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文言文感言

07-02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关于孙权劝学

一、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译文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去学习呀

”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精通儒家书籍、传授经学的学官吗

你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历史。

你说你军务繁忙,那么我呢

但我常常读书,并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于是吕蒙开始学习。

等到军师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东吴的吕蒙了

”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三、人教版教参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

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

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2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二、问题研究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练习说明  一、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二、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几个语气词所表示的语气。

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重要的表情达意作用,并且数量多,用法灵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积累。

文言语气词的用法,要通过朗读来体会。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第3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教学建议  一、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最好能当堂背熟课文。

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体会这段话的情味。

  二、教学本文,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让学生讨论本文对自己有什么启示,分角色朗读,进行快速背诵竞赛,复述课文,改编原文并口头表述,等等。

  三、可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作比较阅读。

前者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后者写出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两文的内容都有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此外两文的写法也不同: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后者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宝元进士。

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

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

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

英宗命设局续修。

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

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

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

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

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

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二、《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

294卷,有考异、目录各30卷,约300多万字。

编年体通史。

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

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

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

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

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间的史事。

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

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

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三、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

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

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

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

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

不久病死。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剧,艰难、困苦)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  (摘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四、《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有关文字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

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

’遂往诣蒙。

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

’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

’因为肃划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

’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

至统事以来,省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

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

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勗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

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

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

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

今与为对,当有单复(单复,犹奇正,古代战术之一),以卿(卿,当为“乡”。

从卢弼说)待之。

’密为肃陈三策。

肃敬受之,秘而不宣。

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

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  吴下阿蒙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

’蒙日:‘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唯不读《易》。

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稻》、《左传》、《国语》及三史。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

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  说解:吴下,指东吴。

阿蒙指吕蒙,东吴大将。

他学识不足,孙权劝他和蒋钦,要多读兵书、史书。

吕蒙勤奋学习,大有长益。

鲁肃和他交谈,常彼吕蒙驳倒。

鲁肃赞许地说:你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阿蒙了。

后以“吴下阿蒙”称誉别人变化很大,长进明显;或反其意而用之,谦指自己毫无长进,也作“阿蒙吴下”。

金元敏之《读裕之弟诗稿》:“吴下阿蒙非向日,新篇争遣九泉知。

”清黄景仁《闻稚存丁母优》:“阿蒙吴下还依旧,他日登堂欲拜难。

”  五、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六、教案  孙权劝学  学情分析  已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解疏通简易文言文中关键字词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解文本内容和思想内涵的能力。

  教学目标  

【第1句】: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关键字词,初步学会整体鉴赏浅易文言文;  

【第2句】: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个性;  

【第3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明白读书对成长的重大作用,获得启发。

  教学重点  品味人物语言中 体验人物个性。

  教学策略  学生自读、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指导。

  教学流程  以“司马光砸缸”的典故进入  一、听读课文,疏通字词。

  

【第1句】:听读课文,作出批注,划出读不懂的词句 ,并同伴交流。

  谓 博士 往事  论议 才略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拜 结友  二、理清情节,通彻文意。

  

【第1句】:作者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劝学 —— 就学——论议——结友而别  才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略  三、(分角色)品读、翻译对话(同桌比较相宜),感知语言。

  品人物对话(鲁惊什么

)——补充鲁吕论议(三结义典故)——对话的目的(侧面烘托学有所成)  由本溯源  

【第3句】:孙权的劝  齐读 译读  怎么劝

(补充劝的内容)劝之以必要 再劝之以“所益”  善 或者 高(一个字点评他的规劝水平)  四、说点想法,感觉文本  

【第1句】:了解了孙权劝吕蒙读书、鲁肃大惊的故事,我们一定从中有所启发, 请就你感想最深的一个人说说你的看法:  孙权:王者之风 , 长者之气。

  鲁肃:尊重知识 , 尊重人才。

  吕蒙:知识 就是力量。

  

【第2句】:我的看法  补充:王安石与司马光 同朝为官 共辅帝业 政见不一 但在强调读书好上却惊人相似。

  看法:(字幕)  五、谈一谈作者,感悟主旨  

【第1句】:作者撰写此文想表达什么意思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宋神宗语,因此命名《资治通鉴》  “读书治国平天下”(补充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第2句】: 背, 别。

  六:教后记:  撑起孩子头上的整片天空  ——王建国反思练市教学《孙权劝学》  曾听说,不学文言文,我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

这样看来,我们教学文言文,就是带学生回家。

  可是回家的路似乎总是坎坷曲折。

在练市一中的这堂《孙权劝学》,回想起来,总觉憾迹斑斑

  其一,品其味不全,悟其情不透。

课堂的总体思路是听读、通读、品读、悟读,但是在品读、悟读环节上,作为一个引导者,虽然也竭尽全力地设想了一些诸如同桌对话翻译、用自己的语言翻译(表达)、点评人物的语言格调、谈谈人物间的关系、说说自己的启发、想想作者的写史目的等办法,学生尽管也有零星的想法甚至言语,却给我的感觉是明显地拉着学生的手,捧着学生的头,缺乏应有的耐心和期待。

所以,学生似乎尝到了一点味道,感觉到一点情调,但我明白都是学生的可爱——不愿意在一个外来老师的眼里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况且这老师还对我们赞口不绝哪,而迷糊出来的,个中味道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其二,点评语言乏力,诱导深入拓展不够。

《学记》有言:君子之教,善喻也,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但在教学时,启发与开导上的功夫明显不足,经常会有“引君入瓮”而形成在“走教案”之嫌疑,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时刻没有很好地因势利导,错失将教学推向高潮,将学生思维通达颠峰之良机。

如,学生在谈对孙权、吕蒙、鲁肃的印象时,有这不一的看法,我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并板书——孙权:王者之风 ,长者之气;鲁肃: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吕蒙:知识就是力量。

在这里我除了显耀自己的读书体验外,不仅缺乏有力的点评言语将学生引向更加深入的境地,进而感知史上的人物是真实,而文学(《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过加工,而且明显地暴露出自己“唯我独尊”的学术霸权,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尊重,当然就别说呵护了。

  再如,在品读吕蒙由“吴下阿蒙”到“刮目相待”的变化时,我要求学生思考的我的提问——他的变化与一个人是有很大关系的,他是谁

学生说是孙权,于是我们就进入到品孙权的“善”劝了。

现在想来,且不说这个问题的水平之低,层次之低,太没有问题的价值,但就问题的导向单一,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就是最突出的败笔。

