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百年中国的感言
观看百年中国我的感言2o字
清朝末年后,便是中灰暗的记忆——八国联军、火烧园、鸦片战争、辛丑条约、海战、日军侵华…… 光绪皇帝成为慈禧太后的傀儡,慈禧太后在朝政中一手遮天,独揽大权,四次垂帘听政,使得曾经有过无数辉煌的中国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李鸿章曾要购买军舰,但慈禧太后为了一己私利,竟然拒绝,将银子用去修建公园。
慈禧太后为了自己,不顾国家,做出许多祸国殃民的恶事,几乎是几天就要签订一个不平等条约,致使民不聊生,各路义军揭竿而起。
侵华战争很快接踵而至,令人发指的南京大屠杀,那一天让每个中国人都刻骨铭心。
许多伟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鲁迅先生就是这一代表。
鲁迅先生弃医从笔,为的就是拯救我们的心,拯救国民的思想,坚定我们的信念,光明总是会来到的! 终于经过了漫漫的八年抗战之路,日本宣布投降,撤离了中国。
伟大的毛主席将我们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但此时被日本蹂躏已久的中国,已是千疮百孔。
毛泽东主席领导着我们的祖辈,用双手重新建立了我们的家园,祖国渐渐富强起来,这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一个真理: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自己强大了,别人才不敢来欺负你;只有自己富强了,才不会被别的国家欺辱! 我们是年轻的新一代,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一句让人充满热血的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啊,只有下一代强了,祖国才会有希望,才会永远强大,不会落后!未来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让我们为祖国的未来奋斗,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求几篇《百年中国》的观后感
《百国》观 《百年中国》再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经历天覆地的变化,演绎了一出中华知耻而后勇、死地而后生的演义。
二十世纪伊始, 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
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救亡成为千千万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所焦虑关注的问题;而这个世纪快 要结束时,中华民族已经站立起来,并迈开大步不断前进。
如今,中国已成为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敬的国家。
占世界人口将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在一百年时间里,经历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确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回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奋起的历程,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而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遭列强凌辱的时候,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而当中国崛起之后,这个民族又让整个西方世界觉得不可思议。
同样是中国人,表现为何如此大相径庭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列子.说符》中的一则故事“歧路亡羊”。
说是杨朱家的邻居走失了一只山羊,请杨朱派他的家僮门人去帮忙。
杨朱奇怪地问道:“只走失了一只羊,何须动员这么多的人去追呢
”邻居答道:“岔路太多。
”过了半天,去追羊的人都垂头丧气地回来了。
杨朱问:“羊找到了吗
”邻居答:“找不到,这条大路有岔路,岔路上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羊跑到了哪条岔路,人再多也无济于事。
” 想想看,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绝大多数的国人都想救国,就像门人都想找到那只羊。
然而遗憾的是,救国之路就如那许多的岔路,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没有统一的领袖,你奉行三民主义,我信仰共产主义,他还想复辟帝制,大家一盘散沙,即便人再多也找不到羊,救不了国。
直到共产主义思想逐步扎根于广大劳动人民,有了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全国人民英勇作战,奋力拼搏,才建立新中国,建设现代化中国。
于国家如此,于村舍如此,于企业也不例外。
企业面临复杂的市场经济竞争,犹如面对无数的岔路,怎样才能生存与发展,避免歧路亡羊
一定要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有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上下齐心,才能驰骋在康庄大道上。
说来说去,都是“人”的问题,历史是人创造的,不同的人承担不同的历史使命。
有了杰出的领袖,奉行统一的原则固然重要,但是,历史更是人民创造的,能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受到人民的拥护才是最重要的。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里面有一则“国有三不详”的故事很有启发。
从前,齐国人把老虎和蟒蛇视为不祥之物。
一次,齐景公去野外打猎,不巧撞见了猛虎和蟒蛇,他惊魂未定,急忙把晏子叫来问:“今天寡人上山见虎,下沟见蟒,这怕是我们齐国的不祥之兆吧
”晏子回答:“我也听说一个国家确实会有不祥之兆,而且有三不祥:一是有了贤明的人才而君主不去选拔,不想知道;二是知道了也不愿录用;三是虽然录用了却不肯信任。
