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名句及评论

09-12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第1句】: 《大学》《中庸》各十个名句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第2句】: 〈〈大学〉〉,〈〈论语〉〉,〈〈中庸〉〉各十句名言

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到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

不到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

就不在教他了。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远,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

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君子之遇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年不能焉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清明,在止于至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

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切也。

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齐家以下,则举此而措之耳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胖,步丹反。

胖,安舒也。言富则能润屋矣,德则能润身矣,故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德之润身者然也。

盖善之实于中而形于外者如此,故又言此以结之。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无不修也。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右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此亦承上章以起下章。盖意诚则真无恶。

【第3句】: 大学·中庸的名言选辑

——《大学》《大学》所教,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朱熹《大学》是“为学纲目”,“修身治人底规模”。——朱熹《大学》治国平天下的三纲: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大学》治国平天下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知止而后应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xian)兮”者,恂僳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wu)恶臭(xiu),如好好色。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an),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i),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惟命不于常。

道善者得之;不善则失职矣。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慢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之,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人莫不饮食业,鲜能知味也。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qiao)!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

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缴幸。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 。

【第4句】: 50分 大学、中庸、论语里的佳句

大学【第1句】:三纲:明明德、新民、至于至善【第2句】: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3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民)【第4句】: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君子慎独(诚意)【第5句】: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明,食而无味,此为修身在正心(正心、修身) 【第6句】: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善者,天下鲜也【第7句】: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之民之父母【第8句】: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中庸【第1句】: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第2句】: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皓,反求诸其身【第3句】: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第4句】: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第5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第6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7句】: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第8句】: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论语【第1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第2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第3句】:为正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第4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规【第5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第6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第7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第8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第9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该其乐。

【第10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第11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第12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13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14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第15句】: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第16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第17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第18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第19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第20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第21句】:席不正不做【第22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第23句】: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第24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25句】: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第26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第27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第28句】: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第29句】:夫达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第30句】: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第31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第32句】: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说,远着来。【第33句】:子夏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第34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第35句】: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第36句】:刚、毅、木、讷,近仁【第37句】:君子思不出其位【第38句】: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第39句】: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其不能也【第40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第41句】:直哉史鱼。

邦有道,如失;邦无道,如失。君子哉蘧伯玉。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第42句】: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第43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44句】: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第45句】:道不同,不相为谋【第46句】: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第47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第48句】:言未及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第49句】:君子有三戒:年少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学期既衰,戒之在得。【第50句】: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第51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第52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第53句】: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第54句】: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

【第55句】: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第56句】: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愿,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第5句】: 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中的名言请求帮忙提供名言(出自以上四书),要求

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子 曰 : “ 敏 而 好 学 , 不 耻 下 问 。

”——《论语》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

【第6句】: 《大学》《中庸》感悟

《大学》感悟 谈及到《大学》这本书的话,我想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都不是很陌生。

这本书,大约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撰写的,它是四书五经之中的一本,其对当时的宋明理学有很大的影响。《大学》这本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的是三大纲领和八大条目;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大学》这本书的评论。

所以,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人们怎么从平常的人变成贤能的人。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教一个人怎么修身,管理自己的家庭以至治理国家。

那么,在我的演讲中,我会谈及到我读完《大学》之后的感悟。 首先,就是所谓的三大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明明德”的意思是我们每个人自身都有光明德性,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有做好人的能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把这个好的方面发扬光大,因为人性本来的是善的,所以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一个贤能的人。

“亲民”,也即“新民”。因为在周朝时代,“亲”和 新”这两个字是通用的,有着比较相似的涵义,而且这个纲领的评论都是与“新”有联系的,所以“亲民”其实也就是“新民”的意思。

那么,什么是“新民”?所谓的“新民”指的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主要核心意思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能力改正自身的缺点,从而变得更好。

这个话,即使你第一次犯了错,第二次犯了错,但是你不会感到无助和失败。 所谓“止于至善”,概括的讲就是指在生活中我们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尽可能的让我们的行为举止尽善尽美。

所以一个人想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经过慎重的考虑,要衡量是否自己做的这件事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利益。而且,这个纲领对我们作为一名家庭成员也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思想可以调节和改善家人之间的关系,它会让每个人家庭成员知道他们的责任所在,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

那么,这样的话就不会发生一些像吵架之类不愉快的事情。 其次,就是所谓的八大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谈到八大条目,我们可以把它划分成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讲关于个人本身的修养。第二个部分就是关于怎么治理家庭和治理国家。

在八大条目中,其最主要的就是它的次序。所以,一个人只有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那么他才可以谈论关于家庭和国家的事情。

重点在于,一个人首先要尽可能的革除对物质的追求和渴望,只有达到格物的境界,一个人才会明白事理,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只有这样的话,一个人才能真正的做一个诚实的人。所以你的言行举止一定要按照你自身的意图出发,如果一个人想做好“正心”的话,那么这个人一定要知道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情绪不稳定的话,比如说:愤怒、恐惧等,那么这个人就不会得到“正心”的目的。

总而言之,只有一个人充分达成以上的因素之后,那么这个人才能真正的达到“修身”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齐家”和“齐国”吗?其实这两个条目的核心思想很相似。

而这个部分也对每个想做领导的人尤其重要。首先,就是“齐家”,就是一个人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使家人之间能够和睦相处。

那么,什么是“齐国”?“齐国”就是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使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然后,如果一个人如果做不到“齐家”的话,那么这个人就不可能做到“齐国”的目的。

归根结底,《大学》这本书其主要教育人们怎么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有品德有修养的人的过程。它很明确地介绍了这个过程的次序,其主要强调的是,一个人如果想达到一定目的的话,那么这个人一定要从最基本的事情出发,从而达到更高的目的。

