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思考课后感言

09-13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怎样进行识字教学

三年级的识字教学,不同于一、二年级,低年级段主要以生字的逐个讲解为主要方法,而三年级则主要把生字带入课文中去理解,语文课堂的重点已逐渐转为对词句的理解了。

所以,识字教学也必然要有所转变,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把每一课的生字都一一加以讲解,因此,教给学生们学习生字的方法,让他们在课后的时间自学生字,逐渐积累属于自己的学字识字方法是极其重要的。

【第1句】:熟字加偏旁法 在三年级的教材中,有很多的生字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来识记,一个学过的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就变成了新的生字,而且完全可以根据偏旁的不同来让孩子们进一步体会不同偏旁赋予汉字不同的意义,还大大拓展了识字范围,可以说是识字教学的良方之一。

在三年级上册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认识《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的“坪”字的时候,可以以学过的“平”字为出发点,请孩子们给它加“外衣”,看谁加的多,并说一说加上不同的“外衣”后,新的字又多了哪些意义,并分别给他们找朋友加以区别,这样,学生们不仅兴趣浓厚,更在无形中把生字“坪”认识并牢牢记住了,不仅如此,还记住了“评”“苹”等字,一字带多字,集体识字识记起来更有系统更有方法了。

【第2句】:熟字换偏旁法 这种方法是识字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利用以往已经掌握的 2 偏旁和一些熟悉的字,就像变魔术一样,通过换不同的偏旁来加深记忆,这样,新的字在以往所学的基础上对比记忆,很快就能把生字给记住了。

只要稍加点拨,孩子们就能掌握此种方法。

比如在《金色的草地》一课中出现的“瓣”字,在字形上很有代表性,并且与之相关的字也很容易记混淆,我就利用多媒体做好课件,让学生们先认识花瓣,再把瓜字换掉,出现辩论场景认识“辩”,出现思考图片认识辨别的 “辨”,出现小姑娘的发辫,认识“辫”。

这样下来,图与字紧密联系,使学生们牢牢地记住了这四个容易记混的字。

在三年级阶段,还有很多这样的字,只要引导得当,就能使学生很快地掌握生字。

【第3句】:形声字识字法 中国的形声字具有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相同偏旁的字有一定的归属性,比如带有木字旁就是和树木有关的字,带有三点水就是和水有关的字,带有月字旁大都与身体相关等等,掌握了此种规律,再出现带有学过的偏旁的字时,我就引导学生想想这个字大概与什么有关,学生理解了字义,再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记住字形和字音,学生们掌握了识字的规律,记忆起来也就不困难了,只要刚开始的基础打牢了,以后的教授新字也就变得简单易行了。

识字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孩子们自觉性差,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把枯燥的生字与优美的图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赞赏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最喜欢听到赞美的声音。

除了以上识字方法,孩子们还会通过“编顺口溜”“猜谜语”等方法识字,在教学中要充分肯定孩子们的识字 = 3 能力,不要吝啬你的赞美,赞美会让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变得自信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识字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识课堂上那几个字,关键要让孩子们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的识字愿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其实,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孩子们已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识字欲望 ,以情境引路,以兴趣导航,充分调动孩子们已有的识字经验,将他们的识字经验系统化,让他们乐于在课后识字,减轻课堂负担顺利实现教学重点的转折。

(一)基本原则概述 人教社实验教材对于识字写字的安排,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

这个原则体现在实验教材中,就是在低年级认字1800,写字1000;具体到每一课中,则是认字数量多于写字数量。

在中年级的三上教材中,认字200,写字300,与低年级的生字相加,则是认字2000,写字1300,总体还是体现了“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不过,具体到三上的每一课中,则是认字的数量少与写字的数量。

这样安排有三方面的考虑:第一,低年级会认了许多生字,从中年级开始,这部分生字需要转化成要求会写的生字;第二,由于小学阶段的大部分识字任务已经在低年级解决,中高年级不再需要过多安排认字内容;第三,学习任务与要求有所调整。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主要任务,从中高年级开始,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变得愈来愈重要,因此,在坚持总量上的“多认少写”的原则之下,每课多写少认有助于习作的展开。

(二)识字方面

【第1句】:识字的位置与数量。

本册教材的识字内容主要安排在两个不同的位置:课文部分、语文园地。

一课里面,要求学生会认的生字最少的有2个,最多的有10个。

本册教材要求学生会认200个生字。

【第2句】:识字的指导。

教师在三上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继续引导学生复习、运用低年级所接触的途径和方式认记生字,保持、加强识字的兴趣,在生活中、课外阅读中主动识字。

【第3句】:注意生字的巩固。

我们上面已经谈到,到三上为止,学生应该认识2000,随着认字数量的加大,识字的巩固便显得越来越重要。

巩固识字的方法,无外乎重复见面、多次接触,特别是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加深记忆。

这里讲的大量阅读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注意课文的阅读。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既是接触新知、扩大视野、提升修养的过程,同时也是迁移、复习以前所学的过程,特别是可以巩固要求会认的生字。

因此,教师在教学课文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二是注意课外的阅读。

学生已经认识了大概2000汉字,这个数量完全可以满足一般的阅读要求,或者说,阅读一般的文字作品,学生不会有太大的障碍。

借助课外阅读,学生同样也可以将课内所学进行适当的拓展,丰富积累,提高修养;与此同时,还可以将认字与生字的运用对接起来,复习巩固生字,增强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和动力。

(三)写字方面

【第1句】:生字的性质。

本册教材要求会写300个生字。

每课要求会写的几个生字,有的是本课新认识的字,有的是以前已经认识的字,不论属于哪种情况,都力图保证它们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规律,在笔画或笔顺上有某些共同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典型字。

