣耳熟后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使他从水的流逝、月的盈虚中领悟到物的变与不变。“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虚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水在流逝,月有盈虚,是变;但是前浪虽去,后浪再来,流水仍在,月也始终没有盈亏,这又是不变,也没有变。而随着水与月的长存无穷,每个曾经伴着长江与明月的生命也一样都会长存,都属无穷。

这就是所谓的“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读文至此,我们难道不觉得文章的意蕴是积极的,揭示的人生境界是达观的么? 虽然,文章中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语,但这对一个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已近垂老之人来说,是共有的悲哀,也是世俗的悲哀。

从这一点再去看“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就可以理解了。那可不是“及时行乐”啊,虽绝无惊世豪情,却乃寻常生活。

谐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熔社会、人生、自然于一炉,俯察人与宇宙,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叹,凡此种种,皆为《前赤壁赋》使人们历久弥新爱读之原因,文章千古不绝之魅力。

【第2句】: 赤壁赋中有人生哲理的句子

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句子是: “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在《赤壁赋》第三段中,作者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

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

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3句】: 前赤壁赋 赏析

苏轼的《前赤壁赋》在构思上:以清风、明月、流水为线索,结构文章.

写作方法或是表现手法:是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结合为有机的整体,运用主客对话来说理;语言表达上注意骈散结合,穿插歌词、对话,显得生动活泼。

形文特点:一、采取主、客问答形式,将写景、抒情、哲理及议论熔于一炉,集人生观、自然观、辩证法于一体。二、赋体的对话手法;“抑客伸主”的表现方式;情、景、理三者的有机融合。

主要艺术特点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本赋将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会统一,诗情、画意、哲理兼而有之,显得挥洒自如,流畅奔放。作者将跌宕起伏的情感,深有启发的人生哲理,借助于江水、明月、清风等自然景物,作形象化的表达,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此外,本文还是文赋的典范之作,除了具有赋体通的铺陈和问答之外,还将骈散句交错使用,用韵也时疏时密富于变化,既是感人致深的诗歌,又是理意透避的散文

【第4句】: 前赤壁赋赏析

本文是苏轼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文章写于元丰五年(1082),其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有三年,政治上抑郁苦闷,生活上比较贫困。作者在这篇赋中以自我排遣来解脱苦闷,全文五节按感情的起伏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突出地写月夜泛舟欣赏奇妙的江山美景和御风“登仙”的超然之乐。

接着,客人悲凉幽怨的洞箫声,引出对历史人物兴亡的凭吊和现实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原来欢快舒畅的情绪骤然低落。最后,作者阐发了事物的“变”与“不变”的观点,由此丢开愁怀,主客共同在“江上之清风”和“山间之明月”中得到解脱,畅饮入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这里,作者旷达的胸怀和纵情山水、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交织在一起。文中所谓“变”与“不变”的观点,不过是老庄哲学的齐生死、等荣辱、同忧乐、无是非的虚无主义思想。

前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的十六日。

望:阴历每月的十五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泛舟:乘船。泛:飘浮。

赤壁:这里指湖北省黄冈县城外的赤鼻矶。三国时孙权、刘备联合破曹操的赤壁是在湖北省的嘉鱼县,两者不是一个地方,作者是借赤壁之名来吊古怀抒。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举酒属客:举起酒杯请客人同饮。

属:劝请。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这两句说,朗诵“明月”诗里的“窈窕”一章。这是指《诗经·陈风·月出》篇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窈纠”即“窈窕”。少焉,一会儿。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即“南斗”和“牵牛”,心宿名。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

这两句说:听任小船漂流而去,出没在旷远迷茫的江面上。纵:听任。

一苇:比喻小船象一片芦苇叶狭长而轻。所如:所往。

凌:越过。万顷:形容江面宽广。

茫然:江面上迷茫一片。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这句说:浩浩荡荡地象腾空驾风而行。

虚:太虚,天空。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两句说:飘飘然象离开尘世,超然独立;成了仙人,飞升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扣舷:敲着船边。指唱歌时打拍子。

