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菊花来比喻生命力顽强的句子

07-03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第1句】: 哪些诗词写到菊花的顽强生命力

【第1句】:宋代郑思的《寒菊》: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文: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第2句】:唐代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再无花可赏。

【第3句】: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第4句】:唐代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译文:秋风飒飒摇动满院菊花,花蕊花香充满寒意,再难有蝴蝶飞来采蜜。

【第5句】:唐代杜甫的《宿赞公房》: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译文:阴雨撂荒了您深院的菊花,严霜欺倒了半池莲影。

【第6句】:唐代白居易的《咏菊》: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译文:耐寒的只有东边篱笆旁的菊花,它花蕊初开,让早晨多了一份清香。

【第2句】: 描写“花草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诗句有哪些

【第1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第2句】: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宋.张道洽《岭梅》

【第3句】: 春城无处不飞花。——唐朝.韩鸿《寒食》

【第4句】: 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宋.王安石《甘露歌》

【第5句】: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第6句】: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

【第7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第8句】: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杜荀鹤《小松》

【第9句】: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第10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

【第11句】: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第12句】: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宋.晏殊《踏莎行》

【第13句】: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孟珠》

【第14句】: 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宋.释仲殊《绝句》

【第15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第16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第17句】: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朝.元稹《菊花》

【第18句】: 林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第19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第20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民歌《江南》

【第3句】: 生命力顽强的菊花作文

去年的时候妈妈买了两棵紫色的菊花,花开得很好看,花凋谢之后,妈妈就把它们放到一边,便不再管理它们了。

今年春天菊花又发出了新芽,妈妈想:几元钱一盆的菊花,难道还能再开花吗?”所以妈妈就没把它们当一回事。但是没想到,四五月份的时候,菊花的枝茎越长越粗壮。

有一天,妈妈听邻居阿姨说:“在六月把菊花剪成一小段一小段,插在松软的土地上,它们就会慢慢长出细根,都能成活。”一开始妈妈还不是很相信,但转念一想,还是试一试比较好。

妈妈在六月把菊花剪成小段,插在松软的泥土里,并未用心去管理它。 下了几场大雨后,果然,他们全都成活了,七月的时候,妈妈把它们往花盆移植的时候,不出所料,枝茎插在泥土里的部分果然长出了许多须状的细根。

到了八月,花盆里的菊花都长出了小花蕾。有一次,我和妈妈正在看小花蕾,突然,妈妈看见有一株菊花的花蕾下面有许多蚜虫,妈妈用手指用力一弹,想把蚜虫弹去。

糟了!妈妈太用力,把菊花的茎弹折了,我仔细一看,还有不到三分之一连着,妈妈急忙找来一根小树枝支撑着,用细毛线绑住。这让我想起了断了胳膊的人做完手术后,就是这样固定的,我便和妈妈开玩笑:“妈妈,难道你这是给菊花做手术吗?”妈妈说:“试一试吧!花蕾都这么大了,如果折了太可惜。”

过了几天,我仔细观察,那处折了的地方又长在了一起,只不过比上下的茎又粗了一些。我想,这就是它愈合后留下的疤痕。

九月份,家里的菊花全开了,花朵硕大,非常漂亮,我仔细看了看那朵曾经折过的花,并不比别的花头小,半圆的形状,一条一条的花瓣中央是黄色的花蕾,美丽极了! 植物的生命力都这样顽强,我也要学习菊花那种不怕挫折,顽强生长的精神。

【第4句】: 形容生命力顽强的名言

竹石 郑燮(清)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如果缺少破土面出并与风雪拼搏的勇气,种子的前途并不比落叶美妙一分。

竹笋虽然柔嫩,但它不怕重压,敢于奋斗、敢于冒尖。 奋斗的双脚在踏碎自己的温床时,却开拓了一条创造之路。

没有风浪,便没有勇敢的弄潮儿;没有荆棘,也没有不屈的开拓者。 沙漠里的脚印很快就消逝了。

一支支奋进歌却在跋涉者的心中长久激荡。 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

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就可能在勇于进取的奋斗中奏响人生壮美的乐间。

【第5句】: 赞美菊花的句子

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类别:【静物】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 又题作:不第后赋菊 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

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

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

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

“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

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

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

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

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

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

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

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

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艺术想象和联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的制约的。

没有黄巢那样的革命抱负、战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奇语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它一种战斗的美,这只能来自战斗的生活实践。

“自古英雄尽解诗”,也许正应从这个根本点上去理解吧。 菊花 年代:【唐】 作者:【元稹】 体裁:【七绝】 类别:【】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简析】: 最后两句说明他偏爱菊花的原因,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句子。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

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菊 花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明刊本《唐诗画谱》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

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

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

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

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

“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

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

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