比如,《我们的民族小学》中,“坪、坝”同属于左右结构,都含有“提土旁”;“蝴、蝶”同属于左右结构,都含有“虫字旁”。

这样的偏旁和结构相对集中的设计,便于学生感悟和教师的指导,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适宜的平台。

如果没有上面提到的共同点,字与字之间没有联系,则指导起来、学习起来都会很困难。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悟体会、自主发现带有同样笔画、部件、结构的汉字之间的共同之处、写字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写好典型字的安排是与传统的毛笔书法练习相关的,练过书法的老师们都还记得,绝大多数字帖中的字都有一定的规律,或者是结构相同,或者是偏旁一样。

从生字表二可以看出,二年级下册每课要求写9-12字,三年级上册每课要求写10—14个字。

写字数量的增加,是为学生的习作做好字量的储备。

【第2句】:写字的指导。

(1)从一年级上册开始,人教版实验教材就开始重视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要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要领,时常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卫生、爱护和保管文具。

与此同时,还要留心纠正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譬如,有的学生习惯于看一下书上的字,然后添加一笔,这种习字方式不利于学生对字形的整体把握。

(汉字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就在于其具有立体的多维结构的整体性特点) (2)在本册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应该加强生字的书写指导。

在写字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板书示范,详细指导不易写好的笔画、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美观(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利弊谈)。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要写的字也越来越多,形近字、同音字也大量出现,为了使学生避免写白字、错字,教师在写字指导时应该特别提醒学生注意。

教材当中安排了这个方面的内容,譬如,“语文园地二(32页)”的“我会填”,“语文园地四(64页)”的“我的发现”,但是,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同时还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运用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准确区分字音、字形、字义,不断提醒学生在平时的书写活动中不要写白字、错字。

此外,也可以通过写字与学词的结合,使学生尽量少写白字、错字。

因为在实际的语言环境当中,很多生字是以词语的形式出现的,由于多了另外一个生字作为参照,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区别信息,减少出错的机会,在写字的同时积累词语。

为此,我们在教材之后安排了《词语表》供大家参考。

(3)写字的质与量。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一节课中写字不宜太多,为避免学生疲劳,学生动笔写字不应集中安排在一节课上进行,而是要分散到每一堂课里面去。

在写字的量的把握上,也不是有人所认为的写得越多就越好,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视学生写字的质的情况决定量的多少,如果学生已经记住了字形并且写得比较美观了,那么写字的练习就要体现出弹性的要求了,他可以少写几个。

换句话说,写字练习,在达到质的要求基础之上,学生在量上有选择作业的权力。

(4)写字的评价。

大家知道,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虑及于此,教师对于学生写字的评价要有不同的侧重,可以就单个的生字探讨重点笔画、笔顺,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也可以着重与形体接近的其他生字的联系,从生字之间的关联之中复习巩固生字、进行有效迁移。

此外,应该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与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测评。

有关《鸿门宴》评价的作文一篇

一、以成败论鸿门宴中项羽,他骄傲,没把刘邦放在眼里;迂腐,死抱着仁义观念,没杀掉政敌;愚蠢,居然透露曹无伤是内奸。

是一个不成熟的政治家。

二、以人性,英雄的理念来分析鸿门宴中项羽,真英雄也。

他光明磊落,反对阴谋诡计;待人宽厚,能容忍别人的过错;对刘邦他心慈手软,心存善念;对项伯,他是用人不疑;对樊哙,他是从谏如流;对英雄,他是抛弃阵营偏见真心赞赏。

历史上英雄败于小人的悲剧层出不穷,他是令人敬佩的又是令人嘘唏的英雄。

谈刘邦 一、从他收买项伯看,有政治手腕。

二、从他进咸阳后的一系列措施来看,有雄心(野心),有能力。

三、从他敢于赴鸿门宴看,是个敢于一搏的政治赌徒。

四、从他面对张良的责问,把过错失推给他人的表现来看,是个薄情寡义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政客。

五、从他对项羽的奉承来看,他是变色龙,善于应变。

六、从他采纳张良、樊哙的意见来看,他从谏如流。

七、从他回军营后立杀曹无伤来看,他做事果断,绝不手软。

八、从范增叙述中看,他喜女色,是个流氓。

他是一个成就了大事的小人。

简述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

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① 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前,产品质量主要依靠操作者本人的技艺水平和经验来保证,属于“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20世纪初,以F.W.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促使产品的质量检验从加工制造中分离出来,质量管理的职能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是“工长的质量管理”。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产品有了技术标准(技术条件),公差制度(见公差制)也日趋完善,各种检验工具和检验技术也随之发展,大多数企业开始设置检验部门,有的直属于厂长领导,这时是“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上述几种做法都属于事后检验的质量管理方式。

②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1924年,美国数理统计学家W.A.休哈特提出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概念。

他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提出在生产过程中控制产品质量的 “6σ”法,绘制出第一张控制图并建立了一套统计卡片。

与此同时,美国贝尔研究所提出关于抽样检验的概念及其实施方案,成为运用数理统计理论解决质量问题的先驱,但当时并未被普遍接受。

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的统计质量控制的推广应用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

由于事后检验无法控制武器弹药的质量,美国国防部决定把数理统计法用于质量管理,并由标准协会制定有关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方面的规划,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并于1941~1942年先后公布一批美国战时的质量管理标准。

③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5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产品的质量从注重产品的一般性能发展为注重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维修性和性等。

在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中要求运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质量问题。

在管理理论上也有新的发展,突出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依靠企业全体人员的努力来保证质量此外,还有“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的兴起,企业之间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A.V.费根鲍姆于60年代初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他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并把企业各部门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方面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

中国自1978年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管理的发展与工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现代关于质量的概念包括对社会性、经济性和系统性三方面的认识。

