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像字的句子判断比喻句
【第1句】: 是不是有"像"字的都是比喻句
并不是这样的。
有“好像”“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要看句子里是不是有本体或喻体。
有的同学一看到含有“像”、“好像”“仿佛”等词语的句子就认为一定是比喻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以下“像”字句并不是比喻句。
表示比较
【第1句】: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 南京长江大桥》) 句中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突出长江水的浩大。
【第2句】: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这句中的“像”表示相同,故称不是比喻句。
表示举例
【第1句】:“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你们想错了”》)句中用“像”字引出 方志敏作为例子,说明凡是当官的就一定有钱。
【第2句】:“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 挑山工》)句中用“像”字引出“我”作为例子,说明凡是“高个儿”都当不了挑山工。
【第3句】:“老师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句中的“像”字引出我只是把老师看成妈妈,而并非是比喻句。
什么是比喻句呢?
比喻一种常用 修辞手法比喻句的含义 比喻句,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让读者更明白你要说的意思,把一个很平常的东西说得不一样一点,另类一点,就是把不是的东西比做是的。用另类而形象的句子来打一比方,这样的句子就是比喻句,一般有 本体, 喻体和 比喻词组成,又有 明喻、暗喻、隐喻之分。
什么是比喻句?其实比喻句就是把本体比喻成喻体组成的。什么叫 本体和 喻体呢?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喻成另一个物体。这样就叫 比喻。所以,就把他们叫做了 本体和 喻体。
参考资料
搜狗问问:/z/q7006572【第14句】:htm
【第2句】: 写一个比喻句,带“像”字
【第1句】:那雪,就像白玉,铺满了大地,让你感觉来到了天界。
【第2句】:原始森林就像是一个性格粗犷骠悍的山野大汉。
【第3句】: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桥一样高挂在雨后的天空。
【第4句】:弯弯的月亮像一条小船挂在夜空中。
【第5句】:几次渗地雨下过,玉米苗像气吹似的长起来,没多久,一年一度的青纱帐又出现了。
【第6句】:她那张皱纹纵横的脸,舒展得像绸缎一般,光闪闪的。
【第7句】:树上的苹果像灯笼似的又大又红。
【第8句】:美妙的小雪花呀,像只只空灵飘逸的玉蝴蝶,扇动着薄翼,初降人间。
【第9句】:雨中的桃林,没有尘埃,没有鸣噪,幽静得像是仙境。
【第10句】:西湖像一块碧玉,一面镜子。
【第3句】: 怎样辨别带“像”、“仿佛”等词的句子是不是比喻句
比喻是修辞里的“大家族”,它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多彩多姿,使用的频率也最高,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使许多抽象的、生疏的、深奥的事物变得具体、生动,浅显起来.因为比喻中的明喻常用“像”、“仿佛”等词来联系本体和喻体,所以有的人常把有“像”、“仿佛”等的句子认为都是比喻句,其实不然.下面就此介绍一些简单的方法加以区分.首先是去掉这类句子中的“像”、“仿佛”等词,如果句子通顺、成话且基本意思未变,那么这个句子就是非比喻句.请看下面的例子:①透过云层,可以看到积雪的山峰层层叠受,好像波涛起伏的大 海.(《一个降落伞包》).②春天像小姑娘,笑着,走着.(《春》) ③日月潭里有个小岛,岛把潭分成两丰,一边像国圆的太阳,叫 “日潭”,一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两潭湖水相边,像碧绿的大玉盘,小岛就像玉盘中的明珠.(《日月潭》) ④孟姜女跟公婆过日子,体贴地侍奉公婆,像丈夫在家时一样.(《孟姜女》) ⑤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样勇敢、坚强,坚决地同困难和 危险作斗争!〔《一个降落伞包))) ⑥飞机像冻僵了似的,沉甸甸地不断拄下坠.。
【第4句】: 为什么句子中有“像”字却不是比喻句
昨天,我们一家正在吃晚饭。突然,老公问我:“‘蜘蛛的腿像蚂蚁的腿’是不是一个比喻句?”我略加思考后,回答:“是。因为句子中有一个‘像’字。”儿子马
上笑了起来,说:“哈哈,这不是一个比喻句。”由于我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凡事不求甚解的态度,造成儿子昨天的作业本上出现了一个大大的红“X”
真是对不起啊!
