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推磨感言

07-17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读红楼梦有什么感受

定了吗鞥我哦是的咯

蜗居中比较经典的句子?

大城市里,没丢过自行车的人很少,但丢过汽车的人倒是不多,丢一辆汽车就是大事,就得惊动很多人,最后没准就破了案,就算找不回来,损失还有保险公司担着,也伤不了他多少筋骨。

可丢一辆自行车,谁管

对于穷人来说,一辆自行车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呀

穷人只有一个破碗,富人有一大堆财产,一般人就总以为富人更容易蚀财。

殊不知阎王不嫌鬼瘦,要饭的、拣破烂的,手里攥半个烧饼,还有可能被比他更饿的人抢去。

穷人钱少,但防护也差。

每个城市都有不少高尚小区,里面有的是富豪,但人家那里又是铁门固守,又是保安巡逻,又是红外线监控,歹人下得了手吗

古时的皇帝在宫里闷久了,也想出去换换空气,享受享受常人的自由,于是扮成平常百姓,美其名曰微服私访。

穷人听说了,不免有些自慰,咱穷是穷点,但无牵无挂,让皇帝也羡慕呀。

可是他忘了,他的牵挂其实具体得很,穷人的生存环境远比富人恶劣。

皇帝就算是换了衣服,左右也是一大群保镖,还有一个管家,口袋里永远装着充足的银两。

他怀着那份新奇的兴致,无忧无虑去体验所谓民间疾苦,就像现在的城里人,带着瑞士军刀、防毒面具、还有指南针、矿泉水,去离城二十里的乡间感受苦难一样,尽管在农家吃了一顿粗粮,只不过是帮助消化而已。

穷人的难处只有穷人自己知道。

在混乱无序充满暴力的环境中生活久了,穷人也有了自己的处世哲学。

穷人往往不相信法律,“制度是死的,但执行制度的人是活的。

”从理论上讲,制定法律是为了维持秩序,保护弱者,但实际上法律往往对富人有利。

富人可以用钱的力量去影响执行制度的人,有钱能使鬼推磨,法律在富人眼中变得亲切。

富人破坏法律的公平,穷人则对法律失去信心,甚至根本没有法律的概念。

在穷人心目中,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是根深蒂固的,“成者为王败者寇”,只看结果,不管手段。

所以穷人中的暴力尤其可怕,有一种典型的抢劫方式是,先照准脑袋,狠狠一砖头抡去,砸死再说。

其实这个人的口袋里也许只有几元钱。

但这是一条命呀

财产少顾虑就少,顾虑少胆子就大,胆子大许多罪恶的念头就得以实施。

每个城市的贫民窟都是社会秩序最混乱的地方,但穷人只能呆在那里。

人为财死,财富往往是灾难之源。

但翻开报纸的社会新闻,你会发现被谋财害命的,更多的却是穷人,那被谋掉的区区小财,在富人看来简直可怜,但事实就是如此。

参加一项传统民俗活动1000字

官府在腊月二十三,一般民家二十四,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每年从农历腊七腊八就开始了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祭灶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

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

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春节习俗 祭灶灶”或“辞灶”。

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

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

天津市民俗专家林希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趣闻  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哪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在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

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

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又称麻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形的就叫灶糖做“糖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寒冷,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其掂着虽然很重,但质料十分细腻。

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1]2腊月二十四编辑扫尘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2]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扫尘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

《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

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

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3]3腊月二十五编辑做豆腐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

”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

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推磨做豆腐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时人们会买一大筐豆腐存留食用等。

接玉皇旧俗、新俗都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

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

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

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照田蚕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

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千灯节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

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

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

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

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4腊月二十六编辑割年肉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5腊月二十七编辑洗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语。

腊月二十七洗浴为“洗福禄”。

6腊月二十八编辑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

宰鸡赶大集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

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

”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7腊月二十九编辑祭祖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

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

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

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

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上供请祖小除夕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也叫“别岁”。

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才能烧完。

8腊月三十编辑除夕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钟馗”、“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唐代以后,又有画钟馗故里赐福镇宅圣君钟馗门神,猛将秦琼、尉迟敬德(尉迟恭)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

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

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

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

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

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

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

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的意思,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最后简化为直接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

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

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

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

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

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所以,一到大年三十,人们就把早已准备好的春联贴在大门上。

贴年画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钟馗送福》、《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

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

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

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

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

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守岁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还有的人家除了很小的孩子,其他人整晚都不能入眠。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就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9正月初一编辑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

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

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

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朱仙镇木板年画《贴画鸡》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四类:一是走亲戚。

初一必须到岳父家、须带礼物。

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行礼。

可以逗留吃饭、谈心。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

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

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

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

凡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

对于部分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

现如今,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占岁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

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

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

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

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

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初八不打谷的风俗。

贴画鸡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

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阳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

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

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

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

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

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

《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

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10正月初二编辑祭财神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

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

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到来的这一年要发大财。

只吃中午饭,晚上回娘家,要带双数的礼物。

11正月初三编辑羊日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

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

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即天庆节。

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

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12正月初五编辑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

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

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

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

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到来的这一年里遇事破败。

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迎财神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财神。

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

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

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

”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

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

”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

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

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祭财神”。

五祀即迎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

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

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正月初四24点后),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

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

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

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

有的地方,真的在路头神画像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

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

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

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

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

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

开市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

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13正月初七编辑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

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捞鱼生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

捞啊

发啊

”,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摊煎饼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春节美食(3张)踏青正月初七踏青郊游,源于宋代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的踏碛(qi)。

碛(俗称碛坝),三国时期诸葛亮在碛上排兵布阵,以退吴兵,名“八阵图”。

《荆州图经记》:“夔府人重诸葛武侯,以人日倾城出八阵碛上,谓之‘踏碛游’,妇人拾小石之可穿者,系于钗头,以为一岁之瑞”。

宋陆游在奉节做官时,作《蹋碛》诗:“鬼门关外逢人日,踏碛千家万家出。

”南宋状元王十朋在奉节为官时,更常与民同乐,正月初七带头游碛,男女老少,倾城出动,热闹非凡。

其《人日游碛》诗曰:“今日日为人,倾城出江皋。

”登高人日节也是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

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14正月初八编辑谷日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

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顺星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

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

二张前后撂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

神码前陈放着用香油浸捻的黄、白二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放入直径寸许的灯盏碗,或用49盏,或用108盏,点燃。

再供熟元宵和清茶。

黄昏后,以北斗为目标祭祀。

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15正月初九编辑天日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

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16正月初十编辑石头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

也称“石不动”“十不动”。

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

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

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

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由十个小伙子或十个小姑娘轮流抬着瓦罐走。

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贺老鼠嫁女旧时民间俗信。

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

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

山西平遥县初十日将面饼置墙根,名曰“贺老鼠嫁女”。

湖南宁远则以十七日为“老鼠嫁女”这一日忌开启箱柜,怕惊动老鼠。

前一天晚上,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阴暗处,并将锅盖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为老鼠崔妆,第二天早晨,将鼠穴闭塞,认为从此以后老鼠可以永远绝迹。

还有的地区于老鼠娶妇日很早就上床睡觉,也不为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

17正月十五编辑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

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灯会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

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演社火在北方一些地方,正月十五还要几个村子聚集在一起演社火。

社火里包括踩高跷、跳钟馗、花车等等。

春节习俗变迁现如今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卡”。

李四光刻苦学习的事例有哪些

李四光(1889~1971年),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造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他以独到的学术见解创立的地质力学,不仅圆满地解决了各种地质构造型式的形成机制,而且成功地指导了找矿工作。

根据他的理论,我国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国际上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东南方,紧靠长江北岸有一个叫黄冈(今黄州市的地方,这里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是历代州府所在地,史称黄州。

1889年10月26日,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李四光,就出生在黄冈县城北大约25公里的一个叫下张家湾的小村庄。