假如换成——是什么原因让他有这样大的变化

学生思维的空间将广泛许多,也必将深入许多。

  不足之处定然不一而足,自以为最主要是以上所述,导致这一堂课缺少厚度和深度,虽好看好听但不中看不中听。

  这样说来,这节课的价值在哪里,我只好提着灯笼“寻寻觅觅”了。

  第一,较好地探索了整体教学文言文的想法。

  首先我关照了教师、文本、学生、作者之间的整体关系,设计了听读、通读、品读、悟读的整体课堂思路,运用了学生阅读、学生感知体验、学生思维感言、老师提问推进、老师选择文字链接辅助整体教学策略,构建了学生间对话、学生与老师对话、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整体对话平台。

  第二,较好地把握了文言文阅读和生活的关系。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

为此,开课我从学生的已经认知的“司马光砸缸”典故,学生欢呼雀跃,异常兴奋;引课我运用其中的重点语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反复操练品读,学生玩味应说是有收获的;而断课我将学生的视野指向文本背后“一代智者和政客的司马光在写史时,叙述故事的意义在哪

”让学生从而在关照古人的同时关注自己的生活——读书于我何所益

  再如课中环节我也较好结合了“练市”这一域名以及习性,尤其是其中一个叫“阿强”的,巧妙地结合文本文字,用他日“非复练市阿强”的鼓励和期望,也许给他的就是莫名的喜悦,而给其他学生的感受估计是比较亲切的。

  前面说,我们教学文言文,就是带学生回家。

虽路途坎坷,但以整体阅读构建学生精神家园,以生活语文引领学生幸福人生,从而撑起孩子头上的整片天空,应是我或者说我们语文老师的永久追求与探索。

  突然想起,一句话我很有同感,录于此,权给我反思教学《孙权劝学》的作结——“文言文是老者、智者,但在课堂上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应是可爱的孩子形象,因为学生都是好孩子

高一新生入学感受以及高中的打算。

《师说》是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重要的论说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我在上《师说》这一课时,为了充分体现《师说》中互相学习的精神,也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所以我让学生读完课文后,让他们有问题就提出来,其他同学如果有懂的,就帮忙解决,互为人师。

我则抓住本课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和语句加以讲解,不全文翻译,因为此课较为浅显,学生学习起来不难。

如抓住文中出现的“师”字进行讲解,本课出现的“师”字较多,但用法只有四种,还有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之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这样的句子讲解。

《师说》这篇课文和前面学的同样是论说文的《劝学》相比,感情色彩较为浓厚,这也说论说文中比较特别的一篇,如何让学生理解韩愈在文中那种浓烈的情感,是此课教学中的难点。

作为文中的情感,光靠教师的一张嘴巴是很难说清的,而教师说了半天,学生也未必认同,所以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学生读,从读中感悟。

我让学生品味第二段中出现的虚词,把每句虚词去掉读一读,再加上虚词读一读,体会一下加上虚词和没有虚词感情上有什么不同;再把第二段开头中出现的“嗟呼”和后面出现的“呜呼”相比,读一下这两个词在感情色彩上有没有区别,这两个词的位置能不能互换。

学生们都认真地读了,结果学生们发现,加上虚词后,文章的感情非常强烈,韩愈在文中有讽刺、无奈、愤激的情感,“呜呼”和“嗟呼”两词的位置不能互换,因为文章越写到后面,韩愈的感情越深沉,他对那些士大夫之族的行径感到愤怒和痛心,对他们不互相学习还要找借口感到无可奈何。

“呜呼”一词读起来就有这种痛心、无奈、愤怒的感情,很显然,“呜呼”一词的感情色彩比“嗟呼”浓烈。

从上课过程来看,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较少,看来,学生对如何学文言文还找不到思路,就是提问,也提不出什么问题,大多数的问题都围绕着字词句来提问。

而在品味作者的情感方面,因为强调多读,所以这一环节学生倒是有所收获,这也算是此课教学中较为成功的地方了。

回顾对创造学这门课的理解与感悟

回答者:昙花一22 - 助理 二级 2-28 11:37关于初中语文新教材的认识 《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从总体来说,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教育思想,贯彻了三个面向的精神,以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以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和大力提高教学效率为目标,把握了学习语文的规律,以科学化的基本原则,紧紧围绕语文素养,抓住素质二字做足了文章;充分体现了全新概念的语文教育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教学出发点和归宿。

新大纲鲜明地体现了轻语文知识,重语文能力;将阅读与积累提到了应有的地位,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了创新精神的培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特点。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就是根据2000年新大纲的精神,在原《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试用本)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去年叫试用修订本,今秋使用的课本又作了修订,如第一册作了一些变动:调整了两篇文章,练习题及作文作了一些改动。

不再称为试用修订本。

教材的修订指导思想明确,就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兴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利于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修订在指导思想上具体归纳起来是如下几个方面:①转变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看待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呢

工具性应放在首位。

首先要教会学生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教会他们阅读、写作,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人文兴趣和文字修养。

②沟通课本内外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科书受条条框框的约束,选文不少是出于无奈的,如鲁迅的文章和领袖的文章,比如鲁迅作品,原来突出他思想家、革命家的一面,以致很多学生认为鲁迅并不好,只会处处骂人,其实他也有很抒情的作品,如这次三册课本选的《阿长与山海经》。

前不久广西教育出版社出了一套《新语文读本》,这套书的主编之一,一位大学教授(曾经当过18年中专语文教师)讲他教学时学生对鲁迅作品既怕又难,学生认为鲁迅可畏,因为教师告诉学生的鲁迅形象是几十年不变的。

现在要消除误解,告诉学生鲁迅不是那么可怕,实际上是可亲可敬的。

而这个任务更要从课外来实现,人教社的《语文读本》就是以时文为主,没有选文的框框,尽选学生喜欢的作品,作为课内课外的补充和延伸。

因此,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改革教法,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课文学生不理解的是很少一部分,老师点拨一下就可以了。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

③加强文学教育,注重情感熏陶。

新教材增加了课文的可读性,大大增加了文学作品的比例。

学习语文不唯字词、语法,还包括阅读方法指导、写作等,而人文情趣、文学素养则主要在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④重视诵读,改进古诗文教学。

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古代课文不少于30%,要求6个单元占两个单元,按语言的难易程度编排。

对古诗文,要求熟读背诵,能借助工具书理解。

⑤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在教学参考书的变化上体现出来,过去教参强调结论性的东西,对教学形成限制,与编写的初衷相悖,新教参淡化了对课文的解说,给教师留有余地,改变把教参当教案的状况。

修订教材的指导思想是以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观念为前提的。

因为时代在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要有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所以语文课程改革有以下几个基本理念: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使全体学生具有适合终身发展需要的能力。

