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书法感言10字
书法作业10字——20字
【第1句】:事闲勿荒,事繁勿慌。
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和若春风,肃若秋霜。
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第2句】:海纳百川,有容则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第3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第4句】: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第5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第6句】:固执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第7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第8句】:,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法作品欣赏后的感悟20字
了解了世界文化的精华,知道了,原来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书法是我们不知道的 ,所以,我们要深入去了解, 去领会它的精髓
你有没有学习过书法
在这段时间里,你的感受是什么
不超过50字
书写姿势 初学写字,应特别注意书写时身体的姿势。
因为姿势是否正确,直接关系着字的好坏和进展。
在书法中,把专门研究这部份内容称为“身法”,可见其重要。
正确的书写姿势,不仅能为写字打好良好的基础,而且对青少年来说,也是生理卫生的需要。
青少年正在长身体的时期,若养成姿势上的坏习惯,还很不如易纠正。
根据字的大小,一般有坐着写和站着写两类,即所谓的“坐势”和“立势”。
初学写字,应特别打好坐势的基础。
坐势,端坐桌前,腰背自然伸直,上身可略向前倾,与肩同宽,左臂弯曲,手自然放置桌上,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手也可压在纸上,起到稳定纸的作用。
右手执笔,笔不必正对头的中间部分,可偏向头的右侧,以能看到笔尖运动为宜。
坐势书写又有枕腕,悬腕,悬臂等区别。
枕腕,即右手执笔时,手腕不离开桌面,或把左手垫在右手手腕的下面的书写姿势。
枕腕法多用于写小楷。
悬腕,即右手执笔时手腕悬空。
运笔较为灵活,适合写一寸左右的各种字体。
悬臂,即右手执笔时,手臂悬空的书写姿势,活动范围大,适合写两寸以上的各种字体。
采用坐势书写时,一般适合写两寸以内的较小的字,如小楷,晋人行书,唐人楷书等。
立势,身体站立不依靠桌子,上身前倾,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左手手掌平放在桌面上,左臂可直可曲,以能自然支撑桌面为宜,右手悬臂执笔。
采用此种姿势适合写两寸以上的字。
蹲势,蹲在地上,两脚分开,略比肩窄,左手按纸,右手悬臂执笔,一般是在大的厅堂空地上写,便于把握通篇章法,这种姿势适合于巨幅长篇(写巨幅作品时脚可踩在作品上面)。
执笔方法与要点 执笔方法 如何正确执笔是能否正确用笔的前提,是能否把字写好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它被历代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所重视。
只要我们翻开古今书法理论的典籍,关于执笔方法的探讨比比皆是。
如握管法、单钩法、双钩法、握管法、撮管法、捻管法、拨镫四字法,回腕法等等。
这些方法各有短长,各具特点。
一个初学者应该选用什么样的执笔方法呢
当这个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翻阅古今有关执笔的诸多论述,从中发现唐太宗李世民的指实掌虚说与唐代韩方明的虚掌实指说是最富于智慧的。
他们可谓不谋而合,一同看到了问题的关键。
指实,是强调五指执管,把笔执稳。
掌虚,是掌心空虚,以便于指腕灵活运动。