李四光本名李仲揆(kuí),李四光这个名字,是后来李仲揆去上学的时候,需要填写报名单,李仲揆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随手就写了个“十四”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年龄。

可是,他马上便发觉填错了栏目,这下可怎么办呢

聪明的李四光就在“十”字上加了几笔改成“李”字,可“李四”这个名字实在不好听,正在为难的时候,李四光抬头看见堂中上方挂着一块大匾,上写“光被四表”,他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又加上了一个“光”字。

从此,李仲揆又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就叫“李四光”。

李四光童年的时候,家庭生活是非常艰辛的。

一家数口仅靠父亲办私塾收缴(jiǎo)学生的一点学费来勉强维持,如果遇上灾荒年,私塾的学生少了,就有断粮断炊的危险,不得已时也只好从当地的地主家里租借。

所以,李四光的母亲也经常纺线织布,换些零用钱。

特别是李四光的父亲为人耿(gěng)直,爱打抱不平,曾经因与黄冈的革命党人有来往被迫逃离家乡,去南京躲了一年多,家庭生活就更加艰难。

这一切,对童年的李四光影响很大。

当他50多岁的时候,还不时想起幼年的苦难,深为自己的父母所忍受的种种苦楚而痛心。

正是在这个家庭的影响下,李四光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

他常常帮着妈妈打柴,舂(chōng)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样样事情都能干。

5岁的时候,李四光开始跟一位姓陈的老先生启蒙,6岁转到父亲的私塾里,随父亲念书。

李四光学习的时候,刻苦认真,勤奋用功。

每天从早到晚,朗读、背诵、练字、作文忙个不停。

他不贪玩,老师不在的时候,依然能独自学习,而不像别的孩子一样,爬桌子,踩凳子,闹翻了天。

李四光从小就喜欢动脑筋,问问题。

有一次,他和小朋友一起捉迷藏的时候,看到村头的一块特别大的石头,他就曾产生过这样的疑问:这石头是怎么来的呢

为什么周围没有这种石头呢

也许是个偶然的巧合。

他后来果真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还曾科学地回答过他孩童时的疑问呢。

李四光小时候喜欢自己动手制作小玩具,什么小船啦,小汽车啦,各种色彩的灯笼啦什么的。

他心灵手巧,同龄的孩子都喜欢他、佩服他。

特别是,他富有同情心,对左右邻里的穷苦人有很深的感情。

有一次,天气很冷,一个小偷摸进私塾里把同学盖在被子上的棉衣偷走了,被同学捉住你一拳我一脚地狠揍了一顿,最后还被吊了起来。

但是只有李四光没有动手,他只是悄声不响地拿来一条板凳,垫在小偷脚下,劝诫说以后不要再做坏事了,不然挨这么多打,可怎么受得了呢

1902年5月,湖北省开始兴建大、中、小各种学堂,少年有志者,都愿意来武昌上学。

消息传到黄冈后,李四光也向父母提出了上学的要求。

父亲很支持他,从乡亲手里借来路费;母亲也支持他,特地将自己出嫁时的嫁衣给李四光改制了一件棉袍子。

李四光告别父母,第一次远离家乡,前往省城武汉求学。

1902 年冬,李四光进入武昌第二高等小学堂读书,由于该学校是寄宿制,全部食宿均由学堂供给。

李四光全家都很高兴。

在这里,李四光学习非常用功,他如饥似渴地吸取各种知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但由于没有人帮助疏通关系,直到1904年7月,他才被破格选派去日本官费留学。

李四光回黄冈向父亲辞行,随即乘船去日本。

但官费有限,他只好买了统舱票,以便节约开支留作它用。

第一次去这么远的地方学习,李四光心情无比激动,特别是当船驶出上海吴淞口,眺望大海,波涛汹涌,茫茫无际;小小少年,心旷神怡,站在甲板上,久久不愿回舱。

他的思绪随着海风海浪飘得很远,很远?? 经过漫长的旅行,轮船终于抵达日本的横滨港,后又乘汽车来到东京,但不巧的是,临行前,亲友饯(jiàn)行,李四光多吃了些甲鱼之类的荤腥,在海上又着了点凉,所以一到东京便腹泻不止,医院诊治为痢疾,并对他隔离治疗,只得借钱治病。

这次病对他影响很大。

当大夫劝他平时多吃素少吃荤时,他永远记住了这个劝告,几乎一生饮食清淡,至多吃点鱼呀蛋呀什么的。

所以,有的朋友和他开玩笑说,李四光只是吃一些不会叫的东西。

在日本,李四光首先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主要学习日本国的语言和初等数理比。

1907年7月毕业之后,李四光又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

据说,这个学校每年仅能吸收中国留学生10名左右,而报考者竟达千余人,李四光能够考中,是极其不容易的。

在学校,李四光学习刻苦,生活依旧清贫。

每月收到的官费用于必须的开支后,已所剩无几。

为了省钱,他常常把生米放进暖水瓶中,加上开水,浸泡一夜,第二天,凑着咸菜一起吃下去。

除了学习、生活,李四光更关心祖国的命运。

他常步入留学生会馆,听演讲,听报告,结识了许多民主革命家。

他剪掉自己的辫子表示站在革命一边,拥护革命。

1905年7月,李四光终于在东京见到了他敬仰的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并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会和宣誓仪式。

孙中山曾亲切地摸着李四光的头说,你小小年纪就参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学,蔚(Wèi)为国用”。

当时,李四光年仅16岁。

1910年7月,李四光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毕业,结束了7年留学日本的生活,和同学们一起返回祖国。

不久,他被派到武昌县花林湖北中等工业学堂任教。

从学生到教师,李四光感受到一种新鲜和责任,他对学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

当时,李四光正在北京参加留学毕业生的全国统一考试。

他听到消息后,异常兴奋,立即收拾行装南下。

回到武昌不久,李四光便被委托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

后来,又改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等职。

然而,革命的发展并不是像他想象的一样。

不久,袁世凯上台,打击和排挤革命党人。

李四光发展实业、造福人民、建设新湖北的宏伟计划已成幻想,他内心郁闷,陷入彷徨之中??于是,李四光产生了再去读几年书,走科学救国的道路的想法。

1913年7 月,李四光由官派出国,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继续深造,年轻的李四光如愿以偿。

当时,和李四光一起留学的有4个人,政府发放的路费全是金条。

李四光告诉同伴:“你们慢慢收拾行李,我去银行兑换钱币。

”当李四光来到银行的时候,一身破旧的衣服引起了银行职员的怀疑,非但没有换回钱币,还被怀疑偷别人的金条而被抓了起来,任他如何解释也没有结果,连饿带冻,第二天才被同伴救回。

尽管如此,青年李四光还心系父亲兄长,将自己旅费的一部分省下来交给他们,以供弟妹们上学之用。

这是何等令人感动的情怀呵

李四光试图用所有的爱恋来报答14年乡村生活中父老乡亲所给予他的关怀与厚爱,就像他后来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一样,鞠躬尽瘁而又无怨无悔

长途跋涉,远渡重洋,李四光第二次离开祖国,终于抵达伦敦。

这里是资本主义文明的故乡,是近代产业革命的发源地。

如今早已车水马龙,五光十色,大厦林立。

但在李四光的眼里,这一切无异于过眼云烟,他心里更渴求的是知识和科学。

经过慎重的选择,李四光决定进入在采矿方面较为著名的伯明翰大学。

他匆忙离开了伦敦,来到了英国西部重镇伯明翰城,在学校附近的一所公寓住了下来。

李四光的确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学生,即使休息时间,也下放松学习。

偶尔在假日走进公园,看看名胜古迹,身边也总是少不了一叠报纸杂志,或是一卷厚厚的书籍。

在林阴里,在流水旁,他一坐下来就抄抄写写,或是思考一连串的问题。

但平静的学习生活没有持续多久,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以英、法、俄为一方的协约国和以德、意、奥为一方的同盟国,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展开了生死大战。