具体目标是:a. 识字写字教学是阅读、写作的基础,只有识字量大了,才可能提早阅读;b.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尊重学生阅读中的不同体验;c. 写作是学生认识自我的途径,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强调写接近学生生活的文章,使学生乐于动笔,易于动笔,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d. 口语交际体现时代特点,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一种能力。

宜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

②正确把握祖国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原来教材每册30篇左右,太少,学生阅读面很窄,应吸收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多读多写(现在高中有《课外读本》,初中有《自读课本》),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在语文积累和实践中逐步认识语文的、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注重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生内涵,注重对学生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

③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

充分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大力倡导学生主动研究、探讨问题,打破三个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空间,设置适当的情景,增加活动性题目。

提倡综合性学习,在感兴趣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努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④努力建设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努力拓展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越学科的学习,密切关注信息化进行,如怎样进行网上阅读等等。

从上述角度出发,新教材(包含今秋开始使用的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新编教科书》(实验本),也就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也是教师进修的学材,新教材应看作是将科学的素质教育变成课程的血肉,作为教师,要全面认识新教材的完整框架,使新教材中洋溢的新的教学理念成为施教的行为准则;使课堂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交流平台,成为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示范者。

建议参考实验本,据了解,7-9年级语文采用综合编排方式,强调人文性内容和工具性内容的统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统一,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进步文化的统一,文学性内容与应用性内容统一,并力图把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整合到一起,能力培养和知识教学整合到一起。

这套《九年义务教育七一九年级语文教科书·实验本》很有特色;一是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它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两部分,综合编排方式,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整合在一起,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在一起。

二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这套教科书各个环节的设计,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

三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无论是体系设计还是内容选择,都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引导学生质凝问题,切磋学习,砥励思想、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

阅读部分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写作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

四是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力图使学生在积累中和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力图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有阅读提示和练习,都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激活思维,激发情感,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并积极由课内学习外向课外实践延伸。

从以上教材的变革中,我们看到中学教育的发展变化之大之快,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学习,努力使自己跟上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同时语文教材还打破了过去以不变应万变的传统,除了一纲多本外,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修订,如2001年版与2000年版就有不少变化。

01年与00年版换课文两篇;练习明显改动12处;背诵部分减少,难度降低,写作训练也有变化。

二、关于新教材教学中的一些看法

【第1句】:诗歌教学问题。

三册教材第四单元的内容是诗海倘徉,有四篇课文是中国现当代诗歌,选了8首诗;有一篇是外国诗歌,选了两首诗,共有中外九位现代诗人的十首诗歌。

这些诗篇幅不长,抒情色彩较强,易于成诵。

学习这个单元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意境美,感受诗歌丰富的想象和浓郁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朗读背诵。

单独设立一个新诗单元这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辑上还是第一次,这大概反映了编者对诗歌,尤其是对新诗在观念上的一些变化。

诗歌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小孩学习语文(不单纯指学说话),恐怕也是从学诗歌开始的,如儿歌、童瑶之类,又如在基本不懂意思的情况下大背唐诗等。

但在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歌尚有一席之地一一尽管少得可怜,而新诗却难登大雅之堂,阅读如此,写作更如此,学生的诗歌创作一般是不受鼓励的,起码是不提倡的,所有考试都把诗歌拒之门外(当然有阅卷的考虑)。

因此,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与新诗(现代诗歌)其实是很隔膜的,甚至还有误解,以为新诗太浅白,不像古诗那样有味道,觉得没什么教头,也没什么学头。

2001年8月9日《光明日报》第二版上有一篇文章叫《中学语文:诗歌遭遇尴尬》,讲的是记者在江苏一所中学采访时,看到一位语文老师在讲一篇诗歌前提问:喜欢诗歌的同学请举手,只有两个女同学;喜欢散文的同学请举手,有十几个人;喜欢小说的同学请举手,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

在北京街头对几位中学生进行随机采访,在被调查的5人中,特别喜欢诗歌的没有,根本不感兴趣的两人,同时他们反映一个班50多人,喜欢诗歌的最多不超过4-5人。

所以,面对新诗单元的教学,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转变一下观念,调整好心态,否则,很难在新诗的海洋里徜徉起来。

本单元的十首诗可以说都是精品佳作,具有一定代表性,都是新入选的,教学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参考资料可能不会像古诗那样多,那样好找,但更难的是教法。

既不能照搬古诗的教法,也不能像教散文那样走程式化的老路,倘如此,真要把新诗教得淡如水了。

前文中,作者提出教学方法需要探讨。

他认为有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重点与一般学校之间的区别,条件好的学生视野较开阔,老师讲得会透一些,差的讲得粗一些,前者如果应试,也有很大差别,北师大中文学李道英教授认为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

在中学的教育不在于应试不应试,而在于引导,学诗、写诗、鉴赏诗是一种慢功夫,要慢慢培养。

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的温立三从编撰者的角度出发,认为文学教育离不开诗歌,诗歌是最纯粹的艺术,从内容上、形式上、结构上、格律上,诗歌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上都比散文和其他形式更优越、更适合。

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如话,形象鲜明,意境深。

由于文字上没有什么障碍,因而往往深入不下去,对诗歌的理解浮在表面上,反过来埋怨新诗没劲。

这可能是新诗教学中的一个通病。

如果因此我们教得不到位,指导得不得法,而给学生留下新诗不如古诗的印象,那只能归纳为教学的失败。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较,诗歌更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和含蓄性。

从语言技巧和表现手法上看,诗歌更要求语言精练和生动,更借重于想象和联想。

教学诗歌,也要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精练的诗句中解读出诗歌的丰富内涵来。

如郭沫若的两首诗,从教法上突出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同时运用启发比较法;现代诗三首创作背景不同,风格和情景不同,但都属抒情诗。

因此,教学中要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是学习的关键。

这些学习都应采取诵读开路琢磨品味,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情境,去感悟、去体验。

在此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出、猜测出诗歌形象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使之成为自己所理解的,还可以进行再创作,给诗歌形象赋予新的含义(张秦俊不足之处)。

张老师执教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是一首节奏明快、热情奔放的诗歌,同时又是一首思想鲜明、时代感强烈的诗歌,要深入领会诗歌的主题,就必须了解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思想状况。

因此教学这首诗第一步应是:背景介绍,否则无法了解诗人为什么而歌唱,快乐和希望从何而来;然后要反复诵读,指导学生在诵读中认识诗人的想象和联想,体验诗人的愉悦和兴奋。