所谓不祥在于此。
至于上山见虎,是因为山是虎的巢居;下沟见蛇,是因为沟是蛇的洞穴,这与国家有什么关系呢
怎能说是齐国的不祥之兆呢
” 在百年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叱诧风云的英雄人物可谓不少,但是因为当政者昏庸无道,亲佞人,远贤臣而未受任用的更不少;被录用了却不受信任,受猜疑、迫害的更悲哀。
看看曾国藩,受清廷猜忌自动削军自保,最终虽颐养天年,却没能为国家贡献应有的力量;文化大革命一个个开国元勋被“四人帮”迫害致死,惨不忍睹,国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国有三不祥,会导致国家败落、混乱,使外族有入侵的机会;企业有三不祥,会出现管理混乱、生产瘫痪,被竞争对手吞并,两者后果一样严重。
我们庆幸的是,五凌公司在以李瑞师董事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沿着既定的发展道路,大步朝前走;公司将人才视为头等资源,大力开展管理研究,确立了以岗位为轴心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了公司上下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以史为鉴,相信广大员工在公司“贤而知,知而用,用而任”的大好环境下,定能实现个人梦想,共创五凌辉煌。
《百年中国经典散文》,要5篇以上的阅读笔记哦~~急用哦,谢谢了~~~
希望 鲁迅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我大概老了。
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
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 明白的事么
那么,我的魂灵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
然而这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
而 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
希望,希望,用这希 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
然而就 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
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了
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 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
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
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 么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
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听到Petofi Sandor (1823—49)的“希望”之歌: 希望是甚么
是娼妓: 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 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 你的青春——她就弃掉你。
这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兵的矛尖上,已 经七十五年了。
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
但是,可惨的人生
桀骜英勇如Petofi,也终于对了暗夜止步,回顾着茫茫 的东方了。
他说: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 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
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
然而现在没有星和月光,没有僵坠的蝴蝶以至笑的渺茫,爱的翔舞。
然而青年 们很平安。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 一掷我身中的迟暮。
但暗夜又在那里呢
现在没有星,没有月光以至笑的渺茫和爱 的翔舞;青年们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一九二五年一月一日 今 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
因为他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他可以宝贵。
为甚么“今”最可宝贵呢?最好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答这个疑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
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
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
” 为甚么“今”最易丧失呢?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
时间这个东西,也不因为吾人贵他爱他稍稍在人间留恋。
试问吾人说“今”说“现在”,茫茫百千万劫,究竟那一刹那是吾人的“今”,是吾人的“现在”呢?刚刚说他是“今”是“现在”,他早已风驰电掣的一般,已成“过去”了。
吾人若要糊糊涂涂把他丢掉,岂不可惜! 有的哲学家说,时间但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
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
我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话倒有些道理。
因为“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入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的里边。