歌曰:“桂棹兮兰浆,桂棹、兰浆:划船的工具,桂和兰都是形容浆的精美。兮:啊。

击空明兮泝流光。空明:水月交映的明净的江面。

击空明指船浆击打明净的江水。流光:江水上浮动着的月光。

泝:同“溯”,逆流而行。泝流光指船在浮动着月光的江面上逆流而进。

渺渺兮予怀,我的心啊,想得很远很远!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句说:遥望“美人”啊,却在天的那一边!“美人”:古人常用来指内心想慕的贤人、圣主或美好的理想。

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倚着歌声吹箫伴奏。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象哀怨,象思慕。如泣如诉,余音嫋嫋,嫋嫋:形容声音宛转悠扬,缭绕不绝。

不绝如缕,缕:细丝。午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这两句说:(悲泣的箫声)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飞舞起来,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不已。幽壑:原意为深谷,这里指深渊。

嫠妇:寡妇。 苏子愀然,愀然:面容忧愁变色的样子。

正襟危坐,正襟:正一正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箫声)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缭”,缠绕。山川相缪就是山盘水绕。

苍苍:这里指苍翠之色。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他作中郎将时才二十四岁。

困于周郎:指曹操与周瑜率领的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地方大战,结果曹操大败。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荆州:东汉末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当时荆州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一带。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进兵荆州,迫使刘琮(刘表子)投降,接着又在当阳长坂打败当时依附刘表的刘备,进兵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舳舻:战船。

舳舻千里是指战船前后相接,连绵不绝。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酾酒临江:面对着长江斟酒。

酾酒原义是滤酒。槊:长矛。

曹操破荆州后,顺长江而下,踌躇满志,临江饮酒,横执着长矛吟诵他所作的《短歌行》。固一世之雄也,真是一代的英雄啊!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江渚:江边和江中的沙洲。

侣鱼虾而友糜鹿,侣鱼虾:同鱼虾作伴侣。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举匏樽以相属:举起酒杯互相敬酒。匏:一种葫芦,锯开可以作酒器。

寄蜉蝣与天地,蜉蝣:夏秋之间生在水边的一种昆虫,只能活几小时。渺沧海之一粟。

这句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吾生之须臾,须臾:片刻。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两句说:同神仙一起游玩,和明月一起长存。

挟:带着,这里是伴随的意思。遨:游玩。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两句是说:明知道这是不可能马上实现的,只好把表达这种心情的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之中。

遗响:指洞箫的余音。 苏子曰:“客亦知夫。

【第5句】: 前赤壁赋 赏析

苏轼的《前赤壁赋》在构思上:以清风、明月、流水为线索,结构文章.

写作方法或是表现手法:是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结合为有机的整体,运用主客对话来说理;语言表达上注意骈散结合,穿插歌词、对话,显得生动活泼。

形文特点:一、采取主、客问答形式,将写景、抒情、哲理及议论熔于一炉,集人生观、自然观、辩证法于一体。二、赋体的对话手法;“抑客伸主”的表现方式;情、景、理三者的有机融合。

主要艺术特点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本赋将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会统一,诗情、画意、哲理兼而有之,显得挥洒自如,流畅奔放。作者将跌宕起伏的情感,深有启发的人生哲理,借助于江水、明月、清风等自然景物,作形象化的表达,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此外,本文还是文赋的典范之作,除了具有赋体通的铺陈和问答之外,还将骈散句交错使用,用韵也时疏时密富于变化,既是感人致深的诗歌,又是理意透避的散文

【第6句】: 读《前赤壁赋》对你的人生启示

达观的人生境界历来称《前赤壁赋》有《庄》《骚》文法,所谓潇洒神奇,出尘绝俗,此论固然不错。

但是,文章留名千古,岁月遗芳,不仅仅是苏轼的文笔,还有他文章中深含的思想和哲理。《前赤壁赋》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和哲理呢?有人认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感叹人生短暂,是文章的主要思想。

甚至有人还会说,苏轼不过是在此文中主张“及时行乐”而已。我们认为此论有误。

苏轼诗文浩繁,但是,象《前赤壁赋》这样充满思想、深含理趣的作品,应该说亦不算多。《前赤壁赋》以“风”“月”为主景,则文章思想和哲理亦包含在“风”“月”之中。

我们知道,宋神宗元丰五年,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舟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苏轼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上受挫、生活上落魄,使他陷入苦闷与迷惘,这对一个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是很自然的。