执笔的要领说到底就是稳与活二字。
与这种理论相呼应的最为普遍的是执笔法中的五字执笔法。
当代有关书法基础的教科书,都认定这种方法是正确的执笔方法。
当代书法家沈尹默先生对五字执笔法极为推重,他在《书法论丛 ·书法论》中说:书家对于执笔法向来有种种不同的主张,我只承认其中之一种是对的,因为它是合理的,那就是由二王传下来的,经唐朝陆希声所阐明的:擫、押、钩、格、抵五字法。
沈先生的观点是否多少有些绝对,我们暂且不论。
但我们却从中看到了五字执笔法的影响力是广泛而巨大的。
下面我们对擫、押、钩、格、抵五字的含义作一简明的解释,以帮助大家了解这种执笔方法的特点。
擫,是用手指按的意思,是指用拇指指肚前端在笔管左侧按住笔管。
押,通压,是从上而下用力的意思,是指食指第一节在笔管右侧从上而下用力与拇指相对夹住笔管。
钩,是弯曲,钩住的意思,是指中指弯曲如钩,用第一节指肚前端钩住笔管前面。
格,是抗拒的意思,是指无名指用甲肉相连之处从后向前推挡笔管。
抵,是推,抵抗的意思,是指小指紧靠无名指辅助它向前推挡笔管。
五字执笔法是用擫、押、钩、格、抵五字来概括说明五个手指的作用,它强调五指各司其职,又通力配合,执笔稳健,使笔能上下左右灵活运动。
在运用五字执笔法时,注意用手指第一节的中上部分执笔,掌心自然空虚,即可符合执实掌虚"的执笔要求。
因此,我们认为初学者可选用这一执笔方法。
在我们明白了指实掌虚的作用之后,为了学好书法,还要了解与其密切相关的知识--执笔的位置与执笔的松紧等。
我们可以将笔管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执笔靠下,笔的活动范围小,运笔就穏健。
执笔靠上,笔的活动范围大,运笔就灵活。
那么执笔时究竟靠近那个部位好呢
这要根据所写字体风格及字的大小来确定。
一般的说以字体来区分,写篆书、隶书和楷书,执笔宜略低,低可稳健;写行书或草书,执笔可略高,高可灵动。
以书法风格来区分,工稳严谨的风格,执笔宜低,豪放洒脱的风格执笔宜高。
以字的大小来区分,写小字执笔宜低,写大字执笔宜高。
以上所说仅是一般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法则。
书写者在具体的书法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摸索出适合自己书写的执笔位置,以有利于自己的学习和创作。
切记,探讨执笔的位置,其目的是为了把字写好,凡是有利于写好某种字体或某风格的都是可行的方法。
下面再谈谈关于执笔的松与紧的问题。
很久以来,民间盛传王献之学书的故事。
相传他小的时候,一天正在练字,他的父亲王羲之悄悄地来到他的身后,突然抽他的毛笔,竟然没有抽掉,于是,王羲之高兴的说:这个孩子将来会有大名气。
这则故事是唐代著名的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他的书论著作《书断》中记载了留传下来的,只是个传说而已。
然而,后来的人们多依据他来说明执笔以紧为好,实际这是一种误传。
一味强调执笔紧是失于偏颇的。
执笔紧,易于稳健;执笔松,便于灵活。
但是执笔过紧则不能灵活运笔,使点画受到制约。
执笔过松,则会失去对笔的控制,使点画难以成形。
因此,执笔的松紧要依据所写字体,风格及字形的大小来决定,应以松紧适度为宜,这个度就是在写一种字时能执笔稳健,又挥洒自如。
执笔要点 手指实:意思是手指皆需确实的压在笔管上,稳固的持者。
手心虚:意思是手掌心不须绷的太紧,适度并足以灵活运笔即可。
手背圆:是形容执笔时,手掌背圆弧且上竖的样子。
(不须硬将手臂托圆,适度足以让手指灵活即可) 手掌竖:意思是将手掌竖起直立,能使手把笔拿直即是。
唐代唐太宗有言:「指实则筋力平均,掌虚则运用便易」。
手需注意的部份大致如此,剩下细节就有赖读者自行体会。
执笔松紧 执笔的松紧自古即有多种论解,求紧者是因为执笔时紧才能拿稳,不使字无力,求松者是因为若拿笔太紧,会使字枯骨尽露,毫无边劲,其实他们意思都相近,只是重点论分不同罢了。
拿笔太松,运笔时易脱笔,手上无劲,当然拿不稳;拿笔太紧,则有碍运转,一样不好。
适度的松紧才是正确之道。
运笔方式与要领 运笔是书法的根基,若不得其要领,则再怎么写也没用。
所以书法以此为重。