一时间,生活物资日益短缺,物价开始上涨,生活极度困难,许多留学生已无法忍受,纷纷离开英国。

但李四光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从小养成的坚忍精神,节衣缩食,克服了种种困难,把学习坚持了下来。

他常常利用假期,跑到矿山做临时工,赚钱维持生活,继续完成学业。

在这样艰难的时候,他乐观旷达,劳逸结合,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拉小提琴,并成了终生的爱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1918年5月,李四光用英文写成了一篇长达387页的论文——《中国之地质》,并提交伯明翰大学地质系。

6 月,他通过了论文答辩。

由于这篇论文的提出,李四光被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不久,李四光接到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发来的聘书,请他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6 年多的英国留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尽管国内依然是军阀混战,你争我夺,李四光还是接受了邀请,带着为真理奋斗的治学精神,带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1920年5月,李四光结束了漫长的求学之路,回到北京。

此时,他已经31岁,在这年轻的生命成长中,除了幼儿时期和暂短的工作以外,他几乎都在不停的学习中忙碌着,东奔西走,上下求索。

如今,对李四光来说,该是他向祖国贡献知识和学问的时候了

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李四光到地质系后,主要讲授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

他备课认真,一丝不苟。

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特别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功的训练。

从岩石的肉眼识别,到显微镜下的鉴定以及进行全面的化学分析,他都要求学生能够掌握。

他考试的方法不同于其他老师的方法,除了要进行笔头的问答以外,还发给学生几块岩石的标本,要求他们写出标本的名称、矿物成份、生成条件、与矿产的关系等等。

他还极其重视书本以外的知识,经常带学生赴野外考察,边看边讲,边讲边看,要求同学们大量采集标本,回来后,归类整理,陈列在实验室供教学研究之用。

在长期的国外留学生活中,他亲身感受到中国人受尽歧视的耻辱,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他曾说:“我们不能不承认人家的文化程度比我们高,艺术比我们精。

人家的地方已经开辟到十分田地,我们的一块沃土,还在那里荒着。

请他们来做好了,再拱手奉还给我们,世界上恐怕没有那么一回事。

所以,我们一线的生机,还是在我们的民族,大家打起精神,举起锄头向前挖去。

”所以,李四光上课的时候,除了科学上的一些专有名词以外,他始终坚持用中文讲解。

有一次,上课的时候,一个学生叫他“Mr.李”,叫了几声,他就问那个学生叫谁

那个学生说:“叫你。

”李四光说:“你可以称我老李、小李或阿猫、阿狗什么的,但是我不准你叫我‘Mr.李’。

”有一次,李四光带了七八个学生到宜昌做野外考察,在街上看见一个美国人坐人力车不给车钱,还要拿起手杖打拉车人。

李四光看到后,气愤极了,就跑到美国人面前一定要他付车钱,并且不准打人。

那个美国人开始愣了一下,后来一看是一个穿破西服的中国人,竟蛮不讲理地冷笑一下,准备一走了之。

李四光和七八个学生操起地质锤把他拦住了。

那个美国人一看事情不妙,只得乖乖地给了车钱,灰溜溜地走了。

路上的行人都为此感到扬眉吐气。

1937年 7月 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芦沟桥事变”,我 29 路军奋起抵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8月13日,日军在上海登陆。

12月13日,南京沦陷。

1938 年 10 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国民党政府仓皇逃亡重庆。

中央研究院也奉命随政府内迁。

李四光率地质研究所南迁桂林,在这里度过了将近七个春秋。

1944年春,日军侵袭,战事吃紧。

李四光和地质所同事一起,携带轻便物品,于6月27日仓猝离开桂林,经过20多天旅行,到达贵阳。

一路上人挤人,水泄不通,又饿又渴,又乏又困,狼狈不堪。

到了10月,日寇进犯更加凶猛,国民党军队溃不成军,眼看贵阳要被围困。

李四光和同事们只好再次奔波,出贵阳,奔遵义,入四川,大概11月光景,终于到了重庆。

长途奔波,精疲力竭,对一个55岁的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到了重庆以后,李四光夫妇的健康情况已变得十分糟糕了,再加上触景伤情,李四光又想起了朱森蒙冤离去的惨痛记忆,他的精神是极不愉快的。

对时局的愤慨和生活的困苦二者交织在一起,使这位一向坚强的学者也禁不住流下了辛酸的眼泪?? 1947年6月6日,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在南京决定,让李四光代表中国参加1948年8月在英国首都伦敦召开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

李四光感到这是个离开乌烟瘴气的国统区的好机会。

他极其珍视这个机会,用了大约一年的时间准备论文,反复修改,力争代表中国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见解。

这也是李四光的一贯学风。

1948年2月,李四光从上海启程,几经辗转,直到4月初,才在香港搭上一艘挪威货轮。

大海里的航行是异常艰辛的。

对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来说,已不再充满神奇。

面对滚滚波涛,海风呼啸,李四光心中思念自己的祖国,祖国正像一艘火海里的航船,中国的人民正在忍受战争的煎熬? 经过大约两个多月的艰难航程,货船终于抵达法国南岸的大港马赛。

上岸后,他改乘火车经法国首都巴黎,再横渡英吉利海峡,抵达英国伦敦。

码头上,可爱的女儿正站在那里迎接他。

李四光的女儿李熙芝当时正在英国剑桥大学读书。

她早早地等候在多佛尔码头,迎接父母的到来。

1949年 9 月 21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开幕。

在公布的各民主党派、区域代表、军队代表、团体代表和特邀人士等名单中,李四光是作为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的代表之一而列选的。

但是,正当李四光以焦急的心情准备回国时,台湾的国民党却正在策划着一个罪恶的阴谋。

国民党驻英大使郑天锡接到国民党外交部的密令,要李四光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将其扣留。

一个朋友将这一切打电话告诉李四光。

接到这个消息之后,李四光当机立断,拿起一个小皮包,只身从普利茅斯渡过英伦海峡来到法国。

1950年3月初,李四光秘密回到香港,随即住进他的朋友预先安排的一个僻静的住所。

1950年4月6日,李四光夫妇一大早就来到车站,6点多钟便乘上了香港至九龙的火车。

不久便踏进了祖国南方的大门。

这是多么令人激动和难忘的时刻啊

1950年5月6日清晨,李四光夫妇到达北京,受到新老朋友的热烈欢迎。

李四光被安排住在当时北京最高级的饭店——六国饭店。

一个多星期后,又迁到北京饭店。

住进北京饭店的第二天晚上,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之中前来看望他们,令李四光夫妇十分激动。

周总理鼓励李四光协助郭沫若院长做好自然科学方面的工作,同时发挥专业特长与优势,把组织全国地质工作者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主要责任担负起来。

李四光会意地连连点头,他说:“今天是中国未有的大时代,一切人都要努力,不能落伍。

”正是在党和人民的关怀、重视和信任下,李四光开始了最有意义的工作。

1950年8月17日,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是解放后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团结的大会。

大会结束的时候,选举李四光为中华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

他肩上的担子又加重了。

50年代初,李四光承担的另一重大的任务就是,把全国的地质工作者组织起来,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连年的劳累使李四光的健康状况有所下降,他时常带病坚持工作,万不得已才去医院住院治疗。

但是,1957 年 11 月,李四光的肾病加重,小便带血,背部生疔(dīng),住进了北京医院。

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手术刀口基本上愈合了,但创痛还没有完全消除李四光就急于出院,返回了工作岗位。

关于中国石油资源的远景,在 50年代以前,不少地质学家抱着悲观的看法。

1915~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的马栋臣、王国栋曾率领一个钻井队,在陕西北部一带,打了7口探井,花了不少钱,收获不大走掉了。