①质量的社会性:质量的好坏不仅从直接的用户,而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评价,尤其关系到生产安全、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问题时更是如此。

②质量的经济性:质量不仅从某些技术指标来考虑,还从制造成本、价格、使用价值和消耗等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在确定质量水平或目标时,不能脱离社会的条件和需要,不能单纯追求技术上的先进性,还应考虑使用上的经济合理性,使质量和价格达到合理的平衡。

③质量的系统性:质量是一个受到设计、制造、使用等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

例如,汽车是一个复杂的机械系统,同时又是涉及道路、司机、乘客、货物、交通制度等特点的使用系统。

产品的质量应该达到多维评价的目标。

费根堡姆认为,质量系统是指具有确定质量标准的产品和为交付使用所必须的管理上和技术上的步骤的网络。

质量管理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又一个大的进步。

统计质量管理着重于应用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质量,发阵预防性管理作用,从而保证产品质量。

然而,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不仅与生产过程有关,还与其他许多过程、许多环节和因素相关联,这不是单纯依靠统计质量管理所能解决的。

全面质量管理相对更加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对质量管理整体性、综合性的客观要求,从过去限于局部性的管理进一步走向全面性、系统性的管理。

谈谈你对信息化战争的感想和认识

【第1句】:的定义作为一种全新的战争形态,是指在信息时代中,以信息为基础,大量运用具有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等当代高新技术水平的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工具的和作战手段,以信息控制为主导,并采取相应的作战方法在任何空间内作战的战争。

【第2句】:的特征 信息化战争是一种全新、全面发挥信息化武器装备的战争,是的结果。

有别于机械化战争、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等传统战争。

(1)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信息化武器装备是战争的主体力量 可以这样说,这是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也是信息化战争与机械化战争根本区别。

(2)战争空间不断扩大,阀盖全维空间 在非信息化战争中,战争的空间基本都是局限于海、陆、空三者,但是到了信息化战争的时代,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的空间在不断扩大,已经不再是局限于,而是到了一个全维空间的程度,不仅涵盖了海、陆、空等这些有形的空间,而且还涵盖了无形的空间,这两个空间合成一个战争空间整体,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个空间(3)作战的信息化、智能化、体系化、精确化 随着、、装备和各种高技术作战平台的应用。

使得各种武器的能够精确的打击敌方的阵营,也使的作战部队能够准确的计划和掌握情报,对作战计划做出准确的调整,对己方部队实施准确保障,对打击效果进行准确性评估。

作战精度大大的提高能够提升作战的效果。

两个服从一维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的线性组合会是二维正态分布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一种新形式,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

它是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活动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走出课堂,走上社会,拓展视野。

自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新生命悄然来到我们身边后,使课程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教师有了创造的新空间,让孩子们走出了封闭的课堂,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体验、创造……学生们渴望的是丰富多彩的课堂。

大量的信息、丰富的活动活动、美丽的大自然,对孩子们充满着无穷的吸引力。

如何将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有创意地与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轻松地由厌学变乐学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针对这个问题,我有以下几点思考:一、合理安排语文实践活动内容。

针对不同年级应该安排不同的活动。

低年级首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识字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扩大识字量,改变了过去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在游戏活动中识字,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而且记忆深刻。

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活动方式也应当不断变化,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画一画、说一说”、课本剧表演等活动都可以获得一举多得的作用。

小学中年级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到了中年级,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教师应当有意发展学生这种自我做主的意识,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独立的选择,让学生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听到什么就说什么。

那么,“看说写”、“听说写”这两种语文实践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而这些活动的中心是动手、动嘴、动笔。

能够主动去说去写便是我们希望学生达到的学习的最高境界。

高年级就应当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锻炼了。

让学生走出班级和校园,在交流与访问中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引导学生针对当前的热点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谈出自己的认识。

让学生在针锋相对的思维交锋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一)立足教材,拓宽视野 语文的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学生在校学习,主要就是进行课堂学习,教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

我们的语文课还没有达到完全脱离教材的地步,这是由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决定的。

因此,我们以教材为依托,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媒介,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系。

1.通过多种渠道,拓展学习的内容如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通过图书馆、网络技术,可以使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紧密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使语文课程更加多元化、立体化。

我们在教学时,往往以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知识点,引导学生开展查阅文本、网上搜索等拓展性实践活动。

如在上六年级习作《苹果家族》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走进图书馆查阅资料,到电脑室上网,了解苹果的历史、种植要求、种植地区、常见品种、营养价值等情况,并整理成文字资料,作好充分准备;接着让学生以第一人称介绍“苹果家族”的某一方面,比如“我的家族史”、“我的营养价值”、“我们家族的‘四大天王’等。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争先恐后。

2.修改延伸课本,开阔学生的视野 我曾听到过我校一位老师指导学生学了《嫦娥奔月》这一课后,设计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我心中的神话故事》,其活动环节为:趣味引入——片段欣赏——角色再现——故事浏览——创作听评——作品推荐。

在准备过程中,学生读了许多神话故事:《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哪咤闹海》……他们还挑选自己喜欢的神话角色,制作道具,进行表演,在汇报展示活动中,有的学生讲故事,有的学生进行小品表演……据执教老师说,自开展活动以来,学生不仅阅读了大量神话故事,而且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这样的语文学习,学生喜欢,学有收获。

另外,在学了《望月》这篇文章后,我引导学生开展了以《月》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说“月”词,造“月”句,诵“月”文,讲“月”的故事。

在教学中,我们以教材为蓝本,适合学生需要的内容作为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语文底蕴,提高思想品位。

(二)联系生活,感受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体现了对生活的知识的综合运用。

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力求让学生密切关注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实现语文与生活的沟通,课内与课外的打通,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

