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曾经是记者的感言

09-20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关于国旗班的感言

国旗班心得体会

【篇一:国旗护卫队感想】读18年,国旗天天在校园升起有感做为伊犁师范学院的一名学生,看到自己学校的国旗护卫队的事迹与照片出现在中国教育报上时,内心无比激动,由衷地为她们感到骄傲。

“队友情深”——每位国旗护卫队队员在队时间为一年,自入队起,他们就相互认识,彼此关心,甚至有成为一生的挚友,在这个人数不多,但来自不同院系的神圣的队伍中,友谊这根无形的神奇地绳儿将他们的心圈成一个圈,一个大大的无形的心圈。

报道称:在记者采访一位从国旗护卫队中退伍的队员徐静时,一提到退队,将脱去那身军装,成为一名普通的学生时,她的眼泪夺眶而出,其他队员在听到一席话后,也流出了那滚烫的泪水,这泪水流出了对国旗护卫队的不舍,对这一神圣职责的不舍,对相处一年之久队员,朋友的不舍,我想,在这一年的军队是生活中,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对祖国更加热诚的心,收获的不仅是更加艰巨的任务,还收获了一份不可磨灭的友谊,真正的友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进入国旗护卫队,又退出这个队伍的同学有很多,他们在实习或支教的时候,会将“国旗护卫队”这一支神圣的队伍的传奇故事,告诉他们所去的学校,让那里的同学老师也培养更加沸腾的爱国热情。

据说,因为他们的组织与提议,已建有200多支国旗护卫队,他们传播了爱国热情的种子,他们播撒了护旗护国的责任之种,让更多的人以此方式来更加热爱我们的五星红旗,更急热爱我们的祖国。

“队员语录,反映事

急求一篇有关采访名人的收获与感悟

嗯。

这些对明星的采访,倾注了我的心血,也都有我自己独到的角度,是我们黑龙江台独家的报道。

他们不像明星诽闻那样争得人们一时的关注,成为某一阶段的热点,但是,他们却有长期保留的价值,不温、不火、不过时。

这种探索是我的追求,我的喜好,也是社会和人们的需要。

后来,我突然发现在采访明星的过程中,我又创造了一个独特,那就是高级记者进入娱乐界报道大概为数不多,甚至仅有我一人的可能。

因为我分析过,所有达到正高级职称的不是做领导就是搞重大报道;娱乐采访几乎都是年轻的小记者,而且好多都是聘任制的临时工。

安排一个具有采、摄、编、播、主持全能的、具有30年实践经验的正高级记者去做追星节目,这在全国恐怕也可能很少见了,不知道我们的领导是怎么想的,起码我觉得是很不合适的。

同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独特的现象,也是一种绝妙的现象。

记得当我联系做访问时,他说,他几乎不接受任何新闻单位的采访,因为他认为们的提问,关注的话题太没档次。

我告诉他,我是一名高级记者,在娱乐报道中绝对是少之又少的,我相信他会对我的采访话题感兴趣的,也会对我的采访满意的。

当时他不好拒绝,只是了一句,我考虑一下吧。

结果还是不了了之。

我相信,相当一部分资深演员对,对八卦采访是反感的,是不感兴趣的。

而像我这样的老记者、资深记者,对他们那种探讨人生,探讨艺术,探讨角色的采访,在演艺圈,在明星中会大受欢迎的。

比如对我提问的赞扬,;比如对我采访准备充分的欣赏;比如对我采访角度的高度评价,比如与我交流中回忆往事的泪水都是最好的例子。

做了两年的追星记者,一方面我及不情愿,是一种无奈之举;一方面我又从中得到了许多乐趣和收获。

当初我绝对是感觉大材小用,乱点鸳鸯谱,可是我的一贯作风又是服从组织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干啥就要干好啥。

那是的作用,把自己作为一颗螺丝钉,钉在那里,就要在哪里闪光。

不管内心有多大的矛盾、困惑,不能拿工作开玩笑。

于是我老老实实、认认真真的做了两年的追星记者。

以上记载的就是我两年的采访收获,之后,我主动要求退居二线,当我真正离开栏目的时候,当我如今回首两年的追星历程时,我才发现,自己对明星采访的过程,是一种建立在对人生的反思,对事业热爱的追述,对爱情婚姻的感悟,对性格爱好的抒发,对艺术升华的基础之上的采访。

