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第一师范参观感言
求一篇 参观湖南第一师范的观后感
我有,记得在附属一小读书的时候,每天进出都能见到校门口屋楣上的大匾。
上面是伟人毛泽东的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这座以黑色为基色调的学府仿佛向我们传达一个信号,这种信号可能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但这座古朴的殿堂却让无数人心生敬仰。
他坐落在并非很喧闹的街区,从屋顶到墙壁都显得古朴典雅虽然不华丽却很庄严。
信步登上妙高峰,一座新教学楼夺目眼前,走进操场来到青年毛泽东铜像前,仰望铜像,不由的为此人心生敬意,在铜像底座题写着伟人的诗篇,潇洒流畅笔锋彰显伟人豪迈一生,随风“飘逸”的衣衫迸发出青春朝气,彪炳伟人青年时代宏远志向和救国救民担负天下兴亡的英雄气概。
还是那口井,使我回忆起伟人青年求学时的一段往事,想起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走进教室,整齐的桌椅仿佛演绎着一代人杰的勤学上进,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狂热劲头。
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更应继承这种优秀品质无论对国家还是对自己都是收益无穷的。
第一师范曾经遭遇过文夕大火在战火中化为灰烬,然而学府犹如凤凰涅磐浴火重生,现在的建筑大都建于解放初期,依旧而建与往日建筑没有太多区别。
学府因伟人而著名,伟人因学府而成就。
青年毛泽东十分好学,他出身富农家庭,毕竟是城市求学当时一些城市里的同学讥笑他是“土豹子”歧视他,然而他却并不理会,刻苦学习,用他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
想到这里我再次被伟人的宽大胸襟和好学的品质所折服,伟人出身是平凡的,但他的精神品质却又是不凡的,伟人已经离我们远去了,然而他的精神品质与人格魅力与母校交融在一起,不会消亡。
每一个游历这里的人都会受益一生的。
邵阳有哪些历史名人
蔡锷 (1882-1916)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
1882年12月18日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
其父名正陵,母王氏,生子三人,艮寅为长。
其家世代务农。
艮寅六岁开始入塾受业,十三岁中秀才。
1893年春,他步行到长沙,考入由梁启超、谭嗣同主办的时务学堂,从此与梁启超结下了既是师生,又是同志的不解之缘。
1898年9月,戊戍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杀,梁启超出逃日本。
在此之前艮寅参加了湖南巡抚陈宝箴举办的留学生预备考试,并以第二名入选,结果因变法失败而未能实现。
他又去武昌,投考两湖书院,因是时务学堂旧生而遭拒绝。
1899年,艮寅赴沪,投考南洋公学,得梁启超来信,约他去日本。
他得到既是学友又是老师的唐才常的资助东渡,入日本大同高等学校,研究政治哲学,后又入横滨华商东亚商业学校,不久加入唐才常的自立会。
1900年4月,他随唐才常回国,准备发动自立军起义,事泄,为张之洞屠杀多人,艮寅幸免,遂改名蔡锷,取其锋芒锐利之意,以明投笔从戎之志,重返日本。
此后,入陆军成城学校,1902年毕业,自费考入东京士官学校第三期,1903年毕业。
在日期间,蔡锷先后以博孟、奋翮生、锥击生的笔名在梁启超主办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发表文章,其观点,多受梁启超、杨度的影响。
1904年,蔡锷回国,应江西巡抚夏时之聘,任续备左军随营学堂兼监督。
1905年初,应湖南巡抚端方之聘,任湖南教练处督办,兼武备、兵目两学堂教官。
7月,应广西巡抚李经羲之聘,任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教练官和随学堂总理官。
1906年秋,奉命去河南彰德参观秋操演习,被派为中央评判官。
同年,任新办广西陆军小学监督。
1908年,任新练常备军第一标标统。
1909年,任龙州讲开堂监督。
1910年,任新军混战协协统、学兵营长等职。
在广西期间,蔡锷一方面继续与老师梁启超保持联系,同时又不断接触谭人凤、李燮和黄兴等人,这对他本来偏向改良的观点不能不有所触动。
1911年初,由已经调任云贵总督的李经羲推荐,蔡锷任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在各地纷纷响应的形势下,蔡锷经过周密部署,于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晚八时发动起义,到次日午前,占领省城。