故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
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一凑合而成的。
吾人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里面,所激起的波澜声响,都向永远流动传播,不能消灭。
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人感泣。
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呼应于永远的时间与空间。
一时代的变动,绝不消失,仍遗留于次一时代,这样传演,至于无穷,在世界中有一贯相联的永远性。
昨日的事件与今日的事件,合构成数个复杂事件。
此数个复杂事件与明日的数个复杂事件,更合构成数个复杂事件。
势力结合势力,问题牵起问题。
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
“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
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
这就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
这就是“今”最可宝贵的道理。
现时有两种不知爱“今”的人:一种是厌“今”的人,一种是乐“今”的人。
厌“今”的人也有两派:一派是对于“现在”一切现象都不满足,因起一种回顾“过去”的感想。
他们觉得“今”的总是不好,古的都是好。
政治、法律、道德、风俗全是“今”不如古。
此派人唯一的希望在复古。
他们的心力全施于复古的运动。
一派是对于“现在”一切现象都不满足,与复古的厌“今”派全同。
但是他们不想“过去”,但盼“将来”。
盼“将来”的结果,往往流于梦想,把许多“现在”可以努力的事业都放弃不做,单是耽溺于虚无缥渺的空玄境界。
这两派人都是不能助益进化,并且很足阻滞进化的。
乐“今”的人大概是些无志趣无意识的人,是些对于“现在”一切满足的人,觉得所处境遇可以安乐优游,不必再商进取,再为创造。
这种人丧失“今”的好处,阻滞进化的潮流,同厌“今”派毫无区别。
原来厌“今”为人类的通性。
大凡一境尚未实现以前,觉得此境有无限的佳趣,有无疆的福利。
一旦身陷其境,却觉不过尔尔,随即起一种失望的念、厌“今”的心。
又如吾人方处一境,觉得无甚可乐,而一旦其境变易,却又觉得其境可恋,其情可思。
前者为企望“将来”的动机,后者为反顾“过去”的动机。
但是回想“过去”,毫无效用,且空耗努力的时间。
若以企望“将来”的动机,而尽“现在”的努力,则厌“今”思想却大足为进化的原动。
乐“今”是一种惰性 (Inertia),须再进一步,了解“今”所以可爱的道理,全在凭他可以为创造“将来”的努力,决不在得他可以安乐无为。
热心复古的人,开口闭口都是说“现在”的境象若何黑暗,若何卑污,罪恶若何深重,祸患若何剧烈。
要晓得“现在”的境象倘若真是这样黑暗,这样卑污,罪恶这样深重,祸患这样剧烈,也都是“过去”所遗留的宿孽,断断不是“现在”造的。
全归咎于“现在”是断断不能受的。
要想改变他,但当努力以创造将来,不当努力以回复“过去”。
照这个道理讲起来,大实在的瀑流永远由无始的实在向无终的实在奔流。
吾人的“我”,吾人的生命,也永远合所有生活上的潮流,随着大实在的奔流,以为扩大,以为继续,以为进转,以为发展。
故实在即动力,生命即流转。
忆独秀先生曾于“一九一六年”文中说过,青年欲达民族更新的希望,“必自杀其一九一五年之青年,而自重其一九一六年之青年。
”我尝推广其意,也说过人生唯一的蕲向,青年唯一的责任,在“从现在青春之我,扑杀过去青春之我,促今日青春之我,禅让明日青春之我。
”“不仅以今日青春之我,追杀今日白首之我,并宜以今日青春之我,豫杀来日白首之我。
”实则历史的现象,时时流转,时时变易,同时还遗留永远不灭的现象和生命于宇宙之间,如何能杀得?所谓杀者,不过使今日的“我”不仍旧沉滞于昨天的“我”。
而在今日之“我”中固明明有昨天的“我”存在。
不止有昨天的“我”,昨天以前的“我”,乃至十年二十年百千万亿年的“我”都俨然存在于“今我”的身上。
然则“今”之“我”,“我”之“今”,岂可不珍重自将为世间造些功德?稍一失脚,必致遗留层层罪恶种子于 “未来”无量的人,即未来无量的“我”,永不能消除,永不能忏悔。
我请以最简明的一句话写出这篇的意思来: 吾人在世,不可厌“今”而徒回思“过去”,梦想“将来”,以耗误“现在”的努力。
又不可以“今”境自足,毫不拿出“现在”的努力,谋“将来” 的发展。
宜善用“今”,以努力为“将来”之创造。
由“今”所造的功德罪孽,永久不灭。
古人生本务,在随实在之进行,为后人造大功德,供永远的“我”享受,扩张,传袭,至无穷极,以达“宇宙即我,我即宇宙”之究竟 梦与现实- 昨晚月光一样的太阳照在兆丰公园的园地上。
一切的树木 都在赞美自己的幽闲。
白的蝴蝶、黄的蝴蝶,在麝香豌豆的花 丛中翻飞,把麝香豌豆的蝶形花当作了自己的姊 妹。
你看它们飞去和花唇亲吻,好像在催促着说:“姐姐妹妹 们,飞吧,飞吧,莫尽站在枝头,我们一同飞吧。
阳光是这么 和暖的,空气是这么芬芳的。
” 但是花们只是在枝上摇头。
在这个背景之中,我坐在一株桑树脚下读的英文诗。
读到了他一首诗,说他清晨走入花园,一位盲目的女郎赠 了他一只花圈。
我觉悟到他这是一个象征,这盲目的女郎便是自然的三美 室。
我一悟到了这样的时候,我眼前的蝴蝶都变成了翩翩的女 郎,争把麝香豌豆的花茎作成花圈,向我身上投掷。
我埋没在花圈的坟垒里了。
—— 我这只是一场残缺不全的梦境,但是,是多么适意的梦境 呢
下 今晨一早起来,我打算到静安寺前的广场去散步。
我在民厚南里的东总弄,面着福煦路的门口,却看见了一 位女丐。
她身上只穿着一件破烂的单衣,衣背上几个破孔露出 一团团带紫色的肉体。
她低着头踞在墙下把一件小儿的棉衣和 一件大人的单衣,卷成一条长带。
一个四岁光景的女儿踞在她的旁边,戏弄着乌黑的帆布背 囊。
女丐把衣裳卷好了一次,好像不如意的光景,打开来重新 再卷。
衣裳卷好了,她把来围在腰间了。
她伸手去摸布囊的时候, 小女儿从囊中取出一条布带来,如像漆黑了的—条革带。
她把布囊套在颈上的时候,小女儿把布带投在路心去了。
她叫她把布带给她,小女儿总不肯,故意跑到一边去向她 憨笑。
她到这时候才抬起头来,啊,她才是一位——瞎子。
她空望着她女儿笑处,黄肿的脸上也隐隐露出了一脉的笑 痕。
有两三个孩子也走来站在我的旁边,小女儿却拿她的竹竿 来驱逐。
四岁的小女儿,是她瞎眼妈妈的唯一的保护者了。
她嬉玩了一会,把布带给了她瞎眼的妈妈,她妈妈用来把 她背在背上。
瞎眼女丐手扶着墙起来,一手拿着竹竿,得得得 地点着,向福煦路上走去了。
我一面跟随着她们,一面想: 唉
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