所以这两年的追星是我做记者探索人性最深的两年,是最动脑子思考的两年,是最不浮躁的两年,是收获最大的两年,是感慨最多的两年,是值得记忆和骄傲的两年。

为此我再也不会有牢骚,不会觉得是小用,而是实用了,不会觉得是乱点,而是点到的幸运,是冥冥之中与那些明星们的缘分,让我同他们共同分享了成功者的快乐、感悟、艺术和人生。

追星也让我和女儿、和更多的年轻人有了共同语言,让我更靠近时代,靠近时尚,让我的心更加年轻,更富有朝气。

追星还让我感受到明星光环背后的艰辛、努力、付出、喜悦、收获、享受等等普通人难以接触难以想象的故事和细节。

追星更让我了解和走进了演艺界成功人士的,去触动、开启、探望他们那颗心灵之窗。

这份收获是最让我动心、动情、感慨和难忘的。

你曾注意过那咖啡色或黑色的泥土吗

  每天,您上学时,脚下踩的就是泥土。

它虽然被无数人踩着,但没有向人类要过报酬,只是默默地承受着一切。

  每当您出去游览时,是不是只注意那翠绿挺拔的参天大树

是不是只欣赏那娇美清香的花朵,赞美那生机勃勃的小草

你注意过那藏着植物根基的泥土吗

你也许不会注意它,因为它是那么平凡,那么没有吸引力。

但是如果没有泥土,哪来树木花草,哪来人类生物呢

所以,泥土是一切之源。

它把自己的身体乃至体内的一切养料都供给了大树、鲜花、小草……它无私地默默无闻地为人类奉献着自己。

  人类也正是这样,哪位英雄与先进人物的背后,没有众多的默默无闻地支持他们工作的人们

就说奥运会得奖牌的运动员吧,他们顽强拼搏获得了奖牌,为祖国争得荣誉,他们的名字家喻户晓。

可是你注意了他们的周围的医务人员和带着殷切希望的教练、领队没有呢

是他们平时陪练、指导,无微不至地关怀运动员,每次参赛时,站在台下最紧张的也是他们。

这些默默工作的医务人员、教练、领队,他们不都是泥土吗

是他们用自己的身心和全部精力培养着这朵朵鲜花……   我想,这些为人类做出无私奉献的人,不也同样伟大吗

不也同鲜花树木一样值得称赞吗

  让世界多一些这样的泥土吧

我对音乐有很多感受 ,比如

有没有20-30字的小故事有感想(10字左右感想)有没有20-30字的小故事有感想(10字左右感想)查看全部2个回答我来答我来答 查看全部2个回答热心网友2013-05-30

【第1句】:碎罐过去,有一个人提着一个非常精美的罐子赶路,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啪”的一声,罐子摔在路边一块大石头上,顿时成了碎片。

路人见了,唏嘘不已,都为这么精美的罐子成了碎片而惋惜。

可是那个摔破罐子的人,却像没这么回事一样,头也不扭一下,看都不看那罐子一眼,照旧赶他的路。

这时过路的人都很吃惊,为什么此人如此洒脱,多么精美的罐子啊,摔碎了多么可惜呀

甚至有人还怀疑此人的神经是否正常。

事后,有人问这个人为什么要这样

这人说:“已经摔碎了的罐子,何必再去留恋呢

”大道理:洒脱是一种摆脱了失去和痛苦的超级享受。

失去了就是失去了,何必还要空留恋呢

如果留恋有用,还要继续努力干什么

【第2句】:路上的石头国王费迪南决定从他的十位王子中选一位做继承人。

他私下吩咐一位大臣在一条两旁临水的大道上放置了一块“巨石”,任何人想要通过这条路,都得面临这块“巨石”,要么把它推开,要么爬过去,要么绕过去。

然后,国王吩咐王子先后通过那条大路,分别把一封密信尽快送到一位大臣手里。

王子们很快完成了任务。

费迪南开始询问王子们:“你们是怎么把信送到的

”一个说:“我是爬过那块巨石的。

”一个说:“我是划船过去的。

”也有的说:“我是从水里游过去的。

”只有说:“我是从大路上跑过去的。

”“难道巨石没有拦你的路

”费迪南问。

“我用手使劲一推,它就滚到河里去了。

”“这么大的石头,你怎么想用手去推呢

”“我不过试了试,”说,“谁知我一推,它就动了。

”原来,那块“巨石”是费迪南和大臣用很轻的材料仿造的。

自然,这位善于尝试的王子继承了王位。

大道理: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甚至交给某一个人,自己一点儿也不动脑筋,只是相信别人那太危险了。