十九镇统制钟麟同当场被杀,军事总参谋靳云鹏化装潜逃,云贵总督李经羲避入法国领事馆。
云南起义成功,蔡锷被推为都督。
此后,蔡锷在各负责部门换上同盟会员或同情革命的人,在财政、交通、教育等方面进行若干整顿,使云南面貌为之一变。
蔡锷本人为官尤其清廉,他主动提出把自己月薪降到六十元,仅相当于营长铁薪金,这在各省都督中是最低的。
由于受中央集权思想影响较深,蔡锷此时对革命派和袁世凯均无深刻认识,因此,曾支持袁出任总统。
在1913年的“二次革命”中,也倾向于袁,并尊袁令入川围剿熊克武,虽未交锋,但此时他的态度还没有倾向革命派。
1913年10月,蔡锷辞掉云南都督职务,来到北京。
他有才干,也很有声望,是北洋系以外颇有影响的人物。
到京后,袁世凯先后任命他为陆军部编译总裁,全国经界局督办,统率办事处办事员、政治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等职,并加昭威将军称号。
如此众多的头衔都是只赏高官,不给实权。
这反映出袁世凯对他既怀疑又惧怕而又不得不装出重用的态度。
蔡锷本人,曾对袁世凯存有一些幻想,到京后,发觉了袁氏父子的阴谋与野心,目睹袁氏小朝廷的倒行逆施,逐渐对袁不满。
1915年5月,袁氏政府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8月,杨度为首的筹安会成立,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暴露于天下。
第二天,蔡锷即到天津梁启超家中秘商对策。
不久,梁启超的著名文章《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发表,这使袁世凯增加了对蔡锷的注意,并于10月暗中派人搜查了他的住宅。
在这种情况下,蔡锷假装意志消沉,经常出入于京城八大胡同妓馆,甚至装作赞成帝制,暗中却把家眷遣送回籍,以防不测。
11月11日,已染喉疾的蔡锷假装治病,到天津与梁启超再商反袁计划,并与云南故旧联系。
11月19日更名易装取道日本经香港,于12月21日抵昆明。
当时,云南军界早已开过秘会,并有少量部队北上入川,李烈钧、方声涛等人也先后到达。
但云南都督唐继荛态度暧昧,因而云南迟迟未动。
蔡锷抵滇后,先后与唐继荛商讨九次,并做了下属人员的大量思想工作,最后决定起义。
1915年12月25日,由蔡锷、唐继荛、任可澄、刘显世、戴戡联名通电,声讨袁世凯,宣告云南独立。
26日,云南正式成立护国军,蔡锷任第一军总司令,北上入川;李烈钧为第二军总司令,出兵湘粤;唐继荛以云南都督兼任第三军司令,坐镇大本营。
其中,蔡锷所率的第一军是主力,其处境也是最困难的。
他们以几千人抵挡万余装备精良的北洋军,力量对比悬殊。
但他们依靠地形气候等有利条件,又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护和支援,因此能不断取胜。
这时,蔡锷已喉疾严重,声音嘶哑,面容憔悴,但他身先士卒,英勇奋战。
在他统率下,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摧垮了四川的北洋军队。
这样,袁世凯迫于全国的压力,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但仍想保住总统的地位。
蔡锷等人坚决要求袁世凯下台,1916年5月8日,滇、黔、桂、粤、浙五省在广东肇庆成立军务院,蔡锷等十五人被推为抚军。
6月6日,袁世凯在举国声讨声中死去。
6月7日,黎元洪依法继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署省长。
蔡锷此时病情已十分严重,他保荐罗佩金、戴戡代理职务,向北京政府辞职出外就医,8月9日离成都,22日到上海,为梁启超《盾鼻集》写序。
9月20日,蔡锷抵达东京,入福冈大学医院治疗,终因病情过重医治无效,于1916年11月8日逝世,终年才三十四岁。
北京政府迫于舆论压力,拨款二万元,举行国葬,追赠他为上将军,定12月25日为云南起义纪念日。
其遗体,安葬在长沙岳麓山上。
蔡锷遗著有《蔡松坡先生遗集》、《松坡军中遗墨》以及《蔡锷集》。
匡互生 匡互生(1891~1933),名济,字人杰,别名日休、务逊。
清光绪十七年(1891)九月三十日,出生于邵阳东乡天台山(今邵东县廉桥镇丰足村)。
7岁启蒙,勤奋好学,学业优异。
16岁开始,读书之余,习学武艺,对社会邪恶势力,好打不平。
宣统二年(1910)入邵阳中学读书。
民国元年(1912),武昌革命爆发,湖南首先响应,匡随石基攻打巡抚衙门,破后,承担小西门防卫。
民国2年,湖南都督汤芗铭,任意戮杀无辜,匡在《时事感言》中,用大量事实揭露汤芗铭在宝庆的种种罪行,汤下令缉捕。
国文教师李洞天尽力掩护,幸免遇难。