为达到这一点,课堂教学的情景设置有很大的作用。

可以说是这一节课的特点之一,它适应初中生年龄和心理特征,背景介绍引入较为自然,画画辅以声情并茂的讲解,画面展现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内容变为可感的视觉形象,如旧中国的背景,抗战期间延安的情景,结尾配乐的画面,可看作体现新大纲关于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引导学生进入诗境,也激活了学生思维。

之二是真情诵读,声音最具有表情功能,能使诗歌的情感表达得淋离尽致,也使听的人有更逼真、更深切的感受。

教师充分利用了范读范背的形式来运用声音,使其感染学生,并训练学生诵读,示范背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之三是强化形象描述。

要让学生深切感受诗的形象,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富有感情的形象描述,诱发美感引导学生进入诗境。

老舍先生说:教师的语言要既有意思,又有响声,还要有光彩。

教师在导学时,根据诗的不同基调变换不同的情绪、语言和语调,把握描述的节奏,绘声绘色的展示诗的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艾怕尔·梅拉别思有一个结论: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的面部表情。

可见教师的态势语的教育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

这一情景设置作用无可替代。

在现代诗教学中如此,在古诗教学中也应如此,以上几点是张老师的一些尝试,效果如何,要待实践检验。

【第2句】:说明文教学问题 按新大纲精神要淡化文体,在一、二册阅读教学中,对文章的体裁知识几乎没有涉及。

始终体现大纲中关于整体感知课文,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阅读要求。

第二册第三单元选文体现学习重点。

如:理解内容,概括要点。

体现的是科学世界,5篇课文均为科学文艺、科学小品,均体现对科学知识的解说,编者的目的很明确,借此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通过这几篇科学文艺、科学小品的学习,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增进他们的思维品质,使之终生受益。

用传统的教法,虽是在一年级,老师也必会涉及有关说明文知识,而现在按单元要求就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或借助文中的关键词语,或用自己的话,练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学会快速阅读文章。

据此在教学中,老师完全可以跳出传统的观念,紧紧围绕教材要求,指导学生多练、多读,理解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进行复述,此法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因为复述法就是要求把读到或听到的语言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讲述出来的说话训练方式。

合理有效地运用复述法对说明文进行教授,既呆以直接培养学生语感和提高表达水平,也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直接训练学生借助文中关键词语,或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要点。

具体做法很多,如分组相互复述,全班复述,或个人自行复述等等。

同时,要教给学生复述的方法:

【第1句】: 详细复述,品味语言准确性。

【第2句】: 简要复述,把握说明的条理性。

【第3句】: 摘要复述,抓住对象的特征性。

如二册11课《大自然的语言》,课后四题要求用8个词语复述关于四季的描述。

就要求学生抓住四季的特征。

【第4句】: 创造性复述,理解知识的科学性。

例如二册15课《月亮上的足迹》课后三题,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写一段二三百字的小短文,就可让学生先复述,然后再写。

同时,教师在训练中要把握住方向,不要设定标准的复述答案,因为新大纳新教材就是要求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文章内容,不要求学生对每篇文章的每句话都理解透辟,要相信,他们在今后的生活经历、自我学习中自行领悟。

一年级复述训练要围绕这些要求进行。

【第3句】:文言文教学问题。

新大纲在阅读要求中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旧大纲则是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

新大纲除将比例从20%增到30%,还提高了要求。

因此,二册五单元文言文教学除了按课文与生活的关系,认识了解古代生活。

理解各篇文章的内容,注意其写法,体会其中抒发的思想感情,背诵指定的课文外,在教学中,传统的教法有些还得沿用。

因为初一、二的学生,文言知识太少,能力和知识积累太少,必要的串讲,重点字词的落实必不可少。

但无必要面面俱到,也不要生怕漏掉什么。

在文章的理解上,要去克服以往盲目、繁琐的分析法,注意教材练习中一再明确提出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诵读全文,背诵某段等要求,这体现了整体感知的观点,而整体感知就是指阅读完一篇文章后所产生的心理感触,这是个性化的,不必强求一致。

在文言文教学中,为避免枯燥,不应重视多角度,全方位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创设课堂环境气氛,又如教师作示范背诵,这一点可以从心理角度来看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般应遵循直观性、参与性、新颖性的三原则,范背则直观地将教学的要求由学生的单向参与变成师生双向参与,无形中将师生的关系置于平等的地位,久而久之,学生将会减少背诵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才会完成大纲规定的文言文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的要求。

归纳起来,应紧紧抓住强化诵读这个环节,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理解力,通过诵读领悟,训练学生理解记忆,同时,加强诵读指导,提高诵读能力。

三、新教材要实践个性化教学 既然可以一纲多本,既然教参也改变了教案式的设计,给老师留下不小余地,给老师发挥创造性的机会,那么,实行个性教学,乃是语文教育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新教材需要新教法,除了教学思想的更新,体现教师鲜明的个人风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更为必要。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12年光景,几千个课时,数以亿人次的青少年伴随它成长,可以说,语文对一个人心灵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但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使语文教师的激性和个性受到遏制,学生的个性和学习兴趣遭到扼杀,乃至这门最能激发想象,陶冶情操、张扬个性的课程,被人斥之为误尽苍生。

新大纲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的育人目标。

而这一目标就需要对教材实行个性化教学来实现,这也是确保语文新教材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

教师要拓宽视野,放开手脚,不拘泥教材和教参教案,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利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手段,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语文教育体系,形成大课堂、大课本、大语文、大教育的格局,同时要从小处着手,把握学生脉膊,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做到重感知,会思考,少做题,多读书,勤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的整体素养。

今天,执教研究课的5位教师应该说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在教学中既实践着先进的教育方法又实践着个性化教学,努力在形成自己风格:张秦峻结合9·1870周年,利用音像资料手段。

调动学生情绪,饱含激情为学生示范背诵,生动、具体的指导背诵。

李征教师:线索清楚地让学生充分感受桃源之美,激发美好理想。

缪凝: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让学生自由地讲出自己的理解。

陈珍琼:抓住一年级学生特点,注意了分组竞赛形式的选用等等。

他们共同在运用主体教育中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小组中,开展合作,共同探究学习的问题,尽管显得不够规范和自然,但方向是应肯定的,因为主体教育已经在初中推广,当然如何针初中生特点来进行有待探索。

如怎样力争在一节课中让更多学生开口说话,不要只是少数优生在讲。

这几节课学生发言面不算少,但远远不够,老师讲的还嫌多了些。

同时,个性化教学在以下两方面也应表现出来:

【第1句】:课堂提问已上升为课堂教学艺术,已总结出诸如正问与反问、逆问与曲问、追问与连环问等等,但这一传统存在着缺陷,即学生处在一种待问的被动学习状态,只是一种机械的应答性行为,不论老师设计得多巧妙多高明。

人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发现问题在是思维的起点、开端,回答问题才是思维的第二步。

郑板桥说:学问二字,需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有学无问,虽读书万卷,人是一条钝汉耳。

因此,把提问权还给学生,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张老师作了一点探索,让学生提问,但从整体看还远远不够。

每个教师应有自己启发学生提问的特点。

【第2句】:朗读,应该作为一种突出重视的教学手段来看待,因为朗诵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再现,已也是一种再创造。

无论是从生理角度,传统读书方法,语文教学本身,还是从审美陶冶的角度来看,加强朗读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几节课都有体现,但突出不够,不是朗读时间长短,而是教师朗读的示范、技巧指导体现不够,一个好的老师在示范朗读,指导朗读上也采纳一下吧,谢谢……

初三小作文公开课前活动氛围150字左右

今天上午的第二节课,语文老师李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公开课,有许多老师来旁听。

我们上的是第18课《雷雨》。

李老师先教我们认识生字,然后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

通过李老师的讲解,我了解了许多雷雨天的知识,比如下雨时,蝉会停止鸣叫,蜘蛛也会逃到无雨的地方去;我们会先看见闪电,再听到雷声,因为光速比音速快;打雷时不能躲在大树下,因为可能会被雷击中受伤甚至死亡;雨后天晴,我们经常会看见彩虹斜挂天空,特别是在夏天。

不知不觉下课铃响了,这节公开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但我还觉得意犹未尽。

这真是一节特别的公开课,我从中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

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朋友们:这是一荣的时刻,也是庄严满希望的时刻。

我们今这里,不仅是为了举行一个毕业典礼,也是为了见证你们得来不易的成功与智慧,见证你们新的未来的开始。

作为我,十分高兴地与你们一起分享此刻的荣耀;作为你们的母校,也为你们的成长与进步而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

首先,我祝贺你们顺利地完成了小学六年的学习任务,祝贺你们就要从一个新的起点开始人生又一段新的征程

同时,我也要向为你们的成长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师长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正是他们的言传身教,无私奉献,才使我们共同迎来了这个充满喜悦的丰收季节。

有人说,少年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是的,六年两千多页就这样匆匆翻过,回首来时的路,从呀呀学语到今天的充满智慧,你们留下了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足印。

你们勤奋苦读,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你们激扬文字,对学校的很多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你们众志成城,从容面对各种考验;你们追求进步,以成竹在胸的姿态迎接检验。

作为实验小学的毕业生,我为你们对母校的深切的责任感和深深的爱恋之情感动与骄傲。

考场上,镜头前,课堂外,你们为母校赢得了无数荣光,你们的一个个名字也闪烁着耀眼的光华。

你们有着出色的智慧,但你们更注重锤炼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你们渴望优异的成绩,但你们知道更重要的是培养自我成长的能力;你们有着自身优秀的个体素质,但你们追求的境界始终是互相搀扶着前进;你们,踏踏实实走着生活的每一天。

毕业了,不能忘记隐藏在你们耀眼光环后面的全体老师、员工那亲切、平易而疲惫的脸庞。

多少个不眠之夜,老师们为你们筹谋畅想,多少顿早餐夜宵,师傅们为你们精工细作,多少次床头檐下,生活老师为你们掖被关门,多少回进出校门,保安为你们迎来送往,多少个日日夜夜保洁员为你们汗流浃背,多少张试卷讲义,文印员为你们费尽思量……当你们鱼翔浅底时,当你们鹰击长空时,是老师的满怀喜悦;你们一个小小的失误,是老师的无数次追悔;多少次手把手的亲切教诲,多少次面对面的促膝谈心,你还记得吗

当你不交作业时,是他们在追着你,催着你;当你摔倒时,是他们在扶起你、关怀你;当你遇到困难时,是他们在呵护你、鼓励你

当你犯错误时,是他们在纠正你、原谅你……每一次长谈之后,泪流满面的你可否注意到了老师双眸中那盈盈的泪光

他们,甚至比你的父母更了解你的愿望需求,更明白你的喜怒哀乐,更知道你的优点瑕疵

他们用心良苦掩饰着自己的忧愁郁闷,他们全力以赴忘掉了自己的病痛疲劳……当然,老师也有犯错的时候。

也许,他曾经错怪了你;也许,他曾经忽视了你,也许,他曾经伤害了你……在这里,我代表学校和全体老师郑重地向你们道歉——请原谅我们的无心之过

毕业了,依依不舍的是彼此之间建立了很深的感情。

老师们喜欢课堂上你们思索的眼神,也欣赏运动场上你们风一样掠过的青春身影;喜欢你们无拘无束的慷慨陈词,也欣赏你们在不断成长中表现出的深思熟虑;喜欢你们挫折时有些脆弱和疲惫、满含期望和信任的眼神,也欣赏你们在激烈地竞争中不屈不挠的志气;敬佩你们朝着自己心中的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感动于你们携手共进的友情。

我想象不出少了你们身影的校园,将会是什么样子,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年轻人志在四方,为了自己的前程,我们要勇敢坚强地走出去,去开创自己美好的明天

我想用文言文给老师写封信

感谢他的教育

希望他身体健康 开心之类的话

100字左右

每学期学校就会下发统一的各科《暑假作业》练习册,个人觉得实在没有什么意义。

布置暑假作业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巩固一学期所学,充当教师教学的助手作用,让学生在暑假更好的巩固知识,为下一学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究竟意义有多大

效果如何呢

不好说。

个人认为统一下发的现行《暑假作业》已失去了原有的功效,,而且由于改革力度不大,《暑假作业》还没有跳出原有同步练习册的模式,学生做起来枯燥、厌烦,交上来普遍糟糕,老师批起来普遍头疼。

其他学科的《暑假作业》情况,我不敢妄下断语,但仅就语文这一学科来说,实在是到了该改一改的地步了。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不像数学或其他学科那样,知识的连贯性很强,一旦不做题就会生疏,语文更侧重于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所以我们的语文《暑假作业》为什么不能紧扣学科特点来加强训练呢

而且目前的《暑假作业》对学生下学期的学习也实在是没有任何实效,说实话,不少老师都把《暑假作业》提前下发,让学生在期末考试前做为练习题在做。

临暑假了,再布置其他暑假作业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巩固练习。

由此,更说明我们的《暑假作业》实在是应该改革一下了。

究竟该怎么改革呢

我想首先内容上要有两大块:一、上一学期知识的复习巩固;二、下一学期知识的提前预习、学习。

过去总是过于强调复习、巩固,复习巩固本生并没有错,但语文的学习是否需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强化呢