自己要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

【第3句】:一面镜子一个年轻人正值人生巅峰时却被查出患了白血病,无边无际的绝望一下子笼罩了他的心,他觉得生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拒绝接受任何治疗。

一个深秋的午后,他从医院里逃出来,漫无目的地在街上游荡。

忽然,一阵略带嘶哑又异常豪迈的乐曲吸引了他。

不远处,一位的老人正把弄着一件磨得发亮的乐器,向着寥落的人流动情地弹奏着。

还有一点引人注目的是,盲人的怀中挂着一面镜子

年轻人好奇地上前,趁盲人一曲弹奏完毕时问道:“对不起,打扰了,请问这镜子是你的吗

”“是的,我的乐器和镜子是我的两件宝贝

音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我常常靠这个自娱自乐,可以感到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可这面镜子对你有什么意义呢

”他迫不及待地问。

盲人微微一笑,说:“我希望有一天出现奇迹,并且也相信有朝一日我能用这面镜子看见自己的脸,因此不管到哪儿,不管什么时候我都带着它。

”白血病患者的心一下子被震撼了:一个盲人尚且如此热爱生活,而我……他突然彻悟了,又坦然地回到医院接受治疗,尽管每次化疗他都会感受到死去活来的痛楚,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逃跑过。

他坚强地忍受痛苦的治疗,终于出现了奇迹,他恢复了健康。

从此,他也拥有了人生弥足珍贵的两件宝贝: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屹立不倒的信念。

大道理:想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和命运的人,一定要有乐观和坚强的品质,因为乐观和坚强是掌管人生航向的舵手,是把握命运之船的动力桨。

问题补充中这个片段的感想,200字左右,急

我的校园  我有两个家,其中的一个大家庭,就是赠予给我无穷的知识的校园.我的校园是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坐落在益寿路上.这所学校,有着属于自己的一种美.怎么,不信啊,那你就跟着我边走边去发现这种美吧!   走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金光闪闪、苍劲有力的九个字——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校门的右边,是传达室;在左边,是宣告栏等.  再往里走一点,便是高大的呈丁字形的教学楼.在教学楼里面,有2000多名学生分别在35个教室中吮吸着知识的甘露.教师、校领导的办公室,还有计算机室、实验室、阅览室等也在教学楼内.每天,学校里的师生迎着微风的爱抚,迎着一缕缕阳光的照射,陆陆续续地来到学校.朗朗的读书声也伴随着脚步声慢慢传入我们的耳朵.到了上课的时间,老师与学生一起遨游知识海洋.日积月累,知识就把同学们的头脑慢慢地填充实了.下课,不少同学还在教学楼里呆着,没有上后操场,而是在走廊里走动或是在教室里休息……这时的教学楼,是最热闹的时候.  从教学楼内穿过,便是后操场.后操场紧挨着一片居民楼和益寿路上的科技市场.后操场的南面就是教学楼,最东面是一些体育器材和用来跳远的沙坑,还有几棵高大的树木与可以用来休息的石凳.再往北一点点,是中午部分同学吃午饭的地下餐厅,往里面走去,可以到达教学楼里和休息室.最北边,是一片居民楼.最西边,是益寿路上的科技市场,还有一个花坛.在春夏季节,花坛里会长出不少的小草,还有几朵小花儿.在西南面,是用来展示一些同学们优秀的美术作品的地方,在那里还有两个小花坛,被一些石凳分别围绕着.再往东一点,就是紧挨着教学楼的主席台,当校领导或是老师讲话的时候就站在主席台上讲.在主席台面前,便是升旗台,在旗杆的最上方,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飘荡在半空中.红色的200米跑道围绕着中间的绿色塑料跑道,颜色很鲜明.每个星期一的早晨,学校里的师生都早早的来到学校,然后再伴随着升旗仪式的音乐纷纷排着队伍来到后操场.升旗仪式正式开始,学校里的鼓号队员奏响庄重的乐曲,

求记者采访时的用语

注意:

【第1句】: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

【第2句】:注意语言美

【第3句】:提问时要估计对方周围的人(注意采访地点)