以往,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

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今,我们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我校一位语文教师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布置学生观察大自然,可让学生把看到的景色拍摄下来,也可搜集描画大自然美景的图片,描写大自然的诗歌等。

在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拍摄的或收集来的图片,向大家介绍图片描绘的大自然中的美景,有的朗诵赞美大自然的儿歌。

这些活动,使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培养了低段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走进社区,体验生活 “生活即学校,社会即课堂”,我校开展“话说莫城”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变化,从而认识家乡、感悟家乡、热爱家乡,弘扬创新精神。

同时体会生活中的语文底蕴,培养敏锐的认知力、独特的领悟力、丰富的情感力。

我们学校地处常熟招商城附近,给我们创造了活动的好条件,让学生分组去调查,家乡的人民是怎样勤劳致富,收集有关的小故事,同时也走进学校周边的工厂进行调查访问,最后整理成语言文字,在全班进行交流。

在这活动中,通过让学生大胆地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让学生对家乡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也让学生领悟到:我为家乡而骄傲,我应为家乡而努力

我们力求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回到真实的情境中,回到本身就是综合的生活中,打破书本与生活的墙剁,丰富心灵体验,让语言重焕生命的光彩,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回到诗意栖居的家园,回到人类的语言赖以存在与发展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

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做到“三性统一”。

通过扎扎实实、卓有成效的工作,我深刻地认识到,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要注意“三性统一”:即趣味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相统一,要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放飞学生潜能的天空。

(一)讲究趣味性,“乐”中学习。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的实践,它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

尊重主体,就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天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

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项目首先是要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内容,是学生真正想了解的,能真正“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来劲,就跃跃欲试的。

如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中高年级的老师都会要求学生写一篇《找春天》的作文,为了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让他们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我们就设计了《我们爱春天》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和学生一起探索,一起商量,探究出许许多多活动的点子: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出课本寻找春天,描绘春天,收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对联、谜语、俗语、诗歌、文章、故事等,可以原文照搬,也可以经过取舍加工和改造,编成小报来描绘春天;学生也可以在教师、家长等导师的组织下走出课堂去观赏春天的美景,享受春天的阳光,亲吻春天的和风,甚至去沐浴春天那一番细细的甜甜的春雨,或是去野外放飞多姿多彩的风筝,或到小河里嬉戏活泼可爱的小鱼,或到草地上打几个滚,亲亲那柔嫩的小草……并把春天的美景、春天的情趣、春天的欢乐或拍成照片,或摄成录像;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想象的空间里,引导学生赏春思春,当学生陶醉在浓浓的春意中时,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从此时此地此景遥想到大江南北的春色和长城内外的美景,联想到为了祖国永恒春色而辛勤劳作的人们,此时,学生就可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内情与外景交融在一起,诗情画意油然而升,每个学生的眼前会涌现出一幅幅无限美好的春景图。

当然,孩子们会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或吟春、颂春,或写文,或作诗,或绘画,或谱歌……这样,学生在盎然的兴趣中拓展了“春”的知识,丰富了“春”的语言,体验了“春”的魅力,熏陶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同时还培养了欣赏、想象等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这样让学生充满兴致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学生愿意参与的,也正是学生梦寐以求的。

(二)、注意实践性,“行”中探索。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研究性、参与性、生活性的特点。

它是一种实践的、整体的、开放的教育活动,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

如我们引导学生开展“我喜爱的一种植物(或动物)”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饲养一种小动物或种植一盆花、一棵草,观察动物吃食、活动、睡觉等生活习性,观察植物发芽、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向行家请教一些种植养殖的有关知识。

教师则引导学生把种植养殖的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一一记叙下来,记叙的形式也可因人而异,多种多样……学生通过开展这一综合实践活动后,与人合作、收集信息、学以致用等多种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重视开放性,“活”中锻炼。

综合实践活动由于具有内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的特点,适应了儿童群体智能的多元倾向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能够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方式学习。

为此,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更要注意实施开放性原则,真正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放飞学生潜能的天空。

如学习了《台湾的蝴蝶谷》这篇课文后,学生想开展“了解台湾”的综合实践活动,他们列出了好多他们想知道的问题,如了解台湾的历史,了解台湾的名胜古迹,了解台湾的风土人情,了解台湾的风味小吃,了解台湾的发展变化,了解台湾的环境,甚至还有学生提出了想了解大陆和台湾现形的关系问题……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途径也可多种多样,可以查阅书报、上网浏览,可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可以请教他人……呈现活动的成果更是可以丰富多彩:录像、照片、编辑小报、绘成图画……通过这些开放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活”的更广阔的求知的空间,让每个孩子都有自主学习、自由探索、施展才华的机会,而更重要的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能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充裕的时间是综合语文实践活动的翅膀,广袤的空间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

学生在动态、多维的天地里,才能把心灵深处的内在感悟转化为一种精神产品,人生才能得以精彩,生命才能得以健康成长。

在语文教学中要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灌输为基本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学习方式的革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坚实而全面的基础,塑造完善的人格个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我们为之探索,为之思考。

数学课程评价体现哪些方面

数学课程评价体现哪些方面教学评价: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和教学原理,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整体或局部的教学系统进行全面考查和价值判断。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主要立足于课堂,它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评价。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评价功能:

【第1句】:导向功能-评价的本体功能。

书面考试发展的弊端:导向功能的无限膨胀,使教学失去了自身的依归,成为评价的附庸。

2.反馈功能―评价的根本目的。

促进教与学的改进。

3 .决策改进功能 -评价的最终目的。

改进课程与教学的决策,改进教与学的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范畴:包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小学数学考试评价以及以自我反思为主的教师发展性评价。

1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是将文本课程与先进教育理念转化为实践,转化为学生发展的现实渠道,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1)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与现代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究竟在哪些方面发生了转变