运笔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指运法,二是腕运法,三是肘运法.书法家张廷相曾说:“运笔之法有三:曰指,曰肘,曰腕;小字宜指,中字宜腕,大字宜肘,…… 指运法: 指运法是运笔的其中一个持法,做法是将左手垫于右手之下。
通称枕腕式。
亦可放一重厚物于右手腕之下代替,而这样做,腕部就固定了,只剩下手掌手指部份可动,因此只能书写细短的笔画,适合用于小字。
但若书写草书的小字时,也不适合使用枕腕式。
因为此法较不灵活,写时会缺乏一股流动之气,无法表现其气概。
总之,指运法书写时最稳且牢固,可作为练习运笔的第一步骤,由此而进步至提腕或悬腕,就较容易许多。
因此,初学者当多加练习。
腕运法: 腕运法就是固定肘部,将腕部提起,一般通称提腕式。
而此法将腕部提起,活动范围就较枕腕式大,可以书写较大的中字。
但也不适合书写于大字,因为肘部仍着地,活动范围仍受限制。
肘运法: 肘运法是连肘部一起悬空,以肘部来运笔,一般通称悬腕式。
而此法以肩膀为中心,腕肘均不放于案上,所以最为灵活,活动范围最大,挥洒自如,易于表现笔力。
适用于大楷、行草等书体。
总之,悬腕式是运笔的极致用法,如欲尽善尽美,此法非熟练不可,不然大字无法逞其雄势,行草不得其纵逸,各不得要领是也。
运笔的方式前面已经谈过了,接下来就是要发挥它的要领,落笔时如何做各种笔画,表现各异书风,其间变化多端,还有像落笔与起笔之方式,行笔之轻重缓急,笔画或字之间的连与断,以及转折之方式,笔锋之运用等,皆需注意。
但多虽多,还是有一定的法度可寻,以下大约分成七点,略概分类叙述: 起笔与收笔: 关于起笔,求其方圆分明,完美洁净,包世臣称:「起笔处:顺入者无缺峰,逆入者无涨墨。
」无缺峰则形状完美,无涨墨则笔画洁净,起笔时顺入成方,逆入成圆。
收笔时则需顿或折笔锋而成方,回锋而成圆。
上述诸点,乃起步之大道理,应多加练习. 提笔与顿笔: 当你在写作时,一个字完成的过程是由提笔与顿笔交互而形成的,「顿」是将笔下压,屈笔锋而将力道使于纸上。
「提」,则是将笔提起或半提起以继续行笔。
大体上,顿笔后需提笔才能行笔,而提笔后又需顿笔,使笔画成形,或接连着下一笔的笔画。
终使字成形。
所以才说书法写作是提与顿的交替过程。
其中又包括更细的变化,例如提有全提、半提之分,顿也有轻重之巧。
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了。
转笔与折笔: 除了上述之提与顿外,转笔与顿笔也需要重视。
「转」是圆润笔画的方法,「折」则是画方的方法。
张廷相曾道:「真书以点画成形,以转折见性」。
其中,细分古书所见,折亦可称为翻转,表现的方法有此一句「曳而加于上」,意思是行笔中停笔不动,变换笔锋之方向略成ㄟ状转向。
使外角成方,得其笔意。
至于转法亦称绞转,行笔中「动而转于下」,意近同于上,只是转锋时不停,顺势回转向下,形亦同于ㄟ,但画外角成圆,转动幅度较为大。
蒋梦麟曾以图形说明,并附诗云:「翻转突折成直角,绞转毫滚心如旋。
」此例足可明见。
方笔与圆笔: 这部份较为复杂,讲求整体的效果。
依前面所提过的起、收,提、顿、转、折,在书写时,放慢些许速度,使运笔较更稳定,以合宜的技巧,在起止及转弯处,笔画中等,将之突显曲度,使整体架构看起来圆润,且萧散超逸。
而方笔则是在上述各要点中,突显笔画的骨气,让整体架构明了,直方而不失轻巧,凝整沈着,苍劲挺拔。
张隆延道:「方笔平直而精严,圆笔委曲而奇诡。
」极为称道。
藏锋与露锋: 谈到笔锋,可延伸出偏锋、正锋、搭锋、折锋、回锋诸法,对于笔锋的用法,重要可知。
若书法笔中锋无变化,那即是死法。
又以藏锋与露锋最重要。
藏锋即是将笔锋藏于笔画中,不露痕迹;露锋就是笔锋自然露外。
徐浩云:「用笔之势,特需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
」此句话甚是明白。
笔锋不藏,则缺乏含蓄之深韵,也不可偏重一方,则不得中道即为病。
两者得相配合,藏锋包其气概,露锋纵其精神,使字气势挺拔,气韵天成,即得其道。
学书法的心得体会(不少于400字)
【第1句】:最基本的可以让自己变漂亮起来;
【第2句】:可以陶冶自己操,书法需要耐心和持久的坚持,因此在练习书法的同时,可以修心养性,这对于提高自己的素养,很有帮助。
有人说“字如其人”,我想可能指的就是这个方面的意思。
我想学习书法的好处最主要的就是以上两点。
那我一直以来是如何学习书法的呢
首先,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在需要写字的时候,我认真对待,绝不马虎,从一笔一划练起,因此渐渐地我的字也就好起来了。