在邵阳中学读书期间,常和好友谈论国事,对封建制度痛恨入怀。
民国4年,匡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预科,次年入数理部本科。
时逢袁世凯窃国称帝,辱国丧权;张勋复辟,战祸连年,时局动荡,外侮日亟之际,匡一面努力攻学专业,一面寻求革命真理,与同学周予同、刘薰宇、周为群等组织“同言社”,后改名“工学会”,组织学生秘密学习进步书刊。
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匡读后连说是“惊醒青年睡梦的晨钟”。
民国8年4月,巴黎和会在英法美日等国的操纵下,拒绝中国政府收回山东半岛权益的要求。
参加会议的中国军阀政府的代表,准备屈辱地在和约上签字。
消息传来,举国愤怒。
北京学生决定于5月7日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巴黎和约,以振国威。
匡互生与挚友密定,在游行中准备为国捐躯,并写好遗书,将后事托付友人,同学深为感动。
5月3日晚,工学会召开秘密会议,匡互生主张以暴抗暴,得到不少同学赞同。
会议决定派出代表,连夜与各校联络,提前于次日举行示威游行,并在各卖国贼住处组织监视。
5月4日下午,北京各校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集会,提出“外御强权,内惩国贼”的爱国口号,整队前进,匡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
队伍行至卖国贼曹汝霖住宅处,匡见曹家朱门紧闭,警卫守门,便攀上大门旁的小窗,击碎玻璃,掰开铁栏,挤进院内。
接着,陈荩民,杨晦等数人相继入内。
匡号召守卫警察“争国权、惩治卖国贼,以振国威”,匡的言词慷慨激昂,使警察受到感动,自动取下枪上的刺刀,退出上膛的子弹,让匡等打开大门,游行者昂扬而入。
匡在曹院内寻找曹汝霖,未见人影,即从卧室取出被褥等物,举火焚烧,火焰冲天而起。
半小时后,段祺瑞派军警赶到,有23名学生遭逮捕。
对此,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并通电全国,以示抗议,随后,天津、上海、长沙、卢州等地学生纷纷举行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学生的斗争。
段祺瑞军阀政府迫于压力,释放了被拘捕的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等卖国贼的一切职务,并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同年夏,匡从北京高师毕业回长沙,任教于楚怡小学,时逢北洋军阀张敬尧统治湖南,烧杀掠抢,民情激愤,匡与毛泽东、何叔衡一道起草驱张宣言。
次年,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务主任。
在教学上,废灌输式,兴启发式,提倡自由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倡男女同校。
并与毛泽东等组织湖南学生联合会、职工会,开展革命活动。
民国13年,匡任教于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提倡改革教育,遭校长拒绝,毅然辞职。
民国14年春,匡在上海虹口老靶子路租民房办学。
夏,在江湾镇筹建校舍,主张以“修养健全人格,实行互助生活,改造社会,促进文化”为宗旨,以孔子“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之义,取校名为“立达”。
匡认为:教育者的责任,是使受教育者在自由发展的环境中,去害虫,灌肥料,滋雨露,自然发育,将学校改名学园。
民国18年,学校增设农村教育科,设养蜂、养鸡和园艺3个专业。
学生通过学园艺,种蔬菜和培植果树等实践,领悟到培育农作物,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从而增强重农感情。
文化课循教育部的规定外,还增设了世界语、法语、意大利语、社会学、逻辑学、实践道德等课程。
民国21年上海发生“一•二八”事变,立达学园毁于日军战火。
匡与同仁赶紧在废墟上重建校舍,秋季复课。
因积劳成疾,民国1933年4月22日逝世。
刘长佑 刘长佑,字子默,号荫渠,金石镇人。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生,其父时华,经商发家。
刘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考取拔贡。
同年十月十六日,李沅发攻陷县城,代理知县万鼎恩被戮,长佑与廪生刘坤一即募乡勇万余人,会同清军镇压起义军。
