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表达清的句子
【第1句】: 故都的秋清的句子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郁达夫 《故都的秋》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郁达夫 《故都的秋》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 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郁达夫 《故都的秋》。
【第2句】: 故都的秋清的句子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郁达夫 《故都的秋》
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郁达夫 《故都的秋》
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
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郁达夫 《故都的秋》
【第3句】: 故都的秋直接抒情的句子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故都的秋》
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故都的" 秋",其实是郁达夫的" 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作者在文中所刻意表现的"种种衰亡的生命" 正好显示了作者对生命满怀感伤与哀怜的情感态度,并由此奠定了本文"悲凉"的情感基调。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第4句】: 故都的秋中描写秋景的语句原文回答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
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落寞,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第5句】: 详列《故都的秋》描写景色的句子
实在太多了,主要描写的景物如下
1) 秋晨小院图。从色彩(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声音(驯鸽的
飞声)、形态(破、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写出了清、静、悲凉。
2) 秋槐落蕊图。从视觉(铺得满地、一条条的丝纹)、听觉(声音也没
有)、嗅觉(气味也没有)、触觉(极细微极柔软)写出了清、静、悲凉。
3) 秋蝉残声图。从听觉(衰弱的残声、嘶叫)写出了清、静、悲凉,
4) 秋雨话凉图。从听觉(息列索落、缓慢悠闲的声调)写出了清、静、悲凉。
5) 秋日佳果图。从形态(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色彩(淡绿微黄)写
出了内心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