然后,我在工作之余,抽取一定的时间学习名家书法。
比如每个星期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练习毛笔字,在练习的同时,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了,也让自己工作之余的生活更加充实。
名家书法有很多,颜真卿的,柳公权的,赵之谦的,等等我都挺喜欢,不管是哪个书法家,不管是哪种字体,我都会加以练习。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从楷书到隶书,再到行书,草书等等,我都在学习之中。
我觉得草书最能体现人的性格了,因而草书最难以练习的,也许只有书法大家才能挥毫成草书。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我觉得学习书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书法要勤奋,贵在坚持练习,书法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字都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只有坚持练习下去,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有所成绩,不要想着立竿见影和一步登天。
第二,学习书法要勤于思考,最好能找个老师。
书法是一种艺术,而要进入艺术之门,最好是能有一个引导者。
如果能找到一个名家大师作为自己的老师,那么对于学习书法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若是找不到老师,可以经常看看字帖和历代名家大家的作品,在看作品的时候思考这字的结构、形体、笔画、用力、布局等等方面,思考如何才能让一个字能够具有艺术感,即既漂亮美观,又具有神韵。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日积月累的观察和体会的,我想这也是我要到达的境界。
第三,书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当然这指的是书法一个比较高的境界。
当书法到达一个比较高境界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加上自己的特色,加上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领悟,将自己的这种想法在书法中体现出来,真正做到字不仅有形,形美,而且要做到有神,神形俱备,这才是好的书法。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
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那些书法家写毛笔字好漂亮啊
除了功力之外,跟毛笔也有很大关系。
我是初学者,请问用什么毛笔好用
我觉得写字的好坏和没有多关系。
毛笔字中的非就是两个方向,就是笔的 硬度 要么软要么比如白云比较软用的是羊毫,而相比之下狼毫就比较硬。
软有软的好处,硬有硬的好处。
风格不同而已,并不是说好看不好看。
初学者其实用什么都行啦。
最重要的是兴趣。
买一只狼毫,买一只白云,都用一下,感受不同,培养兴趣比笔本身重要。
不用特别好的笔,质量过关不掉毛就行了。
写字和画画都是胡同的,同样两个要点,一是培养你的身体控制控制力,通过控制笔或者其他工具,以实现书写行为中,这个控制力,以达到心中所想的景象落实到画中之景象的复制能力。
另一种则是你心中的风景。
如果你心里没有风景,那么你的功力再强也是没有灵魂的作品。
反之,你心中风景再美,如果没有基本的功力去实现出来,也无法表达出你心中的美景。
初学者练习,无论是临摹还是描红,其实就是练的笔随手动,手随心动的这种神经回路,通过不断的训练,让你心中之景完美的呈现在纸上。
然后,之后就是如何提升你作品的魂,在于你心里的境,是需要去生活中体会感悟的。
不是靠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