那围在腰间的两 件破衣,不是她们母女两人留在晚间用来御寒的棉被吗? 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
人生的悲剧何必向莎 士比亚的杰作里去寻找,何必向川湘等处的战地去寻找,何必 向大震后的去寻找呢
得得得的竹竿点路声……是走向墓地去的进行曲吗
马道旁的树木,叶已脱完,落时在朔风中飘散。
啊啊,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
…… 我跟随她们走到了静安寺前面,我不忍再跟随她们了。
在 我身上只寻出了两个铜元,这便成了我献给她们的最菲薄的敬 礼。
1923年冬,在上海 渐 教学目标:
【第1句】:感受及其文艺思想;
【第2句】:把握文章生动形象说理的写作方法;
【第3句】:感悟作者的睿智,思考理解“把握好时间,把握好人生”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第1句】:领悟道理,思考人生;
【第2句】:学会阅读、感悟与表达。
:
【第1句】:课时:1课时;
【第2句】:设想:自读 讨论 探讨 教学过程:
【第1句】:目标呈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篇名家随笔——的。
说到读名家随笔,我觉得是对我们颇有裨益的一件事。
因为这样一些名家随笔中包含着许多睿智的东西,对提升自我很有帮助。
所以我主张读名家随笔要学会“三读”:一、读文章,二、读作者,三、读自己。
读文章以领悟文章中闪烁的思想火花,读作者以感悟大家之人格、思想、精神的魅力,读自己则是提升自己,觉悟人生必不可少的。
【第2句】:导入: 好,在读文章之前,先想和大家做一笔小交易。
怎么做呢
就是今天我给你十万元,你只要给我一分钱。
明天,我还给你十万元,你只要给我两分钱。
后天,我还给你十万元,你只要给我四分钱。
也就是说我每天给你十万元,你每天给我前一天钱数的双倍,就从今天开始,不多换,只换一个月,30天,有没有谁愿意与我换的
有,真的
那你可亏大了
用数学知识算一算,你30天一共要给我多少钱
——不到一千一百万
(没有,那同学们够精明。
第一次有人提出跟我换时,我是没怎么想就一口答应了。
后来才知道自己亏大了。
300万换走了我近一千一百万。
) 为什么会上当呢
因为这个数目有一个从小逐渐变大的过程。
这个“渐”的过程欺骗了我们。
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丰子恺先生的,读完后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第3句】:读作品: 首先请大家读作品,把时间交给打家。
请迅速轻声浏览课文,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什么是作者所说的“渐”
作者是如何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渐”的
(2)文中闪烁着作者哪些思想的火花
对于作者这些对“渐”的见解,你有何思考
(学生活动,与学生交流,给予指导。
) 明确:1)最能概括作者对“渐”理解的一句话(即“渐”是什么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
2)文章如何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渐”的
大量的实例。
都有哪些
(某组学生可接龙回答) §1 孩子变老头 少女变老婆子 §2 纨袴子弟变偷儿 §3 季节轮换 昼夜推移 儿女成长 水仙开花 §4 抱犊过河 §5 时钟移针 这些大量生动形象的事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渐”的存在。
可见作者观察思考生活的细致我们也要学会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生动形象的生活事例来使要阐释的道理深入潜出,易于理解。
3)这些生动的事例,其实都是为作者阐述“渐”的理解而服务的。
那作者在文中对“渐”的具体解说有哪些
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生回答) 预设:§1人生是由“渐”来维持的。
——人生阶段一步步地演变是靠渐来维持地,否则人就会了。
§2人之能堪受境遇的衰变,也全靠“渐”的助力。
——人生境遇的巨变之所以能被接受,也是靠“渐”来实现的。
§3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则造物主都的微妙的工夫。
——“渐”是自然界的一条原则,而且不容破坏。
§4“渐”的作用,就是……一大诡计。
§5我觉得时辰钟是人生最好的象征了。
§6“渐”的本质是时间。
这些思想的火花在每一段中起到一个总领的作用,即中心句。
考场作文中应该学会借鉴。
因为这样可以使文章结构清晰,又能深化主旨,展示写作的思想深度。
4)说到“渐”的本质是时间,最后两节的内容还比较难理解,但其中却包含着作者写此文的宗旨,我们先齐读一遍。
(生齐读) 讨论分析:A文章在提出“渐”的本质是时间后,举了搭车乘船的例子。
这个例子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意思呢
a请用文中的语言来回答。
“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全体。
” b用自己的话说,意思是什么呢
搭车乘船的时间比较短,人们能够支配、把握,能有明达之人出现。
而对于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较长时间“人生”而言,人们就不能支配‘把握了,就少有明达之人了,以至还出现“凶险残惨的争斗”。
B“凶险残惨的争斗”是人们不能把握时间而做出的不明达的举动。
那其实面对自己并不长的生命时间,即人生,人们还有哪些不明达的表现
(启发生回答) 如: 浪费时间 追求名利而不折手段 违背道德良心做坏事 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不豁达 (周涛也为我们展现过,而且是尖锐而深刻的展现过。
) C说到这,作者的一个愿望,即作者写作此文的宗旨是什么呢
用书上的话回答: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之中。
即能够把握时间,把握人生,而成为“大人格”“大人生”的人。
所以和先生中“珍惜时间,抓紧生活”的思想相比,我觉得丰子恺先生的道理要更丰富些。
所以对于时间而言,“把握”两字要比“珍惜”两字有更深刻的内涵。
那是什么呢