书中也谈及到了关于“贤能的人”的道理。 因为“贤能的人”能够抵挡住对物质的诱惑,从而精益求精,规范个人的行为举止,坦诚相待,所以这样一来,随着自己品德的修养和提高,他最终会成为一个贤能的人。

然而,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却缺少这种有贤能品质的人。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尝试着改变一些不好的东西,那么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中庸》感悟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这就是为何我选择了感悟《中庸》。 不偏不倚是中庸之道,正所谓至诚,至善。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一种境界,而正如孔子所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如今的“中庸”也许只不过是“平庸与调和”,却“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这本与众不同的经典,之所以能和《大学》,《论语》,《孟子》相提并论,是因为它有“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的原则。“中庸”不是扬子的一毛不拔;不是墨子的“摩顶放踵利天下”,而是所谓的“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

这部书就像一个水平仪,一把尺子,衡量世间万物。对或错,公平或不公平,甚至符不符合道义,都能清晰得显露出来。

作为孔子后裔子思,撰写《中庸》,以传承儒家思想。《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而后被宋代学人提到了突出地位上。

南宋的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中庸就是一个人既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人性,与慧根。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是不可以离开片刻的,。

【第7句】: 《大学》《中庸》感悟

《大学》感悟 谈及到《大学》这本书的话,我想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都不是很陌生。

这本书,大约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撰写的,它是四书五经之中的一本,其对当时的宋明理学有很大的影响。《大学》这本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的是三大纲领和八大条目;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大学》这本书的评论。

所以,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人们怎么从平常的人变成贤能的人。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教一个人怎么修身,管理自己的家庭以至治理国家。

那么,在我的演讲中,我会谈及到我读完《大学》之后的感悟。 首先,就是所谓的三大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明明德”的意思是我们每个人自身都有光明德性,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有做好人的能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把这个好的方面发扬光大,因为人性本来的是善的,所以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一个贤能的人。

“亲民”,也即“新民”。因为在周朝时代,“亲”和 新”这两个字是通用的,有着比较相似的涵义,而且这个纲领的评论都是与“新”有联系的,所以“亲民”其实也就是“新民”的意思。

那么,什么是“新民”?所谓的“新民”指的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主要核心意思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能力改正自身的缺点,从而变得更好。

这个话,即使你第一次犯了错,第二次犯了错,但是你不会感到无助和失败。 所谓“止于至善”,概括的讲就是指在生活中我们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尽可能的让我们的行为举止尽善尽美。

所以一个人想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经过慎重的考虑,要衡量是否自己做的这件事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利益。而且,这个纲领对我们作为一名家庭成员也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思想可以调节和改善家人之间的关系,它会让每个人家庭成员知道他们的责任所在,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

那么,这样的话就不会发生一些像吵架之类不愉快的事情。 其次,就是所谓的八大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谈到八大条目,我们可以把它划分成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讲关于个人本身的修养。第二个部分就是关于怎么治理家庭和治理国家。

在八大条目中,其最主要的就是它的次序。所以,一个人只有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那么他才可以谈论关于家庭和国家的事情。

重点在于,一个人首先要尽可能的革除对物质的追求和渴望,只有达到格物的境界,一个人才会明白事理,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只有这样的话,一个人才能真正的做一个诚实的人。所以你的言行举止一定要按照你自身的意图出发,如果一个人想做好“正心”的话,那么这个人一定要知道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情绪不稳定的话,比如说:愤怒、恐惧等,那么这个人就不会得到“正心”的目的。

总而言之,只有一个人充分达成以上的因素之后,那么这个人才能真正的达到“修身”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齐家”和“齐国”吗?其实这两个条目的核心思想很相似。

而这个部分也对每个想做领导的人尤其重要。首先,就是“齐家”,就是一个人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使家人之间能够和睦相处。

那么,什么是“齐国”?“齐国”就是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使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然后,如果一个人如果做不到“齐家”的话,那么这个人就不可能做到“齐国”的目的。

归根结底,《大学》这本书其主要教育人们怎么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有品德有修养的人的过程。它很明确地介绍了这个过程的次序,其主要强调的是,一个人如果想达到一定目的的话,那么这个人一定要从最基本的事情出发,从而达到更高的目的。

书中也谈及到了关于“贤能的人”的道理。 因为“贤能的人”能够抵挡住对物质的诱惑,从而精益求精,规范个人的行为举止,坦诚相待,所以这样一来,随着自己品德的修养和提高,他最终会成为一个贤能的人。

然而,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却缺少这种有贤能品质的人。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尝试着改变一些不好的东西,那么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中庸》感悟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这就是为何我选择了感悟《中庸》。 不偏不倚是中庸之道,正所谓至诚,至善。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一种境界,而正如孔子所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如今的“中庸”也许只不过是“平庸与调和”,却“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这本与众不同的经典,之所以能和《大学》,《论语》,《孟子》相提并论,是因为它有“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的原则。“中庸”不是扬子的一毛不拔;不是墨子的“摩顶放踵利天下”,而是所谓的“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

这部书就像一个水平仪,一把尺子,衡量世间万物。对或错,公平或不公平,甚至符不符合道义,都能清晰得显露出来。

作为孔子后裔子思,撰写《中庸》,以传承儒家思想。《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而后被宋代学人提到了突出地位上。

南宋的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中庸就是一个人既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人性,与慧根。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是不可以离开片刻的。

【第8句】: 摘抄《中庸》优美句子(不少于100句)

【第1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白话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

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第2句】: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白话解: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

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第3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白话解: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

『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第4句】: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第5句】: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白话解: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别人的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别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拥戴,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 【第6句】: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白话解:子路问孔子怎样叫做『强』?孔子说:「你所问的是南方人。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