新课程从评价目的、评价重心、教学目标、课堂结构、教材处理、教师角色、学习方式、学习效果、教学手段等方面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重新思考和定位。

尝试通过要素评价法、量表评价法、综合比较法、网络评课法、庭辩式评课法、 “行为跟进式”的评课法等 多种评价方式,获得真实的评价信息,对现实的课堂教学进行剖析和研究,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追求真实的,扎实的,大气的,灵气的数学课,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2 .学生数学学习评价 是教学评价工作的核心部分和首要任务。

包括:一是数学基础知识。

主要包括一些基本数学事实性知识,如定义、定理、公式,特定的证明,历史性的资料等。

二是数学基本能力和方法。

即基于上述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应用能力等。

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表达、交流、与人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评价。

数学方法,是指基本的数学解题思路和方法。

三是数学学习态度与情感。

评价学生是否主动地参与教学,对学习数学是否有信心、感兴趣,对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是否充满好奇心,遇到难题时是否能够积极努力去克服和解决等。

数学学习评价方式有:课堂观察表评价、课堂即兴评价、数学日记、成长记录袋评价、作业评价、期末质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3 .数学考试评价 命题要体现基础性、综合性、现实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改革传统的纸笔测验,形式除了闭卷考,还有口头型考试评价、开放型考试评价、操作型考试评价、合作型考试评价等。

4 .教师的自我反思通过在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反思、在他人评价中反思、在学生评价中反思等基本途径,对教学事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系统的思辩,尝试课后备课、教学后记、教学诊断、反思日记、教学案例、观摩分析等多种自我反思的形式,总结成功经验,查找失败原因,记录疑难困惑,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三、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倡导的基本理念“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主要包括:

【第1句】:评价目标的多元化。

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面评价。

【第2句】:评价内容的多维度。

两个纬度:一是学生的数学素养四个要求,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二是教学内容四个领域,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念、实践与综合运用。

【第3句】: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

可采用书面考察和成长记录袋、表现性评价、自我反省、数学日记等评价方法相结合。

四、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具体要求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2.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4.重视评价结果的处理和呈现,定性与定量两类方式。

第二章 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提纲

【第1句】: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和现代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区别。

【第2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

【第3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学习与思考

【第1句】:“一节数学好课有四大‘支点’。

”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2句】: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与现代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发生了什么转变

请你就其中的一个方面举例加以说明。

【第3句】:什么是要素评价法

它包括哪几个“要素”

一、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与现代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转变。

课堂评价有九大转变:

【第1句】:从评价目的上看,由重在甄别转变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从评价重心看,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

3.从教学目标上看,由单一目标转变为多元目标。

4.从课堂结构上看,由线性发展转变为非线性发展。

【第5句】:从教材处理上看,由用足教材转变为用活教材。

【第6句】:从教师角色上看,由权威者转变为平等参与者。

7.从学习方式上看,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探究。

【第8句】:从学习效果上看,由关注解决问题能力转变为关注可持续发展能力。

9.从教学手段上看,由形式创新转变为注重实效。

具体如下:

【第1句】:从评价目的上看,由重在甄别转变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更多的着眼于对教师本身教学水平的的评价。

这种课堂教学评价制度,使得课堂教学评价成为评比与奖惩的依据,于是,教学基本功大奖赛、优质课评比、教学能手比赛等各种名目繁多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全国各地蔚然成风。

尽管此间涌现出了一些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教学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这种改革动力是自上而下的,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重在甄别和选拔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同时也催生了一种畸形的教研活动氛围:执教的老师不希望听到“意见”,评课的老师不会提“意见”,老好人比比皆是。

《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这种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从评价重心看,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

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几个新趋势:(1)课堂教学评价形式由单一的行政奖惩式的评价转变为领导、同伴、学生、家长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式的评价;(2)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由指导、考核为主的外部介入式评价转变为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教师个人反思共存,尤其凸显教师个人反思的发展性评价;(3)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由研究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不但重学习结果,而且更重学习过程的整合式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3.从教学目标上看,由单一目标转变为多元目标。

目标有原来的知识性目标为主线,情感目标为辅线转变成了多元化。

4.从课堂结构上看,由线性发展转变为非线性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预设和生成共存。

【第5句】:从教材处理上看,由用足教材转变为用活教材。

案例《圆柱的认识》著名特级老师林良富在教学时,就没有仅仅停留在这一句硬生生的话的表述上,而是巧妙地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整合,适时地抛出一根足以点燃学生思维的导火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名字吗

”学生的思维被彻底激活了,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发现:圆柱形井的高也叫“深”;圆柱形硬币的高也叫“厚”;圆柱形铅笔的高也叫“长”等等。

一个枯燥乏味的知识点,经过 林 老师的独具匠心的引导,神奇地升华成为本节课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精彩。

【第6句】:从教师角色上看,由权威者转变为平等参与者力求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地张扬;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共同学习者、平等参与者等角色。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他必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案例: “请钱老师配合我们学好这节课的知识”2000 年,著名特级教师钱希有老师参加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

在与三( 1 )班学生课前谈话时,钱老师让他们来说说自己最大的理想。

同学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其中一个同学站起来,大声地说:“我最大的理想,就是配合钱老师学好这节课的知识。

”小孩子纯洁无暇的话语深深地感染了钱老师。

钱老师接着问这位同学:“你的想法很独特,能说说为什么吗

”这位同学不好意思地说:“我们都知道您是全国著名的特级老师,台下有这么多老师听课,要是因为我们表现不好而让您课没上好,那您多难为情啊

”全场老师鼓掌。

这时,钱老师首先谢谢这位同学的好意,然后语重心长地对全班同学说:“其实,你们今天要学的内容,钱老师早在读小学的时候就学过了,刚才这位同学说要‘配合钱老师学好这节课的知识",那你们觉得这样说有什么不妥吗