不妨我们来思考: D你认为古今中外有哪些人物是具备了“大人格”“大人生”的人,他们又都具备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预设:人物: ◆ 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孔子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 ◆ 努力让死亡成为一个“节日”的史铁生 ◆ 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 具备的内涵: ◆ 智慧、明达的思维; ◆ 高瞻远瞩的目光; ◆ 海纳百川的气度与胸怀; ◆ 谦让、平和的人生态度; ◆ 不计较个人得失,对社会人生有所助益; ◆ 超越自我,执著于人生意义的追求 四、读作者: 说到这,文章的思想我们应该领悟了,当然作者的睿智我们也有些感悟了。
但还想告诉大家,丰子恺先生一生都在用艺术在生活的细碎中探求着社会的意义,追求着自己对艺术和人生真和纯的理想。
他曾说占据其心灵的只有“天上的申明和星辰,人间的艺术和儿童”。
不妨我们来看几副其漫画来感悟一下作者对“大人格”“大人生”的追求。
(展示投影) 五、读自己:(作业) 看完了作者,思考我们自己,面对我们自己的人生,面对一年后的高考,如何来把握这一年,这一辈子的时间呢
请大家思考后写下来,我们下节课来交流。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922年3月28日
根据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写百年中国观后感
不知道要求不好写。
给你一个大纲:先写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写百年中国文化变迁(突出相关的思潮:洋务维新、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共成立)的意义,点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历史必然是中华文明的进步,然后写一些自己的感想,最后紧扣习总的中国梦和新时代的经济政治精神文明建设,阐述下前景。
百年中国观后感
一切都从最初的影像开始。
黑、白、灰切割成的色块,断断续续而且模糊不清。
昏暗的大街、行人和紫禁城在一闪一闪的黑点中沉默,许许多多的双色头像在纯白得刺眼的背景中停顿。
那些,都是允许今天的我们碰触到最真实的百年前的中国的一座桥梁,那些,都是载录着一个世纪以来的苦痛悲欢的记忆。
无数人走过,无数人呼喊过,无数人战斗过。
无数事物老去,无数事物停留,无数事物新生。
一、“慈”
暗箭明枪;“禧”
哀愤无尽有人说,清朝,这一不等国歌被传唱开便走向灭亡的帝国,是被结果在一个女人的手中的——慈禧太后;但也有人说,慈禧是一个女政治家,世纪之交时神州大地之所以遭受痛苦磨难,她并没有起主要作用,错应在当时人们的封闭的自大的思想。
那该如何去评价这一个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女人
在我们眼中,她做过很多荒唐的事情。
压制维新变法,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仓皇出逃,甚至批准《议和大纲》,发布上谕,表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而最让人心寒的,大概是当百姓在生死线徘徊时,她还大摆奢华宴席,营造排场贺寿——为了什么呢
为了显摆“大清”的国力吗
抑或是她生性里的爱好
但她的一生并不只有黑暗的骂名。
她的确有过革新,她在位其间的洋务运动始终是实业史上一抹淡淡的光。
而且,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封建时代的女人,能凭己之力、凭己之心计,掌握实权,左右一个王朝,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的。
在这里,你不能忽视她的政治手段,也无法否定她一定的才能。
那么假设,没有她
假设慈禧太后没有为了保住高高在上的地位竭尽全力,没有昧于世界潮流,没有妥协让国土分崩离析。
假设她面对西方各国的洋枪火炮和清末军兵简陋的武器,下令全力卫国,是否中国就不会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假设没有慈禧太后,那时的中国是否还会如此
谁能说个明白呢。
——也许,这是中国的悲剧,也是她个人的悲剧。
二、一纸多少离人泪“每次改朝换代的前夕,都有一场极为悲壮的青春祭礼”。
我喜欢这句话,正如许多人喜欢反反复复看那一纸《与妻书》一般。
没有一个热血的人会遗忘那些为了祖国牺牲的人,在危难关头,在面对列强气焰嚣张地踩在家中土地上时;没有一个热血的人会选择畏惧地龟缩,在生死存亡一线间,在面对黑暗社会死死压迫着万千生灵时。
于是有了第一声枪响。
第二声,第三声……黄花岗的那一次起义是充满悲壮色彩的,又是意义深远的。
虽然它失败了,但不可否认地,它振奋了广大群众的斗志,它是一次大革命的嘹亮的前奏。
黄花岗所埋葬的七十二位英雄是充满悲壮色彩的,又是浩气长存的。
虽然他们牺牲了,但不可否认地,他们是古往今来无数华夏儿女的缩影,是熊熊燃烧的爱国精神的完美体现。
《与妻书》远不止一封,那么多义无反顾只留下背影的他们,那么多坚强饮泪只留下名字的她们,也远不止双影。
在腐朽的年代,总会看见革命,总会看见奋起的力量,也总会看见洒下一地的鲜红——如盛开的莲,绽放着一个又一个传奇。
那些传奇呵,或壮烈,或动人,都会被永远记住。
三、一梦——无数旗帜树起的梦 辛亥革命仿佛一个梦。
美好,光明。
从国外到国内,从广州到武昌,1911年10月10日,这一个简单的被人背诵了无数遍的日期,承载着多少新的希冀和新的冲劲。
在我们所能看见的记录中,辛亥革命之后关于“共和国”的一系列变化是那么让人振奋。
我们总是在背诵:“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我们也总是津津乐道:辛亥革命后实业发展的自豪,影像中“嗡嗡”响着的拉揽剪辫生意的叉子,中西交集的生活方式、新文化,还有女性们对封建礼教思想的抗争……是啊,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它好像是在阴云满布的天空中终于裂开的一道金色的帛缕,洒下人们期盼已久的温暖的光芒。
希望,哪怕没有驱散黑暗,它的积极影响已经是十分令人振奋的。
可惜,梦总归是梦,梦总有不完美的地方。
孙中山的二次流亡和辛亥革命最后变味的果实,一个八十三天的皇帝也仿佛一个梦。
沉重,灰暗。
鲁迅先生鲜明讽刺辛亥革命的《阿Q正传》里,我们可见一斑“不彻底”的遗憾。
一场革命,若是没有真正地为底层的百姓做到什么,得不到底层人民的理解和支持,那它是不完全的,也是没有办法摆脱失败的一面的。