但是,月夜美景和大江泛舟给他带来了舒畅心情,酒酣耳熟后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使他从水的流逝、月的盈虚中领悟到物的变与不变。“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虚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水在流逝,月有盈虚,是变;但是前浪虽去,后浪再来,流水仍在,月也始终没有盈亏,这又是不变,也没有变。而随着水与月的长存无穷,每个曾经伴着长江与明月的生命也一样都会长存,都属无穷。

这就是所谓的“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读文至此,我们难道不觉得文章的意蕴是积极的,揭示的人生境界是达观的么?虽然,文章中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语,但这对一个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已近垂老之人来说,是共有的悲哀,也是世俗的悲哀。

从这一点再去看“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就可以理解了。那可不是“及时行乐”啊,虽绝无惊世豪情,却乃寻常生活。

谐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熔社会、人生、自然于一炉,俯察人与宇宙,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叹,凡此种种,皆为《前赤壁赋》使人们历久弥新爱读之原因,文章千古不绝之魅力。

【第7句】: 前赤壁赋讲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前赤壁赋讲述了政治上的失意,人生无常,生命的短暂,从苏轼的《前赤壁赋》可看出他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扩展资料: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

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赤壁赋。

【第8句】: 老师让写前赤壁赋得赏析还得是古文版的

《前赤壁赋》在语言风格方面,不像韩愈那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阳修那样平易流转,更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前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写出人在浩渺宇宙间茫然不知所之的感受,而“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又以极精炼的文笔,写出冬日秋江上枯寒荒疏的印象。 全文五节按感情的起伏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突出地写月夜泛舟欣赏奇妙的江山美景和御风“登仙”的超然之乐。接着,客人悲凉幽怨的洞箫声,引出对历史人物兴亡的凭吊和现实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原来欢快舒畅的情绪骤然低落。最后,作者阐发了事物的“变”与“不变”的观点,由此丢开愁怀,主客共同在“江上之清风”和“山间之明月”中得到解脱,畅饮入睡,“不知东方之既白”。这里,作者旷达的胸怀和纵情山水、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交织在一起。文中所谓“变”与“不变”的观点,不过是老庄哲学的齐生死、等荣辱、同忧乐、无是非的虚无主义思想。

【第9句】: 赤壁赋蕴涵了什么样的哲理

【第1句】:本文集中地反映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的内心矛盾,这就是课文评点中说的“既有淡淡的哀愁,也有乐观旷达的情怀”。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点拨:①苏子所作歌词,刻意仿效楚辞,特别是后面两句所表现的情怀跟屈原的作品极为相似,是明显的逐臣之思。因为“美人”在楚辞中是明君贤臣的代称,作者此刻虽身处江湖之远,却依然思念“天一方”的“美人”,这表明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抱负,希望能有所作为。

尽管如此,这种希望又常常是伴随着政治上的失意情绪而存在的。②“客”的议论借曹操的英雄气概发端,而归结为“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正是政治上失意情绪的反映,跟作者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借周瑜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十分近似。

因此,不管此“客”是否实有其人,都可以认定这番议论也是作者当时抑郁心情的反映,只是不占主导地位罢了。③“变”和“不变”是两个不同的哲学概念。

前者认为世上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处在变化之中,如水之流逝,如月之盈亏,所以说“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后者认为世上万事万物都是“道”的物化现象,而“道”是不变的,所以说“物与我皆无尽也”。“客”从前一种认识出发,所以有人生无常之叹,有“吾生须臾”之哀;苏子从后一种认识出发,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所以能摒弃世虑,以欣赏清风明月为乐,表现出乐观旷达的胸襟。

【第2句】:赋的写作,除歌功颂德外,大多带有讽喻的目的。讽喻,就是用委婉的方式来说明事物的道理,使人省悟后自动弃旧图新,改恶从善,所以通常是借他物来说理,先极力铺陈所借用的事物,而后说出本意。

《阿房宫赋》是这个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作者先写阿房宫的华丽、秦人的奢侈,其实都是为了讽喻唐的统治者要汲取秦亡的教训,其本意就在“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上。《赤壁赋》的写法比较特殊,但也是先言他物(“水”、“月”)后说本意,只是它的劝谕对象不但有“客”,恐怕连作者本人也包括在内。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