”甲生说:“应该是我们小孩子学。

”乙生说:“我觉得应该说‘请钱老师配合我们学好这节课的知识"更恰当一些。

”台上台下听课的老师再次自发地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第一次鼓掌充其量是听课老师对于“童言无忌”的好奇和鼓励;而第二次鼓掌则无疑是全场听课的老师对于钱老师超前的教改意识和经过钱老师点化后觉醒的学生迸发出的强烈主人翁意识的由衷赞美。

7.从学习方式上看,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探究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自觉地让学生唱主角,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精神,运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8.从学习效果上看,由关注解决问题能力转变为关注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教学的演变:满堂灌-讲练结合-解决问题-还有什么问题。

我们要关注可持续发展。

9.从教学手段上看,由形式创新转变为注重实效在形式的选择上,又热闹到冷静,我们要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二、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真实 扎实 大气 灵气。

这是新时期小学数学课堂的四大支点,即四大标准。

首先新课程呼唤真实的课堂。

学生的思维是真实的;教师的情感是真实的。

开始我们追求表演式的课堂观摩,但现在我们需要那种朴实无华的家常菜肴。

其次新课程呼唤扎实的课堂。

热闹的假的生动的课堂自动生成实际是一些年轻老师教材西瓜皮的借口。

在教学中要做到目标制定时想到能力、数学思维、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目标的落实,在课堂上要有精彩的预设。

在课堂中要有真正的有效的生成,在课后要有真切的反思和改进。

再次新课程呼唤大气的课堂。

上课时教师要有大家风范、课堂设计要粗旷、流畅、大气。

并做到三个“敢于”(敢于摆脱教材、教案、原定思路的束缚)、三个“不要”(情节、环节、问题不要太多太细太碎)、三个“关注”(关注学生需要、学生表现、学生欲望)。

最后新课程呼唤灵气的课堂。

灵气是教师课堂智慧的最高体现。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

1.要素评价法概念: 所谓要素评价法就是以课堂教学评价的几个要素为支撑点,对整节课进行整体衡量的评价方式。

课堂教学评价的要素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生行为、教学艺术、教学效果。

浅谈如何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明德小学冯玉莲内容摘要:

【第1句】:加强德育教育队伍的建设,营造和谐的德育环境;

【第2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第3句】:抓常规德育教育,促进规范管理;

【第4句】: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实践端行;

【第5句】:抓好班级这个小集体的德育工作,营造扬善抑恶的德育氛围。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为了提高德育的实际成效,充分发挥德育的整体育人功能,就必须加强对学校德育的研究,努力提高德育质量。

我认为学校德育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一、加强德育教育队伍的建设,营造和谐的德育环境。

1.抓学习,提高每个教师的德育素质。

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规,增强遵纪守法、依法施教的自觉性,提高教师科学育人的水平。

2.抓管理,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对德育工作计划,督促及考评。

3.建队伍,打造一支品行好、能力强、工作踏实、乐于奉献的班主任队伍。

4.建制度,完善各类班级考核评比规定,加强常规管理,促进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5.重德育,树立当代教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倡导以德为本,以德服人的教育理念,形成勤于学习、善于育人、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高尚师德,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德育工作的感召力,使学生德育工作卓有成效。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

当学生的回答达不到老师的预设,教师该怎么引导呢

叶澜教授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

”这就说明我们的课堂需要预设,需要能够更多地关注学生生命状态的数学学习的预设。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但过分的重预设与轻生成必将导致课堂的僵化和缺乏生命活力。

因为“预设”和“生成”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

如果我们只钟情于“预设”,往往会把学生引入狭窄的小胡同,这显然有悖于人本教育的目标;而纯粹的“生成”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应在精心预设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建构,更多地关注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生成,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有把握,更富有成效性。

预设时我们应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问题的提出、学习方式的选择、生活经验的体验、解读文本的感悟、探究方法的使用、结论揭示的过程、知识运用的障碍,深化拓展的参与……在此基础上确定该怎样去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措施。

另外,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中,我们可以随机地调整跟本身的预设有很大相左的关系版块。

因此,我们的教学预设应从原本的注重“技术”向现代的关注“人文”,设计时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研读文本,研究学生上,预设应遵循“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的原则,适时提供“大问题”,把课上得“粗糙”些,像“中国画”那样常有大块的“留白”,给学生的自我创造留有余地,以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让“预设”为“生成”奠基。

精心预设 一、预设应遵循的原则 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 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预设应作好如下的变化: 一是理念的变化。

传统教学的课前“预设”是“教师为权威”理念下的预设,是预设教师如何呈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的过程,体现的是教师的高超教的技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有意义接受学习或者就是机械的接受学习,是把学生作为装载知识的容器、为学生的应试而储备足够知识的教学预设,是教师主宰下的学生被动学习的课堂预设,是追求教师“讲解精彩”而获得课堂教学的精彩的预设。

新理念下的课前“预设”是“学生为主体”理念下的预设,是预设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的过程,体现的是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思想,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的预设,是学生主宰课堂下的主动学习的课堂预设,是追求学生“生成精彩”而获得课堂教学精彩的预设。

二是目的的变化。

“预设”理念的变化引起了“预设”目的的变化。

传统教学的课前预设是为了“讲解成功”而进行的预设,教师课前重点思考的是:学生可能在哪些地方会遇到困难、有多大的困难,然后再精心设计各个教学活动,考虑怎样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预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灭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遇到困难或尽量少遇到困难。

而新理念下课前“预设”是为了“生成精彩”而进行的预设,预设的不是教师如何去教,而是预设学生如何去学,预设时重点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可能有哪些生成,如何引导学生得到有价值的生成,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而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翔,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预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把问题充分地暴露出来而不是掩盖下去,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最终使学生依靠自己的聪明智慧来解决问题,同时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三是内容的变化。