在《山重水复》里,耳中“袁大总统”四字——以及由其牵引出的“二十一条”“登基祭孔”——更是尤其刺耳。
为什么千百年来那么多人勾心斗角用尽手段只为了那一座金殿正中的龙椅
为什么权力对于“人”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有谁懂得真正坐在万人之上之位时,隐藏在疯狂快意后的沉重
今日已经满头素雪的袁家长孙说:“他当然后悔”,“做了已经做了,他不能承认自己不对呀”。
其实,末期的袁世凯已经如一个鬼儡了吧。
也许他的确有过悔恨,但他还能做什么
北洋军阀不会去反省,也不会想到什么“为百姓”的事情。
短暂的光明后,是仍笼罩着中国的大片阴霾,军阀混战下人民的漫长苦痛岁月依然是眼前的事情。
只是,看着反对《二十一条》队伍里年轻的周恩来和李大钊的面孔,看着已经在不远将来的学工大潮,我们是否能感受到一点黎明的光芒
四、从新青年到新曙光对于我们现在这些求学者而言,新文化运动和昔日《新青年》上那些你来我往的字字句句也许是非常令人神往的过去。
革命不一定需要举枪鸣炮,可以立于笔尖;一代青年走向成熟也不一定要经过流血,也可以经过文字针锋。
现在的人们依然能记得那些日子吧。
笔下传入的先进思想让青年主力军觉醒,军阀时代阶级的鲜明矛盾让工人阶级觉醒;被久久压迫的人们在黑暗中点燃火把,于是有了新的政治力量,新的一群充满志气的战斗者。
已经无须再赘述那个7月,一曲《Nostradamus》的激壮也许已经足以谱完一个时代的沉浮起落——那就就静静地让鲜血和革命落尽黑白的键盘,希望和战斗敲着高昂的鼓声吧——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前前后后,关于那红色的激情岁月,我们都已经听得够多、看得够多、看得够多了。
来吧,只需合上眼睛。
你能否看见,南湖上的一尾红船
那鲜艳夺目的红,正慢慢蔓延。
你能否看见,反帝国主义军阀的革命运动中青天白日旗和镰刀铁锤红旗的首次握手
那统一的战线,掩着隐约中埋藏下的教训。
你能否看见,从农村燃起的星星点点的火苗
那无尽的热和光,滚烫了整个支离破碎的大地。
我们歌颂两年间二万五千里的跋涉,钢铁般的意志,是属于炎黄子孙的精魂之一。
我们歌颂果断而坚定的土地改革运动,领导者的决策,始终立于底层人民的利益之上。
我们歌颂英勇作战甚至献出生命的所有人,无畏而无悔,若没有你们,如何才能得那一次次的胜利和今日的安定。
还有,一次十年内战,一次抗日战争,和一次解放战争。
那是,一次对未知未来的勇敢探索与斗争,一次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一雪前耻的冲锋,和一次不见铺天黑云抬手直指黎明的最后一击。
溯源至最初的话,能不能说,如果没有文化和思想上的革命,也许就没有那让每一个青年铭记的一天,也没有那一个让无数人追随的政党,更没有后来的一切一切的光明。
五、无语直指苍天,问谁,问谁一辈子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也许永远也不会明了“战争”这两个汉字背后的泪水。
百度词条中,有这么冷冷的一句:“战争就是打打杀杀。
”对啊,谁能说不是呢
暴力,铁与血;牺牲,苦与痛;仇恨,生与死——这些令人不忍细嚼的词语,在记录片中都不难找到。
尤其,当抗日战争时的影像赤裸裸地逼进双眼,直扼着心底时,仿佛世上一切残酷的文字都在刹那间被完美释义。
可是,仍然不明的——谁能告诉我,为什么要“战争”
我想去问那别称“金陵”的美丽的六朝古都,可她笑笑,回头望了望一个灰色的无底的大坑,只告诉我“那是人性中最难预测的黑暗”。
我想去问那安谧地立于渤海湾的繁荣的齐鲁之地,可他笑笑,抬眼望了望面前宽阔宁静的水面,只告诉我“那是人性中最扎根源的贪婪”。
我想去问那“四面重峦障,五溪曲水萦”的井冈,我想去问那“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的大别,我想去问那有着数不清的石狮的卢沟,我想去问那有着“八百壮士”英迹的四行仓库……仍然不明的——谁能告诉我,为什么要“战争”
--------------------------------------------------------------------------一切都于最后的盛典结束。
仍是黑、白、灰切割成的色块,但已清晰许多,也能听见兴奋的人们的声音。
明亮而拥挤的大街、行人和天安门在满天满天的旗帜中沸腾,许许多多的群众组成的方块挥舞着鲜花、帽子、标语,在沉稳难抑激动情感的旁白中行进。
那些,都是允许今天的我们碰触到最真实的新生的中国的一座桥梁,那些,都是附载于近五十年以来的奋斗上的果实。
无数人走过,无数人呼喊过,无数人战斗过。
无数事物老去,无数事物停留,无数事物新生。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观看百年中国的体会3000字的作文
掀开摞摞发黄史,在白骨累累的近代史上我们一个个举着明晃晃钢刀的刽子手,只满口 鲜血的吸血蝙蝠,一头啮着血淋淋心肺的豺狼,一群群叼着头颅的鹰犬和一淌淌鲜艳刺目的血
这是民族的耻辱。
让受苦受难,受辱受虐的中国人的血不再白流,是老一辈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他们奇迹般地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八年抗战,迎来新中国的建立…… 历史又翻到今日。
和平年代后的复杂斗争又摆现在我们面前,有时还变得非常严酷:1999年5月8日一对新婚不久的中国青年夫妇倒在南斯拉夫的血泊中;2001年4月一位优秀的中国飞行员为了祖国尊严血洒南海上空…… 同学们,我们能无动于衷吗?我们能让鲜血写满的近代史重演吗?我们能让闪着寒光的刺刀再刺向中国人吗? 不!决不!血、泪、仇。
我们记住了,永远地记住了。
让我们化作冬雨,将过去的耻辱刷清。
让我们化作精卫,将汹涌的大海填平…… 雪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这一代中国青少年责无旁贷
今年是伟大的新中国诞生六十周年,是历史长河的一瞬间。
但这六十年又是怎样的风云激荡,惊涛怒卷。
这六十年,荡涤污泥浊水;这六十年,矢志换天改地。
六十年,浮云几曾遮望眼;六十年,国运终究转为安。
梁启超曾高瞻远瞩地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
自古英雄出少年。
在当今世界的残酷竞争中,中国青少年能否肩负起民族振兴和洗刷国耻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中国将来的命运。
我们相信,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团结一心,中国这个占有人类四分之一的大国,将为人类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赞同2| 评论(2)
回顾中国百年历史,你有何感悟?