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来中国调查地质,回国后写文章说,中国是贫油国家,在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油田,东北部分不会有大量石油。

从此“中国贫油论”就流传开来。

但是,李四光根据自己对中国地质的深入钻研,认为“中国贫油论”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在1928年的时候,李四光就曾写文章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开。

中国西北方出油的希望虽然最大,然而还有许多地方并非没有希望。

李四光从构造地质角度出发,认为油区是生油和储油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而油田是储油条件特别好的地区。

找油要先找油区再找油田。

他认为,我国石油勘探远景最大的区域有以下三个:一是青、康、滇、缅大地槽;一是阿拉善—陕北盆地;另一是东北—华北的平原地区。

他说首先应该把柴达木盆地、黑河地区、四川盆地、伊陕台地、阿宁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寻找石油的对象。

李四光的报告极大地鼓舞了石油战线的广大工作者。

1954年初,地质部成立了全国石油、天然气普查委员会。

1955年 1 月 20 日,地质部召开第一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决定组成新疆、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华北5个石油普查大队。

经过艰苦工作,终于发现了很多可能储油的构造。

1956年1月下旬,地质部召开第二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决定1956年将派93个地质队,430多名地质人员奔赴12个地区进行普查和细测。

这样经过3年的石油普查工作,在新疆、青海、四川、江苏、贵州、广西及华北、东北等有希望的含油远景区,找到了几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并在柴达木等构造上,探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流。

1958年3月,四川的南充等地,相继出油,开辟了我国西南石油工业基地。

1958年2月,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共同发出“三年攻下松辽”的战斗号召。

地质部从四川、青海、陕甘宁调集队伍,加强松辽找油工作,终于在吉林省扶余县的一个钻井中,首次遇见厚达70厘米和50厘米的油砂岩层。

同年秋天,发现了大同镇“长垣”构造,出油后改为大庆长垣。

大庆油田的发现,是我国东部找油的一个重要突破。

之后,又在华北、中原、汉江、广东等地相继发现一大批油田。

1964年元月1日下午,毛主席请李四光晚上七时半到中南海怀仁堂一起观看现代豫剧《朝阳沟》。

接到电话之后,李四光的心情异常激动,当他在开演之前来到休息厅的时候,毛主席健步走来,同他热烈握手,谈起石油问题时,毛主席高兴地说,你们两家(即地质部和石油部)都有很大的功劳。

1971年 4 月 24 日,李四光因为感冒发烧,住进了北京医院。

入院后,虽然很快便退了高烧,但血压一直波动得很厉害。

晚上,他常常不能入睡,往事总是萦绕心头。

一天晚上,李四光特别兴奋,他和陪他的女儿谈了很多很多:从青年时代漫长的求学之路到30年代的黑暗中国;从建国初的艰苦奋斗到如今的各种经历。

1971年4月29日上午8时30分,李四光这位历经风霜、鞠躬尽瘁、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了一生的伟大科学家永远离开了我们。

我要5篇关于人生感悟的摘抄。

感悟人生人生是条路,漫长却充满了诱惑.有人说一路上快乐多多,有人说一路上友爱如春,有人说一路上真情似海。

我就认为人生的道路是多姿多彩的,即充满了欢乐的笑声,也少不了遇到困难的懊恼.这些都需要我们自己的信心,坚持走到最后!人生路上让我感动的就是同学之间的团结,每当学校组织一些活动,如排球赛,接力赛……我们班的同学都会团结一致,坚持到比赛的最后,即使到最后胜利的不是我们,起码我们已经努力了,不会后悔了. 看到同学们在操场上拼搏的精神,让我觉得人生是充满温暖的.但人的道路上不只这些,还有许许多多的事等着我们一起努力!所以在人生的道路我们绝对不能轻易放弃,不能气馁。

回首自己的人生之路,放眼他人的人生之路,你都见到了什么? 人生是丰富多彩的,决不能因为一点点的小事,就轻易放弃自己的人生,,这样的人最可悲,因为他们永远感觉不到人生给他们带来的欢乐,只沉迷不属于自己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感悟人生吧!感悟人生 人的一生是由色彩交织而成的,有善良的白,沉静的蓝,热情的红,希望的绿和温柔的紫。

它们散发出的光彩,则是我们的生命。

人的一生也可以是那一杯香醇的酒,慢慢地享受,细细地品味,自然也可以韵出生命的味道。

妈妈曾经问过我:“你想要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

”那个简洁的回答,令我自己都为之畅快:“一个充实、快乐、精彩的人生。

” 当然,不管未来的命运如何,我希望在我回顾生命的时候,不会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为碌碌终生而伤情,更不会为留下遗憾而失落。

人的一生是多变的,也许你此时正在高级白领的办公室里享受咖啡,明天却因为某些事情而变成一个失业者;也许你此时是一个正愁找不到工作的伤心者,明天,说不定就有一个适合你的工作在向你说:“Hi

”还有那远在山区的孩子们,也许你们被大山挡住了视线,也许你们因为贫穷而和书本失之交臂,也许你们和父母生离死别,不要伤悲,不要怨恨生活,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放弃,燃起你生活的斗志。

生活的磨练与敲打,会让你——一个在逆境里长大的孩子多一份坚强。

相信生活,只要付出,就有收获。

世界因为有了生命而精彩,精彩在于生命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在于创造无数的奇迹。

人生感悟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有太多的不如意,每当有不顺心的事时我们就会抱怨自己,是多么的不幸自己是多么的可怜,有时间在一边抱怨不如踏下心来好好想想自己都干了些什么呢。

心的负荷沉重。

有多少往事不堪回首

有多少记忆没留伤痕

人生不是一杯酒,醉了的不是好汉,没有醉的不是英雄。

所以你我只能半醉半醒,何时能当上那超凡脱俗的大仙呢

心的负荷沉重。

寻寻觅觅,何时让生命本色回归自然

何时在精神泥潭突围

何时能锁定新的人生座标

何时让满是皱纹的心灵舒展

也许,亲情友情恋情都得伴随心累的历程

也许,所谓的傲骨与傲气,都得付出心累的代价

也许,人的灵魂在某个层面上看,真的是无可救药?也许,什么也许也不要去想,方可减轻那生命难以承受之重. 岁月蹉跎,时光荏苒,历史的长河流沙滚石,洗濯出几许清静呢,试问又有谁能跳出红尘逍遥自在呢,人活着便注定奔波与劳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别让心太累。

人真正长大以后才会感觉到心灵的负荷,精神的压力,最奢望的莫过于快乐的童年时代,真的希望自己永远也长不大。

生活在南来北往的人群中,很多表面上的潇洒与倜傥真能代表他们的内心世界吗,其实很多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或许有一个故事在大家心中深深铭刻,伴着成长给你我很多感悟与启迪,我们能做的就是别让自己的心太累。

每个人都有过去,这些过去就形成了记忆堆积在心里的角落。

一天一天,心里装的越来越多,心儿也越来越重。

为何不尝试把过去那些不开心的事情全部舍弃掉,人活在世上有无数个太多。

有太多的分分秒秒、太多的瞬间,也有太多的选择、太多的无奈,但这无数个太多的背后,你只能让心去承受沉淀;漫长的人生也是瞬间人生,让心孤独地去感悟吧,也许当心伤痕累累、流尽最后一滴心泪的时候,人生就不再有漫长,也就没有了瞬间

生命是一个不停飘移的过程,你我所走过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也许都将成为驿站,成为过客,一向喜欢追忆,喜欢回顾,喜欢不忘记。