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我开始和儿子一起查阅资料。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对比喻的解释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这里讲了比喻的
含义和作用。再看黄伯荣《现代汉语》的说法:“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叫做比喻。”陈望道先生把比喻叫
譬喻,他在《修辞学发凡》中是这样说的:“思想的事物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
比较上述三种说法,可以归纳出比喻的基本特征:比喻,就是用乙事物来比拟甲事物,两事物之间必须有相似点,目的是为了使说话或作文更加鲜明生动。这里,乙事物(别的事物)就是喻体,甲事物(想要说的事物)即本体。
比喻就是通常说的打比方,其最典型的特征便是:
两种不同的事物,且有共同点。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区分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的基本方法:
第一,必须是两种事物;第二,两事物必须有相似点;
第三,要产生鲜明生动的效果。前两点是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的关键。
(一)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事物。
“两种事物”的含义:第一,
涉及两个对象;第二,
两个对象属性不同
例如: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②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鲁迅《拿来主义》)③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鲁迅《拿来主义》)这三个例子代表了比喻的三种类型。例①是典型的明喻,本体是“叶子”,喻体是“裙”,它们的属性不同,因此是“两种事物”;例②用了暗喻手法,“尼采”是本体,“太阳”是喻体,也是属性不同的两种事物;例③属于借喻,在形式上只有一个对象——喻体“鱼翅”,隐去了本体“文化遗产之精华”,因此,本句也涉及到两个对象,且属性不同。④上排牙齿如同下排牙齿。(陈望道《修辞学发凡》)⑤火车的汽笛如同轮船汽笛一般发响了。(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这是陈先生用来说明不是比喻的两个例子。例④的“上排牙齿”和“下排牙齿”都属于“牙齿”,例⑤的“火车的汽笛”和“轮船汽笛”实际上都是指声音,因此这两个例子所涉及的对象是同一事物,它们的属性是相同的,不是比喻,是比较。
结论:如果所涉及的两个对象是“同一事物”,就是属性相同;如果涉及的两个对象是“两种事物”,就是属性不同。
(二)比喻句中,“两种事物”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只有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之处,句子才能构成比喻。如前面例①用“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出水很高的叶子,“亭亭”比拟“高”,以舒展的“裙”(幅)比拟张开的“叶子”,形态上非常相似;例②用光热无穷的太阳比拟尼采,相似点在“只给不取”。例④说上排牙齿与下排牙齿差不多,描述的是同一事物(对象),两者之间只有“相等性”,没有“相似点”(因而不能构成比喻)。
由此看来,由于蚂蚁和蜘蛛都属于同一种事物,蚂蚁的腿和蜘蛛的腿描述的是同一对象。因而不是比喻句。"蜘蛛的腿像蚂蚁的腿”
这种句子,形式上有“像”之类的“连接词”,内容上会涉及两个对象,如果不细心分辨,会误以为是两种事物,导致出错。
哦!我和儿子恍然大悟。
儿子,妈妈认为每天都能获取新知识是最快乐的事,你认为呢?儿子点点头,表示认可。
跟随儿子成长,妈妈需要不间断的学习啊!
【第5句】: 【怎样判断比喻句】
比喻的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叫譬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 比喻的结构比喻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 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 喻体 (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如何判断比喻句和非比喻句的五种“像”字句 比喻就是通常说的打比方,即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变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比喻句常有比喻词,如“像······似的”“像······一样”“好比”“是”“变成”“仿佛”等.露似真珠月似弓.(明喻)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暗喻)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下黄色的泪珠里.(借喻)应该注意:有“好像”“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要看句子里是不是在“打比方”.有的同学一看到含有“像”、“好像”“仿佛”等词语的句子就认为一定是比喻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五种“像”字句并不是比喻句.一、表示比较【第1句】: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南京长江大桥》) 句中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突出长江水的浩大.【第2句】: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卖火柴的小女孩》) 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第3句】: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这句中的“像”表示相同,故不是比喻句.二、表示举例【第1句】:“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你们想错了”》)句中用“像”字引出方志敏作为例子,说明凡是当官的就一定有钱. 【第2句】:“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挑山工》)句中用“像”字引出“我”作为例子,说明凡是“高个儿”都当不了挑山工. 三、表示猜测【第1句】: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小珊迪》)句中的“好像”前后不涉及两项事物,只是表示猜测.【第2句】: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可爱的草塘》)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测,是为了加强语气,说明估计的准确性.【第3句】: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这句中的“好像”也是表示推测、判断,不是比喻.四、表示联想【第1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曲》)句中用“好像”引出皮鞋匠产生的联想. 【第2句】:鸡……咯咯地叫着,用嘴啄着木板,好像说:“小主人,快放我出去吧!”(《今天我喂鸡》)句中用“好像”表示作者由鸡的“咯咯叫”、“啄木板”,联想到是对小主人的说话. 五、表示说明 【第1句】: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大森林的主人》)句中用“像”来直接阐述某一道理. 【第2句】:狼连忙半闭着眼睛,说:“我是狼狗,所以有些像狼……”(《会摇尾巴的狼》)句中用“像”来指出某种情况.那么,怎样识别“像”字句是否是比喻句呢?这就要看句子是否同时具备了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二是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那就不是比喻句.。
【第6句】: 比喻句的用法
一、感受比喻句的美【第1句】:感受比喻句的形象美 例如:“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正像等待演奏的曲谱.”燕子在空中飞,停在树枝上,都不可能像曲谱,只有落在电线上的时候才像曲谱.这一喻体多么生动、多么形象,给读者留下美的想象空间.2,品析比喻句的贴切美 《春》写春雨的特征,“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个比喻句把“漓江的水”比作“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贴切而精妙,不仅比喻漓江的水绿、纯、净,也是对漓江水“静、清、绿”三大特点的综合描绘.【第3句】:领略比喻句的意境美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暮江吟》中描绘了深秋季节傍晚江上的幽美景色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诗人用珍珠比喻露珠,用玉弓比喻新月,不但贴切传神,而且创造了一个清新、幽美、静谧的境界,沁人心脾.“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句子以小船和弯月的形似相比,又隐含水量与天空和大海作比.此时的天空不再是静静地,而是微波荡漾,小船悠闲摇荡的神话境界.【第4句】:体验比喻句的情感美 “在你写作的时候,它会跳上桌来,在你的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老舍把猫的脏脚印比作美丽可爱的小梅花,这是从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出发的.二、判断比喻句的方法:那么,怎样识别“像”字句是否是比喻句呢?这就要看句子是否同时具备了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二是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那就不是比喻句.三、判断比喻句:【第1句】:看他的样子,好象有什么喜事似的.( )【第2句】:蜻蜓在飞来飞去,小猫就像没看见似的.( )【第3句】:真的,再没有像马一样忠实的动物了.( )【第4句】: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 )【第5句】:她长得很像我邻居的小妹妹.( )【第6句】:天无边无垠的,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 )【第7句】:这个地方我似乎已到过了.( )【第8句】:星星像孩子的眼睛眨呀眨.( )【第9句】:他的性格很像他爸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