有效果吗

下一学期的知识提前学,在某些人眼中也许是“大逆不道”的,怎么老师还没教就让学生先学呢

那学生要是聪明都会了,下学期还上学干嘛

还要你老师干嘛

呵呵,我想其实也不必这么大动肝火,首先,咱们现在提倡的不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嘛。

其次,你看看现在的辅导班铺天盖地,为什么那么火

很多孩子除了补差,其实都在提前学下学期的科目啊,可再仔细看看,没有几个提前学习下学期语文的,大都是报“作文班”啊。

至于提前学什么

我觉得既可以是下一学期要学生识记、运用的生字、词语;又可以是下学期让学生背默的古诗词、文言文,也可以是要学生了解的基本文学常识;又或者是单元综合活动中要学生搜集查阅的相关资料、要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另外,学习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啊,在《暑假作业》的卷首,可以附上该年龄段的暑期推荐书目,并留一些推荐书目的空白让科任教师填写,这样任课教师可根据班级或学生的情况推荐一些书籍让学生阅读,体现教师的智慧。

在《暑假作业》最后几页也可留下几页空白让学生抄抄名句、写写读书感受。

还可以布置给学生一些采访任务,如:和爸爸、妈妈一起买菜时、逛超市时,请注意观察菜贩、超市服务员的表情,猜猜他们在想什么、遇到了什么事,再和他们交谈一下,看看你会有怎样的发现,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我想类似这样的暑假作业,不仅令学生们喜爱、接受,可以保证暑期里作文训练的质量,又加强了学生们对生活的接触,促发了他们对生活的思考,更促进了他\\\/她们思想的成长,何乐而不为呢

真的很希望语文《暑假作业》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改改吧

毕业赠言,文言文版

曾记否,昔日美好时日,转懵间,几近走远;曾几何时,我们共悲同泣,我们展望未来,此刻,惟怆然涕下;离不舍,聚何夕,汪伦长白又何及;相守难,相别易,鸿鹄展翅傲天地

初三各科如何快速复习?

数学: 主要记忆课本中的公式,定义,要熟练,做到张口就来。

要多做习题,目的是要从习题中掌握学习的技术和巧门,不同的题有不同的方法,用不同的技巧,由其是函数中的动点题是现在出题的热点要多做,但不要做太难的题,以会为主。

初中数学的学习重点是函数(包括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重点是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包括基本性质,相似,全等,旋转,平移,对称等);四边形(包括平行四边形,梯形,棱形,长方形,正方形,多边形)的性质,定义,面积; 物理: 主要记忆课本中的公式,定义(重在理解不是死记硬背),对课本上的试验要重看一遍,要理解,要完整,就是把书上的试验都填全就行了,这是考试的重点。

物理学分声学,光学,电学,热学,力学。

就这几部分。

声学的重点是原理:音色,音调和响度等; 光学的重点是光的性质:反射,折射,平面镜原理,透镜成像(重点)和应用。

电学主要是电流,电压,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性质,电功率,电功,焦耳定律,电磁的性质,现象,试验,单位换算(这里会出大量的题,是重点),公式要熟,变形公式用的要快。

热学主要是物态变化,热力学公式的应用;给你补充一个书上没有但考试考的公式:q=mq,这是固体热量的计算公式。

q是热量,m是质量,q是热值 力学比较多: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轮轴,斜面,功,功率,能量转化等)主要把公式,导出公式,公式间的互化等掌握住,实验方法和结论。

化学: 要熟练掌握1-20号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的书写。

要正确书写化学式和方程式,熟记各种药品的俗称,颜色,气味。

要熟练质量分数的计算,这是重点,初中的化学计算只有这一个,所以必需要会。

各种气体的制取,收集都是重点,还要多做习题掌握题型。

语文: 把握重点 巧用方法 现在中考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当前同学们对语文复习存在着这样 两种心态:一部分同学认为语文知识点繁多,而且中考侧重考查学生的课外迁移能力,考查课本的内容少,因此往往把精力投放在一些“速成”的科目上,复习语文时十分浮躁;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认真复习课本的知识后,也做了大量的阅读题,考试却不见成效,感觉语文复习无从下手,于是干脆放弃。

这些做法都是很不可取的。

实际上,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有自身的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

从前几年学生复习情况来看,在冲刺阶段,若能够按照老师的复习计划,复习形成知识网络,答题依据正确的技巧方法,稳扎稳打,考试前做到成竹在胸,考试中是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的。

那么,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应该讲究哪些策略和方法

下面结合 们学校老师在最后复习阶段的几点做法,简单谈谈: 首先,应认真“吃”透近两年中考题。

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

试卷分为“积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

试题内容也保持相对的稳定,测试目的明确:从课内外名言名句的积累运用,到课内外文言文的阅读,再到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最后是话题作文的写作。

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应该怎样分析

现仅就试卷的四大板块简单说明。

一、积累部分。

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

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不但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 要时时“温故”。

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二、文言文部分。

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

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

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侧重。

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

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

二要选好篇目。

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两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选择故事型的文段。

内容比较浅显,考察内容基本与课内部分相似。

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翻译类。

此类题解答思路是: (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2)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

(3)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

(5)若直译不通,则用意译。

须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

二是启示类。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三、现代文阅读部分。

要把握“考点”,掌握答题技巧。

近两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大多是一篇偏重于议论的散文和一篇自然科学类的文章。

因此,在最后复习中,在课外选段上应尽量多选取这两种类型的文章进行练习。

另外,在阅读题目的设置上,一般都是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进行考查。

做题时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同时这也是 们检验解答效果的唯一标准。

任何文段的考查都侧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筛选,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

在阅读复习中,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首先弄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两个问题。

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线 索找答案。

比如,整体感知类的题目,常常要求考生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或者“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等问题。

做此类题,答题时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看标题,二看开头、结尾,三找议论、 抒情的语句。

这些常用的方法和思路一定要熟记于心。

再比如,同学们认为最难回答的“理解句子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 们可以这样作答:先观察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语境,抓住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意。

此类题目考查的大多是那些在文章表达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或是一些运用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以分析把握句子的特点是做好此类题目的要诀。

凡述种种题型,都有一定的解答思路和方法,所以做阅读题切忌盲目。

四、作文部分。

“话题”作文仍然是今年考查的主流。

在最后阶段要多读书看报,开拓自己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并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