如今却发现,深刻在心里,那些东西早已在他们的时间里化成遗忘,不要让心太累,不要追想太多已不属于自己的人和事。

对于曾经的驿站,只能剪辑,却不能驻足,对于曾经的过客,只能感激,不能强留。

生命的脚步只有不停向前,才可能在生命没逝的时候找到自己的心灵归属。

慢慢人生路 人生路上有太多甜蜜和喜忧,我们也要面对所有,谁的有跌倒的时候,我们的要坚强站起来,那跌倒那爬起来,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宁愿去争夺波涛汹涌的自由,也不躲在无人的避风港。

人的往往还没到最后我们总想的那么复杂,而让自己失掉了信心。

不敢面对现实的路,我们大多的活在虚幻的世界里,开心时我们想到快乐的虚幻,烦心时我们想到复杂的虚幻,总是不敢想现实的前方,总在逃避什么。

乌云上有晴空,我们要珍惜所有,困难总有结束的时候。

我们的活在希望国度里,总对某些事物怀报着希望的美好,面对现实我们总不愿去接受,如果事情发生了,已经到了最后,我们就应该学会放弃,不要怀抱着侥幸的心态。

我们的人生就象战场,我们不段的拼搏,不段的努力,都在为自己打造更美好的未来。

生活上我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不段的为自己打造更丰富的生活,生活有喜也有忧,我们开心时忘掉了烦恼,忧伤时默默沉醉。

生活有穷也有富,穷的我们都在努力改变生活,没有天生的穷人,只有懒的富的人。

没有天生的富人,富人都是从穷人开始,生活就象一片写不完的故事,不段为自己续写下一业,故事中开心时有很多笑脸,忧伤时有很多无赖,我们的在怀疑谁是故事的主角,我们的有着不知影的生活,也不知道谁在续写下一业。

生活也象一首有头无尾的歌,一首简单的歌可以唱出我们心中的所有,而我们的在努力更换歌曲。

一首有头无尾的歌却在让我们的人生继续前进,有时续唱快乐有时续唱忧伤,有时也孤独。

什么时候会歌结束,却是未知。

生活就象是在演戏,的在努力做最好的演员,有着看不完的戏,有着写不完的剧本,我们的争夺下一个主角。

我们的在努力改变生活,生活就象战场我们不能服输,不要被眼前的局面吓到,宁可战到最后也不中途下场。

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崎岖艰险的曲折,请相信会有彩虹,风风雨雨的接受,阳光总在风雨后。

每一份希望,每一份快乐的握在我们的手中,不要轻易松开,要牢牢抓紧。

人生的顾名思义 曾经写过很多关于人生的文章,也看过很多关于人生的文章,每个人对人生的理解的不同,不段的更近,不段的续写,总理解不完的人生。

而我一直在追寻人生的平淡,平淡的生活走不出不平凡的路,因为我相信世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人生可以用很多重意思去理解,人生就像是部电视,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给自己创造情节,编写剧本,顷情的演出。

人生就是大舞台,我们的在不段的展示自己,为人生付出一点快乐,无所谓成功还是失败,成功里不全是快乐,失败里不全是忧伤。

人生像一杯茶,茶不全是苦的,当你什么时候去品尝时味道也不一样了,当我们细心去品尝时,就会觉的茶是甜的,当我们心乱时去品尝时,茶也就随着心苦了。

人生路上甜蜜和喜忧,也要面对所有,生活就是如此,面对生活的波折不段要敢于面对,不要因为波折而阻止前进的路,慢慢人生长路,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压倒,心阔放远点。

人生难免遇到困难,我们不要去逃避什么,要从困难中学习经验,用自己长时间积累的经验压倒眼前的困难,困难多了也就不困难了。

人生并非都是选择题或是是非题,大部分是应用题,要我们一点一滴的论证,取舍的过程,做错了也没关系。

人生最大的恐惧,不过是来自于心底那个不去发现的黑暗,但是灵魂告诉我们,只要还有心跳,就一定有勇气。

人生忙忙碌碌,总要去经历一些事情,有的让我们垂头丧气,有的让我们笑颜满面,而我们总要去面对,偶尔我们也要为自己找点快乐,自娱自乐才自己最大快乐。

我们遇到不愉快伤心的,哭就让它哭去吧,把不愉快的得哭出来吧。

我们遇到快乐开心的,笑就放声大笑。

把每一滴快乐的释放出来。

其实人生就像每一次旅行,从每一个起点走向每一个终点,有的只是一个过程,不在乎目的地有什么阻饶有多远,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风景

欣赏视眼看到的每一副美景,体会每一次旅行的趣味。

求一篇关于学习太极拳感受的论文

氏拳基本步法转换原理  来源:办公 发间:2009-11-18 查看次数:102  有着三、四百年历史的陈家沟太极拳功夫,练它对人的身体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呢

这是练习太极拳人共同思考的问题。

自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开始全民推广太极拳健身运动,时间已经过去了50多年,为什么有不少人还在为“操与拳”之间的区别而发生争执呢

那些以口舌之争的人,肯定不是用身体结构的变化来求证太极拳所能练到的境界,他们只是用头脑的想象力来推理太极拳如何地好,而不是真正的舍出身体来探索太极拳境界。

也就是说,学太极拳练法之人,没有一个正确目标,而导致练拳方法不正确,从而留下了练习太极拳“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的病根。

要想彻底解决“双重之病”,首先要明太极拳运动原理,而后是体会师父所传方法在身体中的作用。

拳理至简至深,只是无法言传,它就在身体运动的毫厘之间。

  如今对太极拳的传播有这样一种说法:过去人文化水平低,功夫高,而理论少。

现在人文化水平提高了,却出现了理论多,而功夫低的落差。

其实对于太极拳的初学者而言,首先要解决的不是如何练出高功夫,而是如何掌握太极拳运动的基本要领。

无论初学者的目的是提高身体素质(治病、健身、养生、长寿等),还是想练成天下第一的功夫。

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就是练太极拳之人根基要稳。

这个根基稳,主要根源是在步法转换上,身体只有在步法稳定时,才能出现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上虚、下实的静如山岳功夫境界。

有人会问,能在太极拳运动的招式中,体会到静如山岳的功夫吗

能,如果体会不到就不是太极拳。

  学好太极拳,可使人们从健身层次,提高到认识身体结构的层次,最终转变到开发身体能量的层次。

身体上的这个转变过程是一次次质的飞跃,它即简单又复杂。

简单的是;初学太极拳的人,可以在明理老师指导中,马上就能在身体松弛之中,体会到自己身体中存在静如山岳的功夫。

复杂的是;这种体会离开老师的指导,自己在身体上就体会不到了。

悟性差的学员认为是老师骗人,悟性一般的学员半信半疑,悟性好的学员勤练之。

不是老师骗人,老师让学员体会时,是将学员身体的骨骼拆开了,而后按照结构力学原理,从新调整骨骼之间的间架结构,使身体之中即刻就能出现一种膨胀的支撑力。

对身体上的这种潜能开发,如同现实生活中盖的高楼大厦,修建的桥梁、隧道等等实物。

身体也是如此,只要是间架结构搭配的合理,就能出现一种超出寻常的承重能力。

而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不知道自己身体结构之中有这种潜能,更不知道能量的变换是在毫厘之间。

其实稳定的步法,就是腰部往下的各个关节的合理搭配。

  身体上的这个技巧,对明理的老师而言,一般在教学时都会根据桩功的方法让学员体会。

绝大多数学员在体会时,是在寻找运动方法的对错,而不是体会身体结构的变化关系。

听我讲之后,有的学员会埋怨老师不把道理讲情楚。

根据我的太极拳学、练、研、传过程判断;不明理,责任不在老师。

是自己身体基础达不到太极拳的要求,而急于求成,导致身体固定不住协调运转规律。

即使是老师把运动原理讲的特别透彻,身体上也是无法掌握到这个层次的。

  我以师父拳谱中的基本步法为例,讲步法转换体会;从陈氏太极拳外形看,大多是以三七步为主。

三七步在有些武术拳种中叫做“牮桩步”,“牮”字典上解释为;房屋倾斜,用长木头支起弄正。

我们练太极拳要想立身中正,只有这种步法是最合理的。

可以说步法转换的好与不好,决定了太极拳的功夫境界。

而步法转换的对错,完全在于膝关节的运转,它决定身体的承重能力,如果保护的不好,就会一事无成。

  当太极拳练到“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层次,你就能体会到太极拳运动如同桩功的境界。