工业的前身是什么
是手工业。
手工业在古代,中国远比西方发达,但为什么西方将手工业发展成了工业文明,而中国却没有呢
那是因为中国缺乏西方的科学,工业其实就等于手工业加科学。
手工业配上了科学这支翅膀就必然发展成工业,如果配不上就只能永远停留在手工业---中国及其他国家之所以只能停留在农业文明阶段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古希腊发展出来的科学精神。
科学不等于技术,技术是手工业的支柱。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有发达的科学,那是根本不懂得科学和技术的差异,中国古代发达的是技术而非科学。
科学需要我们认识事物的“所以然”,而技术只需要我们知道事物的“之所然”。
因此,技术只需要我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总是可以总结出来的。
但科学却不同,科学不仅需要实践,更需要我们有一种精神---求知的精神,认识事物的内在原因,而非只知道外在现象的精神。
为什么中国没有象古希腊那样酝酿出科学精神
我认为最根本的是地理环境决定的。
如果我们随意地查看一下欧洲和中国的海岸线,可以发现,欧洲的海岸线犬牙交错,且近海岛屿众多,更重要的是有一个不是很大,人们很容易征服的地中海,以及也不是很大的大西洋,这样由近海岛屿、再到地中海,近而横渡大西洋,使得欧洲的航海经验有一个由近而远,由落后而先进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得欧洲的航海技术领先于世界,先进的航海技术推动了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又推动了工业革命。
而中国的海岸线平滑有序,近海几乎没有大的岛屿。
东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太平洋,西部是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西北部不是沙漠就是茫茫大草原,南部不是高山也是大海。
这样一种四面楚歌的地理环境,都是人类无法迂越的屏障,茫茫的大平洋,出去一个死一个个,谁还会想着去发展航海技术呢
同时,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又有适于农耕的平原,使得人们不必要到外面争夺资源,通过自给自足就可以生存得很好,天然的屏障外界也难以攻入,当然中国人就只要发展农耕技术而成天窝里斗就可以了。
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农业文明如此先进,又有窝里斗的国民性的原因。
欧洲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众多竞争的小国,中国封闭的地理环境则有利于形成大一统的帝国,从而也决定了两个区域不同的发展轨迹。
按地理环境对人类的适应程度来化分,可以分为优良、适中、恶劣三类。
太优良的地理环境会使人类较多的关心社会问题,而非自然问题,因为优良的地理环境较容易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他们不需要将大部分精力用在考虑怎样认识自然、怎样从自然中获取更多食物的问题上,他们的主要问题在于考虑社会问题、考虑如何将社会治理好的问题。
中国的地理环境就是对农业文明极度适应的地理环境,黄河流域有宽阔的适合农耕的土地,黄土是比较松软的土。
中国文明拥有许多这方面的特性,中国的哲学家几乎全都是社会政治学家,他们并不热衷于自然问题,他们关于的是治国安邦的问题。
中国的哲学是一种入世的哲学,中国人较少有真正的宗教感情,他们关心的是世间的生活而不是对天国的期望。
中国的文化非常注重饮食,也比较铺张浪费,在物质生活方面具有纵欲的倾向,这与我们的地理环境能较容易满足我们的生活有关。
太恶劣的地理环境会使人们对自然充满恐惧和害怕,会使他们的哲学产生较多的超自然的幻想和期望成份,太恶劣的环境滋生的是出世的哲学,而非世间哲学。
印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印度哲学的基本精神就是认为人世间是苦的,摆脱的方法是出世。
印度的哲学是一种禁欲的哲学,为什么要禁欲
因为他们的生存环境难以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不得不禁欲呀
只有适中的环境才会使他们既在一定程度上关心社会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关心自然问题---是审慎的关注而不是对超自然的幻想和期望。
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基本上就是这样的。
我认为这是古希腊能够酝酿科学精神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恶劣的地理环境不适合人类的发展,这是所有人都会赞同的。
但是说优良的地理环境也不利于人类的发展,恐怕没有多少人相信。
但是事实正是这样。
比如,现今还存在的许多处于原始社会的民族,他们之所以停留在原始社会阶段、没能继续发展,就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较优越,使他们产生了进化的惰性,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产生了相对于他们所适应的环境的进化的定向性。
事实上,宇宙中的所有事物的发展都符合这一规律。
一种优越的环境虽然会使生活在该环境中的事物,在该环境中取得极大发展,却无助于该事物向更高阶段发展。
只有介于优越的和恶劣的之间的恰到好处的环境才最有利于该事物的发展。
中国文明之所以停留在农业文明阶段,而不能自发的进化到更高级的工业文明阶段,正是由于古代中国地理环境对农业文明的极度适应性造成的。
我们不得不悲观的说,中国地理环境的优越性使她创造了最为优秀的农业文明,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才使得她只能停留在这一阶段而不能自发的进入到工业文明阶段。
西方文明正因为她的环境并不是最适合农业文明的,而使得她没有创造最优秀的农业文明,但她的文明里却有向更高阶段的工业文明进化的种子---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在古希腊中后期已几乎完全形成,我们有必要仔细研究一下西方近代科学产生的几大重要因素。
首先是中世纪作为教条主义的亚里斯多德体系,亚里斯多德建立了一个十分庞大的科学哲学体系,当然他的体系并非严谨的科学理论,而更多的是哲学家的领悟。