咸丰二年(1852),刘随江忠源率乡勇至广西参与围剿太平军,次年,又随江忠源镇压浏阳夭地会征义堂周国虞等会众起义.此后,江忠源领军出境,在湖北、江西、安徽等省与太平平作战,刘多次赴援。
六年,刘奉巡抚骆秉章命,率肖启江等部5000人入江西,攻克袁州。
七年进屯太平墟,遭太平军沉重打击,全军溃败,江忠义率乡勇救援,才挽回颓势。
咸丰九年(1859),石达开率部从江西南安进入湖南,攻克郴、桂,直迫永州.刘长佑、江忠义率军赴援,解永州围。
石达开军围攻宝庆,刘与李续宜分扼东西两路堵击。
石军久攻不下、于8月撤围南走东安,转战广西。
刘领兵追逐,攻占郴州,次年任广西巡抚,在广西扑灭了两广天地会建立的“大成国”政权。
同治元年(1862),刘长佑升任两广总督,将所部楚军交刘坤一统领,留防广西。
不久,刘长佑调任直隶总督,与鲁西北农民起义军张锡珠、宋景诗部作战。
同治六年,沧州盐民张六起义,数干人攻袭固安、霸州,危及京城,刘长佑因疏于防范而被降级留任。
同治十年再度翻用,厉任广东、广西巡抚、云贵总督。
光绪十三年(1887)病卒原籍,谥武慎,有《刘武慎公遗书》。
严怪愚 严怪愚,(1911—1984),原名正,九龙岭严家桥人。
民国15年:(1926)投身农民运动,“马日事变”后参加中国共产党;后因组织被破坏,失去联系。
民国19年在湖南农校毕业后,考入湖南大学经济系。
严才思敏捷,眼光敏锐,课余从事写作,在校期间出版《百感交集》一书,在湖南新闻界崭露头角。
民国24年毕业后,投身新闻工作。
民国25年9月,严与康德、袁邵华、陈楚等创办长沙《力报》,任副刊主编,兼采访部主任。
经常撰文,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政。
鲁迅逝世,严于10月22日,在《力报》上撰文,悼念鲁迅。
称“高尔基逝世,是西方落了一个太阳,鲁迅去世,东方殒伤了一个月亮”。
当时省政府机关报《国民日报》主编壶公(罗尔瞻),攻击鲁迅及其著文纪念鲁迅的人。
严连续组织特刊予以抨击。
抗日战争爆发后,严到徐州前线采访,连夜撰写战地通讯,讴歌中华儿女英勇抗战事迹。
民国28年,与康德等主办邵阳《力报》,聘请中共邵阳中心县委书记唐旭之任主笔,严自任采访部主任。
严从重庆国际新闻社负责人范长江处获悉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准备在南京成立汉奸政权,首先在《力报》发表《汪精卫叛国投敌前后》一文,在国内外产生极大影响。
随后,严任《力报》总编辑。
民国29年5月,《力报》被薛岳封闭,严被逮捕,经多方营救,方获出狱。
又相继在衡阳主办《正中日报》,在沅陵创办《力报》,在晃县、辰溪创办《中国晨报》,坚持人民立场,揭露时弊。
抗战胜利后,严任青岛《东南日报》驻沪记者。
民国35年秋,在南京梅园新村受到周恩来嘉勉。
是年冬,中共代表团离开南京时,严孤身冒险在风雪中送行。
民国37年7月,严在长沙创办《实践晚报》,任主编,宣传时事,抨击时政。
7月31日开始,在第三版辟《大家诉》专栏,以社会各界底层人士的名义,写出专文,连续刊载17期。
主要有《看农村百姓的痛苦》,《要求砸烂雇佣制》、《要履历、要登记,却不给工作》、《奴化教育毒害了我》、《物价暴涨风袭击邵阳》、《耒阳粮政漆黑一团》、《退役回乡生活无着》等。
读者阅后,称《大家诉》专栏代表社会底层人士在说话。
民国38年春,严加入中国民主同盟长沙地下组织。
5月,严受中共地下党湖南省工委之托回邵阳,担任魏镇、宋涛起义前的联络工作。
10月9日下午,陪同人民解放军前导车进入邵阳城。
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先后担任邵阳《工商晚报》、《大众报》、湖南通俗读物出版社副社长。
1955年在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中受到审查,离开新闻界,先后在长沙一中、长沙师专任教。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1962年调湖南师范学院任图书资料员。
1979年改正后,当选为第五届省政协委员。
1984年3月病逝。
魏源 魏源,名远达,字默深,号良图,晚年法名承贯,清邵阳县金潭(今隆回县金潭乡人)。
清乾隆五十九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出生。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携母亲、妻子迁居江苏宝山父亲魏邦鲁任所。
道光十五年(1835年)在扬州新城抄关门内仓巷购宅基营建家园定居。
道光二年(1822),中顺天乡试举人第二名。
五年,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辑《皇朝经世文编》120卷;撰《筹漕篇》、《筹鹾篇》、和《湖广水利论》等,后又助江苏巡抚陶澍办漕运、水利诸事。