身体上骨肉运动是被动的,身体的协调运动完全是被气息的收方所牵引,身体只有练到此时,“松”才到了一个层次。

膝关节的运转,只是身体之中九转中的一转,但是这一转可以决定你练太极拳最终的境界。

怎样练习才能成功呢

我在以前的体会中写的很清楚。

细节是这样的,首先一定要按照拳谱的姿势,摆正自己的拳架,调整好三七步,拳架姿势不要过低,身体有下蹲意识就可以拉,是意识和气息有下沉之意,而后全身不要动,上身保持中正,头上顶,全脚掌着地,在身体松静中体会静如山岳的境界。

  膝关节怎样的运转是关键的问题,如果都会练就不能出现“操、拳”之争了。

初始是用三七步分开身体重心,通过两腿之间的重心作用,使脚底与地面产生摩擦后出现拧力,促进踝关节转动,催动小腿转动,带动膝关节划圈运转,将支持身体重心的三七弓步旋转到另一侧。

在这种运动中保持三七弓步的步形不变,上身不要偏,身体如立轴随之转动大约45°,到位之后在反方向转动运行。

就这样来回地转换身体重心,如此反复练习,举一反三,熟能生巧。

随着功夫的增长,慢慢就会体会到,身体的重心不是指身体自重,而是指意识与气息下沉,这种劲与地面之间有一种支撑力,当体会到二力济压作用平衡时,膝关节出现揉搓的自转现象,身体之中的每个关节都跟随脚底运转而运转,使身体形成了螺旋旋转的整体转动功夫层次。

  膝关节这样的缓慢转动,可以促使身体的各个关节运转灵活,防止膝关节受到意外伤害。

在膝关节缓慢运转的同时,也能控制住了身体乱动的毛病,慢慢地就练到了太极拳协调运动的基础。

练到此时方知,师承太极拳是从有形之中练出意气,再练到身体随意气自然运动。

而不是从简化太极拳套路,练到传统太极拳套路,再练刀、枪、剑、棍等器械的太极拳学练过程。

  作者:于兴亚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着法、要领(75式)(一)  第一势 金刚捣碓  势名考释:金刚捣碓一势,取义为象形之类。

势中最末一动作以左手仰作石臼,右手握捶下捣,如古代农家舂米之状  要领:陈式太极拳一路共4个金刚捣碓,而动作连接不同。

第一势共7个动作。

眼法以正前方为主。

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

步法从自然步变小正马步,右小盘步,左前虚步,左扑步,右侧马步,左大盘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

手法包括前掤、引掤,进左步右双采,左挤右按,左转身化拿,右膝打裆,震脚等法。

  歌诀:捣碓着法变无穷,掤采挤按学用精。

马弓盘虚步十变,顺逆缠丝如游龙。

  第二势 揽擦衣  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作用的。

陈式原名揽擦衣。

洪师因它的着法是从右外侧接手。

截拦来劲,发劲迅速轻灵,擦衣而发,不是将对方揽在怀中的,故改为拦擦衣。

  有人以戚继光拳经为据,妄改陈式原名为懒扎衣,于陈式理法不合。

而且戚氏图像为右手高举,眼向左视,左手撩衣于后,与陈式揽擦衣势不同,故不采用。

  陈式太极拳一路共4个揽擦衣,二路(炮捶)只有1个。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

眼法以右前方为主。

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

前两个动作的步法仍为上势金刚捣碓的小正马步,只是由于身体左右旋转,而变换腿部缠法,并未变步型;从第三动作起才变为右扑步,右侧马步,而成右弓蹬步。

手法包括右下掤,右小采,右进步靠、肘、按、挤等法。

当年我学此势时,系左手按于左腰,现今习陈式新架者,左手多合在腹前左侧,洪师改为合在心口前。

歌诀:揽擦衣先右下掤,右采左按进靠攻。

随势肘按螺旋挤,体松气顺神要凝。

  第三势 六封四闭  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的。

封是封制对方的着法,使之无隙进攻;闭是关闭自己的门户,做到防守紧严。

六封四闭就是既要保全自已,又要严防对方,便于进攻。

当然这种要求,不只限于这一个势子。

在陈式太极拳各种着法中,都含有这两层意义和作用。

  陈式老架第一路(十三势)无此名,其他几路则有此名,108势太极长拳中也有此名。

陈鑫先生所著《陈式太极拳图说》也无此名,但曾说搂膝拗步亦可名六封四闭。

一个手足斜开的大敞门势子,反以封闭为名,意更深远。

各势太极拳仍有“如封似闭”势名,与此势毫无相同。

  当今陈式一路有6个六封四闭,二路(炮捶)只有1个。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头套)虽无六封四闭之名,但在揽擦衣与单鞭连接之处有掤捋挤按的动作练法,今命名为“六封四闭”。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以右前方为主。

身法左、右、左、右、右凡五转。

步法从右弓步变右侧马步。

右扑步。

成左后虚步。

手法包括掤、采、捋、按等法。

  据洪均生先生讲,陈发科师爷教此势时总说:捋时左手贴腰向里缠,右手松肩沉肘下塌外碾,而且捋的姿势是用右腕掌之间搭在对方的左肘关节外上侧。

说必须这样四两拨千斤中的“拨”方能有作用。

从来不许以右手托对方的左肘,认为手总托不动对方肘部下沉的劲。

但如今一般习此势却都左手逆缠,高齐左眼,而且以右手托对方的左肘,不知从何时何人变的。

  歌诀:六封四闭捋采变,顺势左捋塌外碾。

上引下松随敌意,跟步双按闭中封。

  第四势 单鞭  势名考释:此势是象形的,势子完成时两手左右展开,如同横担一条鞭似的。

陈式一路有7个单鞭,二路(炮捶)只有1个。

陈鑫先生在所著《陈式太极拳图说》中说:“左转身蹬一根一势也名为中单鞭,并说明作用为手脚齐用法。

“今已无人知晓。

各式太极拳名均相同。

  要领:此势共有5个动作。

眼法在一、二两动作注视右前方。

从第二动作完成,便转向左前方。

身法右、左、中、左、右凡五转、步法从左后虚步,变左前虚步,左小扑步,左侧马步,成左弓蹬步。

手法包括右引左按,左引右挤,左进步靠、左肘、左按、挤等法。

  陈式太极拳行拳要则背诵篇\\\/沈家桢  陈式太极,要则有八,行拳走架,皆须依它。

  一、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心为令,气为旗。

意识支配动作,先“意”动而后“形”动。

谱云: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外部神态,是内在心意显露于外的表现。

神气外显的中心环节,是将内在的意识贯注于外部的动作之中,并在神态上表现出注意力的专一和活泼无滞。

内意和外神不可须臾分离,内意稍一松懈,外神就会散漫。

  二、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谱云:神聚气敛,身手放长。

虚领顶颈、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是身躯的放长;沉肩坠肘、松腰圆裆和开胯屈膝的旋转,是手足的放长。