“预设”目的的变化带来了“预设”内容的变化。

传统教学的课前“预设”是对教师教的方法的设计,讲究的是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多的知识,“预设”的内容主要有“如何通过教师的讲解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怎样讲解才能使学生听得懂记得住;设计哪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可能会怎么回答,如何引导学生按照教师的意图来回答;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错误,如何避免这些错误;学生应当完成哪些作业等。

而新理念下的课前“预设”则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设计,注重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预设”的内容包括:如何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学生可能会发现什么问题,会提出哪些问题,哪些是有价值的问题,哪些是重点研究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有哪几种不同的结果,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需要教师提供哪些帮助,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启发和点拨;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探究有意义、有价值,最终会取得那些有价值的、精彩的生成结果等。

四是难度的变化。

“预设”内容的变化造成了“预设”难度的变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学生是按照教师设计的“知识通道”进行学习的,学生是在教师控制的思维空间里进行思考和学习,教师只要把知识通道“修建”好、把学生学习中的注意点“安装”好、把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设置”好就行了,对于那些与教师预设无关的生成一概不予考虑,即使课上出现了教师都可以用“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研究”这一句话进行处理,所以传统的课前“预设”的难度是比较小的。

而新理念下课前的“预设”教师只为学生设计了一些学习的活动,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是由学生自己通过研究、讨论、操作等学习活动自主建构的,学生在课堂上会有那些生成、按什么方式生成,教师难以预料和控制,所以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当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时,教师怎么去引导、启发和点拨,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学生有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如何帮助学生多中选好、好中选优、择优而用,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当学生对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全面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怎样对感性的经验进行提炼,并升华为理性的知识;当学生的研究活动偏离了正常的学习轨道时,教师怎样为学生的研究活动保驾护航等。

也就是教师要设计出应对各种情况的办法和方法,要把课堂上各种可能出现情况都预设在内,所以新理念下的课堂“预设”的范围更广、内容更多、难度更大。

三、预设要素与要求教师主阵地在课堂,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学生生成的起点,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者作用的重要保证,它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使教学能有序展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

所以要求教师对每一节课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和把握,精心预设好教学预案,使之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实际。

【第1句】:目标预设。

正确的目标预设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基础,也为教师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与进程的推进提供了正确的保证。

有意义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定位准确的。

课程标准只是制定了学段的教学目标,把学段教学目标作为每课的教学目标是笼统的、模糊的,是不好把握的。

因此,还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起点、每课时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体现在思考(或“练习”)中的导学要求,制定教学目标。

有意义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定位准确,既有具体、清晰、可评价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又有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所承载的思维与情感目标,体现教学目标的多元与整合。

【第2句】:学情预设。

(1)、知识储备预测。

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在教学的生成点上预设多种通道,使教学预设更具备灵活性和变通性。

教师只有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现实预设多种教学方案,才能胸有成竹地步入课堂,才能顺着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才能为学生的个性化的活动和发展创设更大的空间。

因此,教师着重考虑学习这节课知识需要哪些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有哪些生活经验,还需要补充些什么

教师在设计的时候,首要的任务是分析教材、吃透教材,同时分析学生,把握学生的知识储备,找准教学的起点。

教师按照教材的编排来设计并实施教学内容,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效果也一定不会很差。

但是很多教师又有这样的经历: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就已经知道了新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但是在学习中只能按照老师的设计,当作不知道,一步一步地从零开始学习。

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对于这一知识你已经知道什么

【第3句】:板块预设。

教学流程是设计教学方案的关键环节,每一个环节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新课展开、巩固延伸、课堂小结,都可以作为教学的板块,但这些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具备的教学环节。

如果说“新课导入”、“新课展开”、“巩固延伸”没有多大的移动余地的话,那么“复习铺垫”和“课堂小结”的移动余地就相对较大。

复习铺垫从教学内容来看,更多的是与新授知识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

这一环节不是非要不可,可视学生的情况取舍;这一环节也不一定要放在导入之前,也可以放在导入之后,甚至放在新课展开以后。

这里决定教学环节次序变化的因素是课堂上的学生行为。

我们的教学设计不应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

【第4句】:供选预设。

自主探究是一节课的中心环节。

在这里,我们要为学生设计成可供选择的方案,让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和进程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高质量的教学预设需要研究教材,同时需要研究学生。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和学习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预设教学目标和过程。

关注生成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生成性数学课堂越来越受一线教师的关注。

那么一线教师如何能更好地驾驭生成性的数学课堂呢

笔者认为实践中应该做到几个关注。

【第1句】:知识内部的建构性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这就意味着教学资源有时应该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小学生的现实性学习心理来组织生成性课堂教学,这样容易引领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探索过程中去,也就能让课堂生成的问题发挥更大的效能了。

【第2句】:学生思维的挑战性数学课堂教学动态过程中,只有当学生思维接受挑战时,才能生成更多思维“火花”,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第3句】:问题开放的指向性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

课堂上如果教师能预设出思维含量高的问题,学生就容易生成更有智慧性的东西,也就更能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否则会降低学生的思维效果,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或产生思维惰性。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上就应该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去思考。

提出的数学问题既要让学生有思维方向,但又不能牵制或框住学生的思维角度、尽可能让学生在既有思维方向又有不同思维角度的问题驱使下敞开自己的想像力进行多向思维,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

【第4句】:信息生成的教育性 数学教材中很少有原本的人文材料,教师平时也不能刻意去编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真心去关注人与社会,因势利导地进行启发生成,生成的过程中使学生用真心去感悟、体验,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当前的课堂里,我们所遇到的更多的是“意外生成”,这种意外生成会造成两极性的效果———尴尬或精彩。