道光六年(1826),入京会试,刘逢禄分阅试卷,力荐龚自珍、魏源二卷不售,作《两生行》哀之。
其中称魏源为“无双国士长沙子,孕育汉魏真经神,尤选理砾鲍谢,暗中剑气腾龙鳞”。
对魏源才学非常赏识,预言“且看明日走马填城 ”九年,再次会试,又不中,捐内阁中书舍人 道光二十一年(1841),投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浙东抗英战役,并在前线亲审俘虏。
后见清廷和战不定,投降派昏庸误国,愤而辞归,潜心著述。
二十崐年《南京条约》签订时,他完成《圣武记》一书。
后又将林则徐主持翻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和历代史志等编成《海国图志》50卷,后几经修订、增补,到咸丰二年(1852)成书100卷。
该书对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等经国大事,有深入探索。
他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等论点,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制造战舰、火器,以及选兵、练兵、养兵的方法,改革中同军队,还提出“以甲兵止甲兵”的主张;他告诫人们在“英吉利蚕食东南之时, 忘鄂(俄)罗斯并吞西北“之野心;提倡创办民工业,允许私人设立厂局,自行创造与销售轮船、器械等,使国家富强;主张革新,要求“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并在《默觚》中抒发“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和“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的思想。
对清王朝长期固步自封的闭关政策和媚外求和的投降路线予以犀利的批判。
咸丰四年(1854),魏源与全家避兵侨居兴化(因旧居 园先年二月毁于炮火)。
自归不与人事,惟手订生平著述。
七年农历三月初一(1857年3月26日),卒于杭州东园僧舍,享年63岁,葬于杭州南屏方家峪。
去逝后,兴化人民将他与北宋名官范仲淹同祀,香火不绝。
魏源著述甚丰,除《圣武记》、《海国图志》、《默觚》、《元史新编》外、还有《净四土经》、《古微堂诗文集》、《书古微》、《诗古微》、《公羊古微》、《曾子发微》、《子思子发微》、《高子学谱》、《孝经集传》、《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小学古经》、《大学发微》、《两汉古文家法考》《论学文选》、《明代兵食二政录》、《春秋繁露注》、《老子》、《默子》、《孙子》、《吴子》等若干卷,并协助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
跪求一篇游岳麓书院后感想的文章!!
6月12日不是个大晴天,丝丝小雨后的越发显得富有浓重的文化气息,我们一行人和着清新的空气,走进湖南长沙的。
位于岳麓山的清风峡口,从前门入口,一块“”的匾便映入眼帘,许多的学生穿着学位服饰在拍照。
可能是出于渴望知识、羡慕学子的初衷吧,我们几个也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借带学士帽留影,且算作一种熏陶吧。
为什么岳麓书院有“”之称呢
随着不断深入地参观,了解到,岳麓书院从潭州(现在的长沙)太守朱洞创建于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已经有1027年的历史了,所以有之称。
这块匾是1986年岳麓书院举行1010周年庆典时,长沙校友会赠送给岳麓书院的,这四个字是根据唐代大书法家的字镌刻而成的。
经过一千多年历史的发展,沉积在岳麓书院各种建筑之上的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得今天的岳麓书院更加充满了文化的魅力,我们一行认真参观岳麓书院的建筑、碑文、纪念馆、陈列室、大讲坛,这些都是岳麓书院之所以被称之为“千年学府”的见证
一路走来、一路看来、一路想来…… 其实对知识的需求与渴望并非古人所专有,随着当今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我们更渴望获取知识,丰富才智,陶冶情操,而读书是最直接的获取知识的途径。
在举行2009年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校长出席开学典礼并讲话。
他指出,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并指出一是要爱读书,二是要读好书,三是要善读书。