  身肢放长的关键要领,在于先从用“意”着手,在思想上具有放长和松开的意念,从而促使身肢上具体的放长和松开。

这样,方能求得柔软,以去除僵硬、拙力。

  三、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动作须节节贯串,一动全动。

下肢旋踝转腿,上肢旋腕转膀,中间旋腰转脊,螺旋缠绕节节上升,以求缠丝劲的完整一气。

其劲起于足跟发于腿,主宰于腰脊,通背贯臂,形于手指。

毋使有缺陷处,毋使用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一缠到底,折叠转换接下势。

  四、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尾闾正中神贯顶。

身体重心的垂直线,不离开两脚间距离的中间1/3,谓之“中土不离位”。

如此,方可灵活地转换虚实。

而变换灵活的内在根由,则在于意气转换的灵活。

谱云: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一虚一实。

双手要分虚实,双足要分虚实,手与足也要上下相随,分清虚实。

为了细致地掌握这种虚实,则须要“中”不要“偏”,要“沉”不要“重”,要“轻”不要“浮”。

须知:双轻、双沉、半轻半重是3个无病的虚实。

  五、腰脊为主宰的节节贯串运动  太极拳要练在身上,不要练在手上,须知腰脊为第一主宰。

行拳时以腰脊为中心,领导全身9个主要运动关节依次动作,螺旋缠绕,一动全动。

谱云:周身节节贯串,毋使丝毫间断。

只有动用身法,用上腰劲,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六、相连不断的一气呵成运动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这是在手法和步法上的必要措施。

在开合、收放时,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劲。

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

内意和外神始终寓于动作之中,起伏动荡,内外相合。

故,整套拳架演练时,中间没有泄劲的地方,也没有意驰的时候,须自始至终势势相连,一气呵成。

  七、刚柔相济的运动  初学太极,力求柔软,力求身肢放长,以生弹性刚。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谱云: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

须知,太极拳是刚柔相济拳,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惟有五阳并五阴,阴阳无偏称妙手。

  善用刚柔者,到达落点时用刚,如蜻蜓点水,一沾即起,这是表现刚点的正确形象;在一切行气运劲时用柔,如车轮旋转滚走不停,这是表现柔点的正确形象。

故曰:行气用柔,落点用刚,这是划分刚柔的界限。

谱云:神宜鼓荡,气宜内敛。

意气鼓荡外显以呈刚,意静气敛内隐以呈柔,神气显隐则刚柔变换,这是太极拳刚柔变换的法则。

必如是,方可得刚柔相济之妙。

  八、快慢相间的运动  谱云:初学宜慢,慢不可痴呆;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

慢,须在精神提起与意气变换的情况下求慢;快,须在动作沉着与能表现出劲别的情况下求快。

  对单个拳势来说,转关处要慢,过了转关处逐渐加快,运到落点处最快,然后复转慢,这是快慢相间的原则。

对整趟拳架而言,每个拳势的快慢相间,都要具有均匀的变化幅度,慢时都是同样的慢,快时都是同样的快,这是匀清的原则。

  后记:沈家桢、顾留馨先生编著的《陈式太极拳》一书,是陈式拳爱好者的必读之书。

该书第一章“陈式太极拳的八个特点”,实为初学者应该掌握的八项锻炼要领。

  关于太极松胯  “我见过的松跨后的测试,是站个前弓步,别人双掌推你双肩,如果能稳住经得起推,应该是跨松能沉的特征。

如果跨不能松沉,会很容易的被推起,实际上是被自已的前弓脚把自已给撑起的,感觉上就是浮了起来。

松肩比松跨还难,的确是如前辈所说,松肩沉肩是最难的,也是最后才能松沉好的。

“试想被推的人如果就往前倾,前腿不用力,身体靠在对方的两手上,何来这个前弓脚的撑力

,松不松胯无所谓。

  推不动,其实是推方如果不欺近了,伸出了手却发不了力。

所以这里是前弓步,就是不让靠上身子。

不然以双手为支撑,人靠上去发力,如果双方体态相近而被推方又是初学的话,被推方必定是要动的。

  推方为什么伸出了手却发不了力

就是因为被推方的胯松了。

这其中的力学分析就涉及太极的核心理论了。

我前面的那个例子里,被推方如果胯没有松,推方的手改为一轻一重,被推方必然往边上出去了。

但是如果被推方的胯松了,推方一侧手一重,被推方的胯自然转动,推方就出不了力。

为啥

推方用力越大,推空了人也往前倾得越多,以至根都动了,发不出力,或者一落空下意识马上回缩以保持平衡。

被推的如果听劲好,这时候往前一挺/转,推的人就弹回去了。

这就是发人的道理。

新手动作明显,高手甚至不见有啥动作,人就飞出老远。

太极靠力气大吗

不是。

借力打力,这是一个例子。

当然,推方如果用力过猛前倾而没有后缩,那也会被发出去,只是往边上去了。

  我老师用同样的方法,取小马步正面站立,我在不靠上去的情况下他只需微微动一下就化掉了我的力。

当然他的功力精湛,可以用腰的转动,另外视我手推的部位,也可以以轻微的胸腹折叠来化劲。

  我用的松胯方法:  沉左臀泛右臀[或沉右臀泛左臀]两臀上下螺旋翻沉,不许左右摇摆,不许蹶臀.  TOP  推磨  传说张三丰小时,家里做豆腐,他从推磨中悟得太极真谛。

我们平时站完无极桩后,也要徒手模仿推磨的动作。

介绍如下(不只是为了纪念张真人呵):  脚一前一后,成丁八步(非丁非八)。

两手松握空拳,拳背朝上,拳眼相对,开肩含胸置于胸前,如握一根“丁”字形推杆的“一”处,“丁”杆的勾处连着磨石。

眼神贯注勾处,以防与磨石脱落。

全身放松。

然后,用意驱动腰跨从左到右微微做平圈运动,同时带动两拳推动无形的“丁”字推杆,转动无形的磨石。

(每次3-5分钟)  见过农村“丁”字大磨的人,可能比较容易练习。

  功效:

【第1句】:放长意念,日久能随意管住对手中心轴  

【第2句】:练习丹田平转  第一基本功:  蹲桩,周身放松,屈膝下蹲,两足平行距离一肩至一肩半宽,大腿与地平面是45度角,双膝不能超过脚尖,尾骨微微后翻,上身中正,项自然竖起,顶劲上领,双目平视前方,胸部平坦自然,不挺胸收胸,自然呼吸,双臂前伸微屈,两手相对。

  蹲桩时间根据体力决定,先蹲五分钟,休息一下再蹲,每次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以后每一下蹲的时间增加。

  卧:身体弱一点的可以练无极桩。

无极桩也可以在基本功练习间隔作歇息用。

  第二个基本功:  抱太极球(后来改为双手臂松垂裆前,如向井中打水拔井绳状)练腰裆劲。

方法是在蹲桩姿势基础上,增加腰胯旋转动作,即腰胯左转右转,大腿根韧带不要绷紧,保持松弛,以塌住裆劲,两脚不动,两膝随腰胯转动;向右转,右膝向后向上略提,左膝向下向前降落;左转反之;膝不要左右摇摆,上身保持原高度不变;臀部不能摇摆;同时松肩垂肘,双臂略屈,双手以蹲桩姿势随腰胯左右转动在胸前一前一后划立圈,如抱球转动之状。