虽学习比较紧张,但仍要每天“挤”出十到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书读报。

在写作中,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题化小,以小见大,学会“一滴水里见阳光”“半瓣花上说人情”;善于联想,张扬个性。

让文章体现出你真挚的感情,丰厚的文学积淀,做到文质兼美,富有生活气息。

其次,在复习中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历年的答卷中都存在着一些考生不认真看原文,不能认真审题的毛病。

平时做阅读练习,一定要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抓准题眼、抓住关键词句,再作答。

另外,书写也应重视,若平时书写潦草,则会在积累中出现错别字,在写作中丢掉书写分。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若平时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和书写的习惯,考试时也就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丢分。

总之,“厚积而薄发”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

提高语文成绩,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正确的答题思路,以及较强的理解表达能力。

当然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复习中有所侧重。

若三者都能兼顾,相信你一定会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制定计划 勤于复习 中考临近,有些同学开始紧张慌乱起来,对下一步的语文复习感到有些困惑,总觉束手无策。

在此,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就语文复习谈几点自己的意见,希望能为同学们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

一、认真解读,强化目标意识 每年的语文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直接依据,为了不走弯路,提高复习的效率, 认为同学们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学习中所列考项,明确目标,逐项对照,务求落实,使复习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二、制定精密复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有效的行为来自精密的计划。

同学们要在老师制定的复习计划下,有自己的个人计划,包括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也包括复习的方法和巩固的手段。

三、重视专题复习 2月上旬——4月上旬是第一轮复习,着重于从课本入手,依纲扣本,在字、词、句、篇中夯实基础。

经过第一轮复习, 认为第二轮 复习(4月上旬—5月20日左右)应该进入专题复习阶段,即根据和中考命题规律,打破学科原有顺序,将它们分门分类地进行整理并强化训练。

在语文总复习中, 认为专题复习是最重要的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复习,可以使以前散见于课文中的基础知识系统化,使同学们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来俯视语文知识体系,消除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迷茫。

因此, 们都应该重视这一阶段的复习。

根据历年语文考试说明中的所列考项, 们可以将复习内容归为四个专题:一是基础知识。

包括1语音2汉字3词短语和句子4标点5修辞方法6文体、文学常识。

二是文言文阅读。

三是现代文阅读,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散文等。

四是写作。

在进行专题复习时,首先要明确每项专题的复习要点,然后再结合练习进行巩固。

在复习过程中为了便于更好地记忆掌握一些知识, 们还可采取列表、再分类的形式。

如复习文学常识时,可按作者姓名、时代(国籍)、对作者评价、篇目、体裁、出处列表归类记忆。

复习文言文时,可按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词义等类别列表归类掌握。

根据近年来中考中古诗诗文积累默写部分开放题型的出现, 们也可试着将古诗文分类整理记忆,如可分为壮志抱负、战争场面、爱国忧民、亲情乡愁、山水田园、边塞风光、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劝学惜时、乐观自信、富含哲理、咏史怀古、逆境磨砺篇等等。

四、进行模拟练习(或综合训练) 5月21日—6月上旬可称为第三轮复习,这一轮复习重在模拟训练,可帮助同学们在完成专题复习后,检测学习的成效,同时又能起到进行中考实战的演习,提高应试能力的作用。

训练时可选近三年的中考题或选难度、容量与近年中考题相近的题目练习,真正起到模拟的作用。

五、注意的问题

【第1句】:复习是梳理已学过的知识,如字词句知识、修辞、阅读、写作知识等。

但是复习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而是为了应用。

以复习修辞为例:不是要看是否知道什么是比喻,什么是拟人或排比,而是要理解别人文章里为什么要用这些修辞方法,自己会不会用这些修辞。

【第2句】:复习是温习老师教过的方法,像理解词语、句子的方法,阅读文言文现代文的方法,写作的方法等。

但是复习各种方法,不是为了记住它们,而是看看会不会运用。

【第3句】:复习不能光看已经学过的,应以旧带新,培养提高运用原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复习文言文为例:课文固然要复习,但也要找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短文读一读,看自己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究竟怎样,由课内迁移到课外。

现代文的复习更应这样。

英语 要把1-3年级的英语单词复习一遍,把各单元的短语,语法总结归纳一下,重点课文要熟读,要背的背一背;找本语法书把初中学过语法过一遍,练听力,做习题。

史地政生一样,短期效果非常明显,几天就可以明显的提高。

如何快速建一个错题本(在中考前用做浏览卷用).

【第1句】:把学校发的卷子订好分类放好;

【第2句】:自己做的习题要用红笔批改过来,错题要及时改正.(用红笔较醒目)

【第3句】:散卷子最好用个分页夹之类的东西夹好.

【第4句】:中考前总复习的卷子要着重留好. 学习计划要自己定的, 给你一个语文的学习计划,你的其它科可以和它一样制订的:要先写出你要复习的内容,再定你要多少时候去把它学完,还得留出复习和冲刺的时间来。

初三语文复习计划 具体做法是:

【第1句】:重精读,抓略读,促泛读。

重精读,就是要把每一篇课文上好。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重点难点,找好教材的切入点,创设好教学情景,以引发学生读书、思考和训练。

【第2句】:学习中外散文。

教师选取精美的中外散文,重点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文中人物、事件、景物的描写,品味精妙的语言。

【第3句】:学习古今中外的小说名篇。

重点是欣赏小说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深入探讨和研究课文是如何运用这些描写手法的,从中展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第4句】:古代诗文。

重点是在前面几册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拓展和强化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方法和能力。

教学时要从朗读入手,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同时要继续加强对字词句的认读和记忆,积累文言词语,把握内容,另外要让学生注意文言文的语体风格和语言风格,让他们作一点个性化的评点和赏析。

抓略读,就是选用好一本课外配套读本,要求学生每天至少看一篇精美的短文,然后做好读书笔记,笔记内容为:(1)生字生词或好词佳句。

(2)文章主要内容概括。

(3)评点赏析(4)质疑问难。

教师可以采取抽查的方式检查,或利用课堂时间,或利用课外复习时间,集体就某些有价值的共性问题展开讨论,达成共识。

促泛读,就是要求学生每天都能抽出一些时间读书看报,至少浏览一份晚报,把自己感兴趣或有价值的材料进行摘抄或剪贴,有条件的话,利用早自习时间进行适当交流。

二、初三语文复习策略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 市近年来中考语文遵循的“ 重视积累 , 突出读写 ,强调运用 , 鼓励创新”的命题思路 ,进人总复习阶段 , 要提高语文学科复习的效率 ,应当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 , 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 , 采取灵活恰当的复习策略和方法 , 真正做到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加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 着眼于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学习语文需要日常的积累 , 没有积累的语言是苍白的 , 没有积累的学习是徒劳的。