是的,不加强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
爱学习、勤读书,通过读书学习来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才是现代人的理念。
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量。
多读一些好书,能让我们了解许多科学知识; 读书可以让我们增长阅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多读一些书,能通古今,通四方,先知先觉。
读书可以让我们励志,读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可以使我们了解历史,激起我们的爱国热情。
读书可以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更胜任本职工作,提升工作能力与素质。
读书的好处还有很多。
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文章就;“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 读书的益处大家都了然于心,但是坚持长期阅读的人却并不多,我们总以工作忙、没时间作为放弃读书的念头,实际上每天抽出一小时或半小时完全可以做到,但读书肯定没有看冗长的电视剧更有热情,于是崭新的总是书籍。
也许我们缺乏的是获取知识的紧迫感。
现代人才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
所以长期坚持读好书才能给我们供给高效能量。
当前在全党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仅要认真学习相关的书目,真正领会名家名篇的内涵,还要在此基础上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联系实际,知行合一,这才不虚此行。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100字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看了《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有很多想法…… 纵观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在其发展与崛起的时候,它的年轻人都有一种特殊的精神风貌,这种风貌极富时代气息,正所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 西班牙崛起时候的斗牛精神,美国的西部牛仔,前苏联的青年布什维克,中国的五四运动……民族精神的复兴从来都是与时代青年的成长紧密结合的。
那么,“和平崛起”时代的中国青年,该具有怎样的一种精神风貌呢
把个人奋斗融入到民族昌盛中,把个人命运注入到国家崛起中,这样的青年,必获得巨大的成长动力和与之相辅相成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作为一个人,要有尊严,有灵魂;作为一个民族更要有尊严,有灵魂。
这就是民族的品格,民族魂。
有人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一群中国人是虫。
作为中国人当然不希望听到这样的声音。
《冲出亚马逊》里的王辉对另一个中国队友说:“记住,我们两个就是中国。
” 是啊,无论走到哪里,我们华夏儿女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
我们有自己的民族品格,民族魂
湖南科技大学的特色
占地有
【第2句】:9万平方米。
想来跟面积应该是差不多。
去的时候,感触颇多,记得当时描述自己的观后感足足写了三四页。
五块钱的门票游历了一个下午,感觉是。
而长沙的票价却有些偏高,学生票是25块。
正好也有展览,其实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展;当时跟一同去的朋友合计了下,两个地方的门票都买了。
一共是四十块。
首先去的是省博物馆,一楼是的一些陈列。
当然主要是跟(轪侯夫人)有关的物品了。
有很多木质的器具,现在想来好像印象不是很深刻了。
进门没多远,是的塑像,其实是根据出土的尸体的尺寸,推算而仿模的。
佩服现代人的科技,用石蜡来做的人,是如此的逼真。
在一旁有用过的梳子、假发、镊子、、、叫不起名字的一些小东西。
在汉墓里面出土了一些五谷瓜果蔬菜的种子,小瓶子里放着,大部分的东西跟现在的没什么区别。