【第4句】:在一个问题谈完之后,没提下一个问题是,应该有所停顿,这会使对方人人自己回答不充分、不准确或太平淡,对方会接着补充(我试过,这是个不错的办法,不过有时候有些冷场~~呵呵)

【第5句】:事先拟多一些题目;

【第6句】:不要逼问诱问套问,比如不能问“公共食堂有几大好处”,而应问“你觉得公共食堂办的怎么样

【第7句】:不要喧宾夺主,自己讲的过多;更不要和采访对象无休止地争论。

下边复制了一个,上面的是我在很早的一本书上看到的,也是我自己实习采访时遵循的几个东西,采访是记者工作的核心和基础,在采访过程中不只是信息的传递,也是一个思想交锋和心灵碰撞的过程。

高水平的采访不仅能体现记者的水准,也能展现记者的个性魅力。

采访是具有既定目标的对话,提问是体现记者的报道意图。

因此提问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记者的问题准确、鲜明、具体,才能把被采访者的谈话纳入轨道,引入正题,既节省时间,又使采访画龙点睛、引人入胜。

首先,记者的提问应是受众关心的问题、想了解的情况。

这样才能使采访吸引受众、引起共鸣。

从既定目标出发、从受众出发,是记者提问的基本要求和依据。

记者的提问应该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即使是为了避免冷场,或联络感情而交谈的语言也应该为完成报道任务服务。

我们中的一些年轻记者,往往在报道的提问中偏离主题,或环左右而言他,就是离开了“受众”这一主体。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记者在采访和提问,以及后期编辑制作中一定要心里装着观众,时时想着观众,“想观众所想,问观众所需”。

其次,记者的提问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采访对象灵活多变。

为了完成报道主题,无论采访前的准备、还是采访中的提问都要围绕主题做文章,但要根据采访情况和对象的不同,既要有目的,也要随机应变。

这就要求记者调整自己的语言技巧,避重就轻、迂回作战,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夺取胜利。

特别是面对不愿吐露真实想法的采访对象,记者可以先顺着他说,在交谈的过程中,乘其不备,突然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让对方顾不得防备而说出真实情况或想法。

例如,采访矿难,被采访者是主管部门或矿主,当事者肯定要强调自己是如何在事发后,积极主动采取措施营救遇难者的,但是观众最想知道这次矿难死伤情况和经济损失等,而这些问题恰好是当事者不愿透露和极力回避的问题。

你可以在采访中,先顺着他问事发后采取了哪些积极的补救措施和救助办法,等他思想放松了,滔滔不绝时,突然提问这次事故有多少人没有救出来

采取补救措施和营救办法大约花了多少钱

估计经济损失多少等问题。

第三、提问要有逻辑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表面到本质,层层递进。

从采访的目的性出发及事物的逻辑性出发,记者提问的问题也要有逻辑性。

既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锤的零打碎敲,也不能大问题铺天盖地,不着边际。

记者应该根据所作题材的主题,事先设计好要提问的问题,然后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排列好要提问的问题,即使在采访交流过程中问题被打断,只要记住逻辑关系就能提出下一个要问的问题,这样才能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让受众条理清晰地了解新闻事实本身。