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思维 , 能触类旁通。

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 , 首先是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 其次才是理解和运用。

学生积累的内容主要有:

【第1句】:字词积累,

【第2句】:古诗文积累,(3)名言警句积累,(4)名著积累,(5)语文常识积累等。

(6)美文美段的积累。

学生在积累方面主要的问题是记忆不清晰、不完整,表现在试卷上,要么是写不出,要么是书写时添字、漏字、写错别字、笔画不清等等。

要避免上述情况发生 , 在复习时应强化如下四个环节 :

【第1句】: 领悟含义。

对背诵的诗文 , 要领悟其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 , 要真正弄懂。

【第2句】: 圈点强记。

对诗文中的易混字、易错字 , 要用红笔圈点出来 , 以激起有意注意 ,重点把握。

【第3句】: 边诵边写。

在记忆时 , 可边背诵 , 边用笔写出上下 句或句中的关键字 , 以防 口是手非 。

【第4句】: 规范书写时要做到 “ 三清 ” “三不”,“三 清” 就是卷面清洁 , 字迹清楚 , 笔画清晰;“ 三不 ” 就是不写潦草字 , 不写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 , 不添减笔画。

为了提高识记效果 , 采取如下措施 :

【第1句】: 分块切割 ,化整为零。

可将要求背诵的诗文或按朝代或按篇幅大小切割成若干块,然后规定自己几天完成一大块 , 这样化整为零 , 保证了识记的计划性。

【第2句】: 定期检查 , 强化落实。

让学生自记、自测、自查 , 也可让他们互查,然后教师抽查。

(二)突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阅读写作能力的考查始终是中考语文试题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

因此在复习阶段,老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地对三年来的阅读写作实践进行感悟反思和理性思考 , 从中产生一些顿悟 , 明白一些阅读写作的道理 , 归纳出一些阅读写作的规律和技巧。

【第1句】:阅读训练的策略。

(1)在阅读训练中要求学生努力做到五个 “准确 ”。

即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和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 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和思路,准确领会文章的写法和特点。

(2)提供一定量的阅读材料,进行必要的训练。

阅读经验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阅读步骤的具体操作质量往往依赖于正确有效的阅读经验。

而阅读经验的形成确实要有一定数量的阅读和有质量的思考。

一定的阅读量可以培养起较好的语感。

而经常性的思考可以锻炼思维 , 激发潜能。

同时在一定量的阅读训练中可以通过对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反复比较思考 , 纠正自己的思路偏差 , 修整完善自己的思维。

(3)阅读分项训练:

【第2句】:写作训练策略。

(1)写作是表达能力的综合运用 , 就其能力层级而言应该属于 “ 创造 ” 。

文章一旦被写出来 , 不论其水平高低 , 只要不是抄袭 , 都可以看作是同学们的一种创作。

在强调可用多种文体写作的大环境下 , 仍要重视培养自己的文体感 , 要强化对表达方式的训练。

(2)在复习阶段培养学生对生活环境、周围事物的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要求学生做好素材笔记,就学校、家庭、社会以及自身新近发生的事件,新近产生的感悟,及时记载下来,以便到考场上有比较充分的选材余地,同时也使自己的作文洋溢着真情实感。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因为考场作文是以理解为前提的。

善于理解分析作文试题中的提示、要求 ( 有的还有材料 ) 的内容 , 并筛选出有用的信息。

让学生把近期的作文收集整理,深入分析自己在审题方面得与失的,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或挑选一些好的习作和考场作文 , 研究一下它们的作者是怎样把握题意 , 怎样开拓思路 , 怎样精选材料 , 怎样构思谋篇的 , 在语言运用上又有哪些特色;了解优秀作文都怎样做到题目新颖 , 想象奇特 , 构思巧妙 , 材料新鲜 , 细节鲜活 , 情感独特的。

(4)要求学生经常浏览报刊杂志 , 搜集新鲜的写作素材。

使考场作文有鲜活的时代气息。

(5)本学期在上学期已经成功修改学生作文三篇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学生作文,达到每人手里至少有五篇作文,重点教会学生作文的迁移。

(三)着眼于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1)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

学习语文,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知识。

基本的语言知识, 主要不是指概念性知识 , 而是指方法性、规律性的知识 ,即从语言实践中归纳出来 , 又用来指导语言操作的实用性知识。

包括怎样辨识汉字读音的正误 , 怎样辨识错别字 , 怎样辨析和修改病句 , 怎样仿句 , 怎样做到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 , 怎样根据表达需要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等。

(2)基本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不是靠总复习训练形成的 ,而是长期语言实践与积累的结果。

总复习训练的任务则是在平时的实践、积累的基础上,总结规律,归纳方法,提高基本语言知识运用水平。

基本语言知识运用能力的核心是正确使用词语和句子 , 而所谓的正确使用 , 除了正确选择词语和句子,主要指的是恰当搭配与组合。

因此 , 总复习训练中要下气力训练词语与词语、词语与句子、句子与句子的搭配组合能力。

让学生把自己所做的题目进行交流,从中发现问题,然后修改重写,如此反复多次,形成基本技能。

总策略:抓住尖子,保住底子。

如何搞好语文复习,是一项教学技术,也是一门教学艺术, 们初三语文教研组一直在积极探索。

只要 们一切为学生着想,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扎扎实实搞好语文复习,相信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具体安排 4.2——

【第4句】:6阅读专项训练:概括文段内容 4.9——

【第4句】:13阅读专项训练:赏析题 4.16——

【第4句】:20阅读专项训练:描写 4.23——

【第4句】:27阅读专项训练:感受题 4.30 5.8 5.9 5.10 《 5.11 《隆中对》 5.14 《出师表》 《与朱元思书》 5.15 《送东阳马生序》 《五柳先生传》 5.16 《小石潭记》《满井游记》 5.17 《岳阳楼记》 《桃花源记》 5.18 《醉翁亭记》 《核舟记》 5.21 《短文两篇》 《大道之行也》 5.22 《三峡》《湖心亭看雪》 5.23 《短文两篇》《观潮》 5.24 《口技》《孙权劝学》 5.25 《夸父逐日》《狼》 5.28 《童趣》 《世说新语》 5.29 《论语十则》 《山市》 5.30 改错字练习 5.31 改错字练习 6.2 修改病句练习 6.4 修改病句练习 6.5 ——

【第6句】:8 修改作文、考场作文迁移 6.9 开始 综合训练 答疑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