粟、稻谷、枣子、梅子、橙子、梨、菜籽、、、没想到居然有那么多的种子放在了墓里。
还有一些糕点,放糕点的盒子有些精致。
所谓的糕点好像是小米饼,因为陈放的年代有些久远,剩下了干瘪的黑黑的东西。
当然陪葬的不止是这些食物,还有牛、鱼、猪、鹤、、、鹤的骨架完好的保存着。
当然那些牛的骨头是放在专门的竹筐里面。
在一旁有很多器皿,不过都应该是木制的,红黑的花纹,或许这就是当时身份的象征吧。
在器皿的旁边摆放着弓、弩、、当然少不了箭,竹制的。
接下来参观的就是的震馆之宝了,纱衣。
汉朝介于出世与入世的之间,深受的思想的影响。
喜欢在华美的衣服外面罩上一层纱衣,那么华丽的衣服可以若隐若现。
而这件纱衣的重量是49g。
讲解员说,现在的一些刺绣研究家,按照当时的材料,做出来同样大小的纱衣的质量在51-53g之间。
可见,当时的技术是如此的先进。
旁边陈列着纱衣里面华美的衣服,有棉袍、、、讲解员指着衣服上的花纹说,那些花纹都是用笔画上的,也是出土了这些东西以后,才印证了有画衣之说。
最为感叹的莫过于一些丝绸上的刺绣了。
当时的感觉是原来湘绣是有渊源的。
单是从针脚上来说,就有很多刺绣的方式。
不知道是不是应该用巧夺天工来形容。
花纹很均匀,很难想象是用一针一线绣出来的。
一旁黑色花纹的,我刚开始还以为是绣上去的呢,仔细观摩了之后,才发现是用笔画出来的花纹,黑色的花纹很是密集。
不知道这样做出来一件衣服要多久。
而这些衣服都是给当时的贵族来穿的。
当时的贵族的生活,是如此的奢华么。
在一旁的展厅,有很多佣人的雕塑,其实是木制的。
记得当时有个女孩说,她们的表情好痛苦哦。
认真去看的时候,果真如此。
想来给贵族歌舞,总有几分不情愿吧。
乐器,当然肯定是少不了的了。
笙,跟电视上看到的有些不一样。
还有用金属做的乐器,没记起名字来。
一旁放着一个古筝(应该算是吧,或者贴切的说是古琴)没想到弦不是金属做的。
同去的朋友说,一根线拉直了,也会发出声音的。
我在想,那样的话,会有悦耳的声音么。
在一旁的走廊里,休息了片刻。
工作人员示意在负一楼有女尸看。
刚下去,首先看到的是三个棺木。
有人跟棺木合照。
我当时就想晚上会做恶梦么。
没考虑太多,索性掏出手机也拍了一张。
朱漆的棺木色泽依旧很好。
尸体好像是放在三个棺木的里面。
当然最外面的是石砌的墓。
那个墓很高,很大。
在墓的旁边摆放的是女尸。
说是有
【第1句】:54m。
虽然面貌不清楚,当时大致的轮廓还是比较清晰。
旁边展览着女尸身上的器官。
有意思的是一旁的介绍,说是解剖了之后,发现辛追患有、、、很多病症。
死时的年龄是50岁。
说是因为一些目视里60斤的液体,以及密封性好的原因,尸体保存的很完好。
连死前吃进肚子里的138颗甜瓜子都展览出来了。
接着爬长长的楼梯,去了二楼。
里面是青铜馆,陶瓷馆,明清书法展,考古新发现馆,墓坑,半景画。
青铜馆里有很多铜器,刀具等等,铜制品当然是鼎最多了。
当时就想古人那么喜欢喝酒么,打造了那么多盛酒的器具。
当然雕刻很是精细,难以想象,完全手工打造出来的那些精细的东西需要花费多少的人力。
在鼎的四周雕刻了很多花纹,有猪、蛇、羊、龙==泛着铜绿的鼎,摆放在那里,像是历史的见证人。
陶瓷馆的东西,大致都是清朝的和唐朝的一些瓷器。
清朝的好像花瓶比较多。
感觉做工算是一般吧。
唐朝的,倒是看到了一些陶人。
有个陶器很可爱。
一个,外面应该是猪圈。
两个合成的一体。
如果那件样品放到现在的话,肯定会是精品店里的物品。
考古新发现馆里面,有很多石器,当然有锋锐的一面。
里面的东西,或许因为年代的原因,也或许因为发掘的问题、、有某种程度上的损坏;采用了一些方式把坏的东西粘合了起来。
不过印象很深的是里面的一个陶碗(暂叫这个名字)。
里面有很细碎的红色的花纹,自己很是喜欢。
里面还有一些很大的器皿。
明清书法展里面的都是一些书法家的字,有行书、隶书、草书、楷书==自己对这些没任何研究,自然兴趣不大。
不过,在里面看到了郑爕的字体,还有的。
最为喜欢的是半景画了。
我觉得这个很有特色。
可惜,总是有开放时间的限制。
工作人员通知说是半景画开始了,慌忙跑过去的时候已经开始了。
跟随着光线,可以看到长沙国风貌及给辛追送葬的种种情形、、虽然是跟看投影类似,但是感觉很逼真,可以让想象穿越时间的隧道,跟随讲解人的话语,走到那个时代,走进轪侯的生活里。
把整个博物馆走了一遍之后,感觉是有些累了。
从出口走了出去。
直接去了三楼的。
求一1500字以内的书信体作文,以“关心他人,关心弱势,关爱心灵”为主题
网络不是用来帮你写作业的,小朋友
关心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情感,要自己去理解什么是他人、弱势群体,比如小孩、比如贫困、残疾等,那怎么去关心他们呢
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想自己曾经看过什么,想到什么,能做什么,不要吧别人的想法加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