  要求动中求静,周身放松,不用拙力。

初练5分钟,稍歇再练,逐日增加时间和次数。

  卧:如此松胯,沉坠。

太极基础的基础。

详细的解释在十楼。

  附:李驻军谈拔井绳的练法  拔井绳是洪式太极拳所独有的基本功法,是练习腰裆劲的主要方法。

拔井绳是一种象形功法,它的练习方法就象从井里面提水。

因为现在的人大都没有见过打水,更不用说去打水了,所以这个功法本来是很简单的,但因为人们没有见过,显得有点不好理解。

  练习时注意腰胯的旋转是由膝盖的一提一落来完成的,两个手也是随着身体的旋转,配合膝盖的起落一个里缠上提,一个外缠下插,犹如手抓绳子将水从井里提出一样。

  第三基本功:划太极圈,这是主要基本功。

  卧:洪老的关门弟子张联恩老师从开始练拳每天都划几千个圈。

这练的是“功“。

苦于没有明师的朋友如果能够学会这个,那么几年纯功下来,碰到明师一点拨,马上可以步入太极大门。

十一楼有视频。

  它是在蹲桩姿势练腰裆劲的基础上单手划圈,分外缠(正旋)圈和里缠(反旋)圈两种。

先左手划圈,一般人左手用力干活较少,相对而言僵劲小,柔和些;左手学后可影响右手易于掌握要领。

划圈时,腰胯的左右转动配合双腿的缠丝与练腰裆劲的要求相同。

  左手划外缠(正旋)圈的方法是:右手掐腰 (卧:拇指在后),胸对正前方,左手为掌(掌形为螺旋掌,五指不并拢,也不敞开,虎口合住,拇指尖略外翘,其它四指间略有空隙,五指内侧连成内弧状,掌背与小臂外侧连接的腕部一般保持在120°—170°之间),略屈臂,手掌置于左前斜角,中指尖高与眼齐,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对左前下斜角;松肩沉肘,肘尖不得横指和上扬(卧:肘不过肩,以手领肘),手与眼距离约1尺2寸,目视左手中指尖。

第一动作:腰胯右转约25°,左掌走外弧线顺缠(拇指外翻,小指内裹)约90°,塌腕,收肘贴肋,小臂下斜指向左斜角,中指指向左上斜角,呈立掌形。

同时目视固定目标,不随手运,看中指尖(卧:目视左前方)。

第二动作:眼随手运,腰胯继续右转25°,左肘贴肋,五指略上扬,塌腕,左掌内收走下弧线待小臂与腹平面成90°时逐渐上扬收至心口前,掌心斜对心口,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对向右后上斜角。

第三动作:腰左转45°,左肘不动,左掌五指向上,略顺缠立改逆缠(拇指内裹,小指外挑),走上弧线向左前斜角上转,小臂斜上扬(卧:肘低于肩数寸),与腹平面成 90°,中指尖高与鼻尖齐,距离约半尺许,成立掌状。

第四动作:眼随手运,腰继续左转45°,同时左掌继续逆缠90°,领肘向左前斜角转出,中指高与眼平,回至第一动作起势位置。

划完一圈,掌中指尖划出一个360°椭圆轨迹,掌与小臂顺缠180°,逆缠180°。

因马步划圈,起势胸对正前方,左手顺缠(正旋)第一圈第一、二动作,腰向右转 45°也可大于45°,三、四动作左转则90°;第二圈时,一、二动作腰右转则为90°。

在腰左右转时,两肩前后转动尽量小些,不可大于36°,使躯干略呈拧劲状(名为立体螺旋)。

  左手里缠(反旋)圈方法是:蹲桩姿式同前,正马步,胸对前方,起势左肘贴肋,左掌心斜对心口,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对向右后上斜角。

第一动作:腰胯左转约25°,同时左肘贴肋不动,眼随手运,左掌中指斜上扬,蹋腕,逆缠走下弧线经小腹前向左下转,至掌与小腹平面成90°角的左胯前,小臂与地平面成 45°。

此动过程左掌逆缠90°,呈立掌状。

第二动作:腰胯继续左转约25°,左掌连小臂继续逆缠走向上弧线领肘向左上斜角转出,中指尖高与鼻端齐,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对向左前下斜角。

第三动作:腰胯右转约90°,眼随手运,同时收肘至乳下,收肘过程中,左掌顺缠270°,走上弧线,至左腕与肩平,掌在肩外,掌心向后,中指指向左方,小臂与肩平行。

第四动作:腰胯左转45°,左肘沉至左肋,同时左掌变逆缠45°,收至心口前起势位置,掌心斜对心口,中指指向右前斜角。

划里缠圈第一圈时,掌逆缠225°,顺缠270°,共495°,而划出的椭圆轨迹为360°。

第一、二动作腰转约45°,第三动作腰转约90°,第四动作腰转约45°。

  以上是正马步划圈,左、右侧马步划圈,手运行方位因胸朝向左侧或右侧45°,而随之也变换相应角度,方法要求一样。

外缠圈、里缠圈的轨迹都是鸡蛋形椭圆;外缠圈大头在外,小头在里;里缠圈大头在里,小头在外。

  这两个圈是太极拳的基本要素,整套太极拳架都是由这两个圈按不同方位和不同的配合方式组成的。

从手法上说,包含着掤、扌履 、挤、按、采、挒、肘、靠。

练对练熟了这两个圈及基本功,不仅学拳架容易,在技击上也非常实用,圈学不对练不熟不可能学好拳架。

  洪师爷把划圈的轨迹叫“公转”,顺逆缠的动作叫手臂的“自转”。

这三项基本功须在老师指导下练一年左右,打好基础方可学习拳架。

  顺逆缠-公自转-正反旋  顺逆缠:身-向左转为顺缠,右转为逆缠。

腿-膝上提为顺缠,膝下垂为逆缠。

手-大指外翻掌心向上为顺缠,小指外翻转掌心向下逆缠。

公 转:手与臂部配合着向左右、前后、上下旋转(六个方向)。

自 转:左右上下公转中的自转分顺逆缠。

手部自转---大指向外翻转将掌心转动向上为顺缠,小指向外翻转将掌心转到向下为逆缠。

(有时称顺缠为外缠,逆缠为里缠)  正反旋:以右手为例(左手同理):凡手向右转,顺缠下收,逆缠上开为正旋(俗称正手圈)------拳式如云手、拦擦衣;凡手向右转,顺缠上收,逆缠下开为反旋(俗称反手圈)------拳式如十字手。

  • 洪均生先生详释正旋单手圈  手部的正反旋单手圈,指套路中手部的公转及自转,手臂、肘、肩部的八法。

演练正反旋单手圈时,腰随之左右上下旋转,下肢的顺逆自转,同时锻炼腰裆的基本功。

洪氏太极拳的特点,讲究立体螺旋运动,这种基本功有助于套路线路的熟练与全身的配合,久之自然有佳效。

(因为不论太极拳式多么复杂与不同,在手臂部总是这两个“正、反旋手圈”与腰裆部的左右上下旋转,不同只有方向、角度、高低、大、中、小的变化)。

  这种基本功法,不易受场地、时间限制,用定歩,侧马歩,活歩均可,根据自身条件,高、低架皆可。

亦可用手的双顺双逆,或一顺一逆练习。

如一路拳第一金刚捣碓第二动作与第五式左转身捣碓第二动作均为手臂部的一顺一逆的例子;二路炮捶拳左单云手,右单云手,一路拳上中下三个云手为正手圈活步的例子;一路拳十字手为双逆转双顺的例子等。

练正反旋手圈时应要轻、柔、慢,自然放松,尤其要注意体会与全身螺旋旋转的配合。

  正旋右单手圈手高齐右眼角,角度为胸前45度处。

  右手线路如下:  第一动作:身左转,松肩沉肘到肘贴肋,小臂顺缠自转走外下弧线,手指上扬。

如一路拳第三式六封四闭第一动作的侧掤;二路拳右单云手等。

假如对方手在我方手臂下面便为扌履法,如六封四闭第三动作左转身扌履法。

  第二动作:身继续左转,手随身体的左转,收到心口前,手指上扬,手心斜对心口,手部为掤法,肩、胯部为靠法。

如拦擦衣第三动作的下半圈。

(不拘手顺缠收手或逆缠收手,当手收到手心斜对心口时,手指上扬,手部均为掤法,肩、胯部即为靠法)——必须知道的是:第二动作的左转,左肩与左胯不准转的过大。

左肩既要与左胯合住,更要与右胯合住。

方法是:左肩略左转便上挑一点儿,也就是肩部与胯部走╯小弧线(肩部左转的幅度,不能超过15度)形成往右去的力,形成这一动作的立体形式和角度,右腰部不仅不准凹进去,胯部更是随身的左转形成往右前进的力。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