而有许多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或主持人,往往在采访提问中不知道该问什么

或问完了一个问题就不知道下一个问题该问什么

或在采访交谈中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丧失了主动权,甚至完不成采访任务。

第四、提问要具体、简洁明了。

要使提问具体、切中要害,就必须了解被采访人物或事件本身。

如果对新闻事件不了解,提问往往容易陷入空洞、空泛、不着边际的僵局。

如:已列入新闻界最臭的提问行列的:“请你谈谈感想”、“你当时怎么想的”、“你感觉如何”等等。

这样的问题只能使采访对象抓不住问题的要点而作泛泛的或言不由衷的回答,而这些笼统的大问题会给人造成记者没有思想、肤浅、无知的印象。

布雷迪在《采访技巧》中也尖锐地剖析了“您感觉如何”等问题的弊端。

认为这些提问“实际上在信息获取上等于原地踏步,它使采访对象没法回答,除非用含混不清或枯燥无味的话来应付。

”(约翰.布雷迪《采访技巧》,新华社出版,第92页。

)而具体简洁的提问不仅使人了解新闻事件本身,还能给人带来更多的信息,同时也树立了记者的良好形象。

如获奖新闻《六年冠军梦圆梦在津门》—第四十三届世乒赛上,中国乒乓球男队在少帅蔡振华的率领下,顽强拼搏,终于夺回了斯韦思林杯。

该片中记者不仅拍到了蔡振华喜极而泣的感人场面,提问也非常成功: 记者问蔡振华:“您认为队员们今天发挥得怎么样

” 问王涛:“上次您说经过两年的苦练,你一定会赢瑞典队,今天您的愿望实现了,是这样吗

” 问马文革:“今天的比赛中,肩上的伤痛又没有发作

” 每一个提问都是有的放矢,如果记者不了解世乒赛的情况,不了解队员状况,绝对提不出这样的问题。

再就是提问一定要简洁明了,有些记者为了显示自己已做了前期准备,对情况很了解或知识渊博,在问题前说出长长的铺垫,即使被采访者听了后头忘了前头,抓不住问题要害,又给人造成记者卖弄的感觉。

第五、提问要寻找引发情感的导火索。

无论任何作品,靠的都是以情感人,而引发情感的关键就在提问。

采访中根据不同的题材、任务、目的,要适当运用能引发被采访者兴趣、使之兴奋起来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被采访者的积极思维,使之回忆、思考细节、传播出更多的相关信息,使作品更全面、更具体、更丰富、更感人。

如做一篇加强环保意识的报道,其中有对一位植树老人的采访,作者并没有去问他植树的意义和目的何在

而是让他说出,看到自己多年前种植的树木被砍伐后的感受。

一提到自己亲自种了十几年的树木被砍伐,老人的情绪一下就被点燃了,动情处甚至掉下了眼泪,观众看后的深思和警醒,绝对是一般对话无法比拟的。

采访中的提问,不仅仅是对话交流信息,还让观众从问答中感受、体验得到语言信息之外的情感交流,在交待事实的同时,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和情感。

此外,被采访对象的情绪一旦被点燃,就会说出你想了解,而他原来并不想告诉你的一些东西,使采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提问要尊重对方,亲切自然,尽量口语化,增强交流感。

采访本身就是一种交流,而交流得好与坏的前提,就是双方在交流过程中是否平等。

试想谁愿意和一个须仰视才见的人交流

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被采访者,一个是态度上的谦恭,另外一点就是要尊重对方的隐私或避免触及被采访者心灵的伤痛。

美国《读者文摘》曾刊登过一位终日奔波事业的女记者的文章,她说:“我讨厌看到屏幕上,电视台记者把话筒直戳到那些刚经历了一场大难的伤心人的脸上去提问的镜头,因此我拒绝正面采访悲剧的主角,而是通过别的手段来揭示故事的悲剧性。

”而我们的屏幕上,有的记者面对父母离异的孩子会去问:“你想妈妈(或爸爸)吗

”这类揭伤口疮疤似的问题不仅令人反感,也影响宣传报道的效果。

还有一家地方台做了一篇舍己救人、见义勇为好少年的深度报道,其中,有一段对少年英雄父母的采访,记者的提问是:“你想孩子吗

”结果,少年英雄年近半百的父母都是未语泪先流,让人看了以后不忍心再看。

另外在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提问的语气,既不卑不亢,又亲切自然。

交流是双向的,因此提问的语气就要有征询的口吻,如果语气生硬,就会给人以居高临下之感,避之千里,哪里还有交流

即便是迫于某种压力或碍于面子,也是应付了事,不会有真心话给你。

第七、提问要客观、避免诱导性。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记者在提问时也要用新闻事实说话,避免主观色彩。

有的记者出于义愤,或对新闻事件中一方人物或遭遇的同情,提问往往带有个人感情色彩,这是不符合新闻规律的。

更有甚者,当采访对象没有按照自己的思路回答问题时,记者就迫不及待的将自己想要的答案说出来,然后问对方是不是

在这种情况下,被采访对象通常会点头称“是”。

这就是最典型的诱导。

新闻报道就是要客观公正,用事实说话。

记者不要提那些让人一听带有明显倾向性或诱导性的问题,谁是谁非,把事实摆出来,观众自有公断。

总之,采访中提问的技巧有很多,只要在具体工作中,慢慢积累,反复揣摩,就一定会不断进步,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我国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就是在多年新闻采访实践中,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提问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在新闻工作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