众所周知,他的很多观点都是错误的,比如他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力的持续作用,它将静止下来。
但重要的不是他的观点的错误,而是他提出了有意义的问题。
试想如果根本没有人提出问题,那更不会有人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个问题一经提出,如果这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解决的人会很多,虽然很多人可能给出错误的答案,但最终会有人给出正确答案。
亚里斯多德的作用正在此,他的庞大的科学哲学体系其实就是一个庞大的问题体系,他给出的答案许多都是错误的,但只要有人纠正了他的错误,这个体系就会变成一个十分严谨的有价值的正确体系,牛顿的体系其实就是对亚里斯多德的错误的纠正,但体系本身是一致的。
一些人常说中国古代存在发达的科学,但问题在于中国有谁象亚里斯多德那样鲜明的提出了这个观点---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力的持续作用,它将静止下来。
我们都是将这个观点当作非常明显的事实来看的,而非象亚里斯多德那样上升为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永远不会出现类似伽利略、牛顿这样的纠正这一错误的学者,所以我们永远得不出牛顿的科学体系---最基本的科学体系,所以我们永远无法自发产生科学这一花朵,从而也无法将手工业发展为工业。
中国没有从农业文明阶段进入工业文明阶段的根本原因就是如此。
其次是伽利略的观察和实验方法,亚里斯多德的观点可以说是哲学对自然现象的领悟,而非象伽利略那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实验和研究得出的结论。
这是他的很多观点都是错误的根本原因。
亚里斯多德说,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力的持续作用,它将静止下来。
如果我们不经过仔细观察和实验,我们每个人都会得出亚里斯多德的结论。
伽利略的观察和实验方法的作用就是排除一些外界干扰因素---比如摩擦力,而专注于特定的研究对象,从而保证研究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伽利略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是纠正亚里斯多德的错误结论,而得出正确结论的正确方法。
最后是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公理体系。
欧几里德几何学象一座明亮的灯塔,照耀着西方科学研究之路。
与欧几里德几何学中的几何知识相比,更重要的不是这些知识本身,而是她提供的方法---公理体系,用从公理中推出定理、再推出各种推论、结论的方法来构建严谨、正确的体系,从而保障各知识的关联性和正确性。
至从欧几里德几何学建立之日起,西方学者一直将她当作楷模,他们希望一切知识和学科都能象欧几里德几何学那样建立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公理的基础之上,然后通过严谨的推理得出正确的命题、结论。
亚里斯多德虽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科学哲学体系,但是这个体系不具有严谨性,各观点之间不具有严谨的论证性。
这种体系还是属于哲学家的领悟体系,而非科学家的论证体系。
如果说伽利略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是纠正亚里斯多德的错误结论,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那么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公理体系则是保障体系本身的严谨性的方法。
正是这两点完全解决了亚里斯多德科学哲学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出了正确的体系---牛顿科学体系。
牛顿科学体系首先是以运用伽利略的观察和实验方法得出的牛顿三定律(公理),然后通过推论推出各定理、结论,从而构建的庞大科学体系。
牛顿在他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体系>中是完全仿照欧几里德的公理体系写的。
李约瑟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现代科学,是因为中国人重实用,而轻分析。
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官僚体制最初非常适宜科学的发展,位它却阻碍了重商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它无力把最初推进科技发展的工匠们的技艺和发明,与学者们发明的数学和逻辑推理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科学的发展超越工匠个人的活动,过渡到一个以数学和逻辑为基础的新时代。
希腊人思考物质和自然,他们是人思辩的角度切入的,包括原子论,虽然这与现代原子论有着很大的区别。
可以说希腊哲学是思辩的产物,它是从单纯的逻辑上去想问题,是关于自然的学说。
所以,为什么希腊人能够在数学上、几何上做出伟大的贡献。
这和他们地处一隅,处于多种文化交汇的中心有关。
大家知道,希腊在爱琴海边,它的周围有不少很近的岛屿,交通十分便利。
而且那时候盛行城帮制,行政单位都是各个非常小的城帮,在比较小的文化单位里面,比较容易形成思想群体。
而且没有那种大一统的控制,各种思潮便会涌生。
在这一点上,中国与希腊不同,中国的统一局势比分裂局势的时间多出二分之一,总体上说来,是统一比分裂的情况多一些。
而中国虽然在很长的海岸线,但附近并没有非常多的岛屿。
我曾经去过浙江和江苏,当地人如果想到对方的省去,往往会选择内陆行走,而不会坐船前行。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么长的海岸线对于交流并没有很大的益处。
中国的历史也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最为值得欣赏的思想自由的年代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生活是多么值得想往,这和当时的各国分立、列强并存的态势有关。
中国真的太大了,并不利于伟大思想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