无论是何种效果,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既不能因尴尬而刻意回避,也不能为求精彩而一味迎合。

而应立足发展,放眼全体,或“放大”、或“缩小”,或“搁置”、或“延迟”,以智慧来启迪智慧,以“生成”来应对“生成”。

总之,生成性数学课堂是对教师的一种更大挑战,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只有不断地用心去关注孩子的课堂行为需求,逐步提高驾驭生成数学课堂教学的能力。

科学驾驭(预设与生成) 教师的主观预设和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教师们总觉得它们是一对矛盾体,犹如一副跷跷板: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的多了,主观预设的就没用了。

正当我们倡导生成性教学时,教师们对“主观预设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开始怀疑。

生怕预设的教案束缚教师思维,约束课堂生成,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堂中去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精彩生成,而不去考虑学生的学情如何

怎样去突破学生认识的难点

这无异于“守株待兔”

相反,我倒觉得“预设”和“生成”更像一对孪生姐妹,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正如杜威所说,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愈高,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

教师充分地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为实现目标制定一个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过程,预想课堂中的种种可能,做到胸有成竹。

那么,教师在课堂中时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应付自如;时而师生互动,因势利导,达成预设,促其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交流与碰撞过程中一对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

预设重视和追求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重视和追求的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

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

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反叛、否定,还有一些则是随机的偶发的神来之笔,生成和预设无论从内容还是性质讲都具有反向性。

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特别强调,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有预设而没有生成,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被重视,是一种灌输学习;如果有了预设,并在预设中有所生成,就说明师生间有了较好的互动,学生的主体性被重视;如果在预设、预设生成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非预设的生成,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在主动思考,这样的学习是有生命活力的学习。

一、利用生成超越目标 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要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如何焕发课堂活力,每位教师都在思考着,实践着。

刘老师的这一课堂片断对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体”是最好的诠释,只有开放和生成课堂,才能构建起充满生命活力和激情智慧的课堂。

试想在上述教学片断中,如果刘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往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死拉硬拽,其结果必然是学生的课堂激情被泯灭,而教师面对始料未及的学生活动表现出缺乏教学智慧。

生3的回答,在以预设和封闭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看来是“错误”的,而在刘老师的课堂里竟能生成出这么多的教学资源,我想,这就是特级教师的“特别”之处吧

二、利用生成科学驾驭 在动态生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起引领作用,教师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另一方面善于开发和利用来自学生的资源,使课堂成为一个资源不断生成和动态不断发展的过程,成为促进师生生命不断共同发展的场所。

也就是教师要提高教育智慧,根据变化的情况善于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的各种各样信息,及时地将学生现实学习状态中的困惑、疑问和需要整合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生长点,推进教学进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使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的沟通。

三、提高教师教育智慧,是应对非预期性信息的根本策略。

教育智慧是动态生成的,是融于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的,它的显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在此之前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积累,但往往表现为教师面对教学情境瞬间的反应。

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是面对各种教学情境都能审慎考察、正确行动的人。

要增加教育智慧,一方面要不断地学习,另一方面要在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而且十分注意自身的发展,且对自我完善的追求要永无止境、不知满足。

因为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不可能全部预设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非预期性信息”,这时教师要善于倾听,用心去发现学生发言的闪光点,追溯思维的起因,并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充分利用学生的问题资源,在提炼成有效资源后,带着学生一起去分析,一起去讨论,一起去分享。

也就是教师要提高课堂应变能力,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①能对生成的信息进行选择。

从某种角度上看,教学可以理解为“一群人”的活动。

让这一群人做什么、如何做

这是教学的组织问题。

教学中主导教师组织教学的因素主要是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有主体信息也有多元信息,反映大多数学生学习水平和主观愿望的是主体信息,用各自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进行解读的信息是多元信息。

来自学生的信息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自始至终研究学生,“选择”学生的创新信息,引领学生把教学过程向更高水平推进。

在教学中,尽管我们倡导“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毕竟是“哈姆雷特”,而不是李尔王、罗密欧或朱丽叶。

班级授课制状况下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围绕主体信息“哈姆雷特”展开,审慎地对待多元信息,以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在“选择”中需强调的是:不是学生说什么都一样好,没有任何取舍,而是要优选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优选的标准:一是有利于全面实现教学目标;二是符合学科学习的规律;三是符合教材、学生和生活实际。

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可以个别解决;对学生提出的常识性问题,可以当堂解决;师生当堂解决不了,可以在课外想办法解决;对一时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作为一种悬念,鼓励学生今后继续探究。

②能对学生生成的信息进行整合。

这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横向的整合。

在同一教学阶段,老师要从众多发言中优选部分发言内容进行简要归纳,以此形成共识。

二是纵向的整合。

在教学过程的结束阶段,老师要引导学生把前几个阶段形成的不同认识加以汇集、丰富,形成更为综合、完善的新认识,并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

③能对学生生成的信息进行提炼。

对于一些极有价值的创新信息,师生应该再度归纳集合形成深层次、高质量的资源,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

可以及时地把它转化成全体同学共同的精神财富,如让学生当众介绍自己的探索过程、探索方法以及经验和体会,然后再让全体同学也亲身经历一番他的发现过程,从而获得各自的体验。

总之,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随机生成中走向完善。

具体而言,就是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应善于捕捉和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因时、因地、因人、因势、因情去作灵活、及时的应变处理。

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成性的教学观将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成为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

不久的将来,对于临场的尴尬,我们能够镇静排除;对于瞬间的顿悟,我们能够相机采撷;对于始料不及,我们能够灵活处理;对于意外的碰壁,我们能够改弦易辙;对于外来的干扰,我们能够因势利导……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