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句子比喻答题技巧i

04-18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第1句】: 语文阅读赏析句子题有哪些解题技巧

做阅读第一篇时,赏析分三步骤:【第1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最常用) 【第2句】:写出了。 【第3句】:表现了某物。的特点(品质)或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记住,答题要往中心靠,中心一般在结尾那几段。

说明文要看分答题,这个你自己领悟。 把每一段开头句子都画下来,在概括方面会有用的。 其实说明文比较简单,但一定要有原文意识(回原文找)

作文,建议你再考试前先背几篇好的文章,到时候再套上去用。字迹一定要清晰。 开头最好用优美的排比,也可以尝试新颖的写作形式。

不知道能不能帮上忙,我是初三的。希望你考出好成绩吧!加油!

【第2句】: 句子赏析的答题技巧

①从句式入手

常见的几种句式表达效果为;

1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2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3反问句,加强语气

4 感叹句,抒情强烈。

答题格式;这是个。。。.句,表达了。。..(作用 )

②从修辞角度入手

答题格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从用词角度入手

答题格式 ;“。。..”一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从表达方式入手

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第1句】: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 。【第2句】: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第3句】: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的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第4句】: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答题格式;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

⑤从语句所在位置入手

一般有;从结构上统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为下文。。..做铺垫

等;在中间语句的作用一般是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伏笔;结尾的语句,作用一般是深化中心,升华主题,照应题目或开头,使结构严谨等。

【第3句】: 比喻句的答题技巧

比喻答题格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经典实例: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扩展资料:

在语文答题中,比喻句的作用诠释,成为了阅读题的重要题点。一般来讲,是应该这样答的: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本体)比作——(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句子表达)”

例如:

关爱是一个眼神,给学生无声的祝福;

关爱是一缕青风,给学生身心的舒畅;

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

关爱是一句问侯,给学生春天的温暖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分别比作眼神,清风,春雨,问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关爱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比喻句

【第4句】: 初中语文赏析句子答题技巧,赏析整个句子 还有赏析加点词语的那种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语言运用及诗歌赏析答题公式 以下三十种答题公式几乎涵盖初中语文考试当中所有主观题题型,同学们一定要在切实掌握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

【第1句】: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第2句】:词语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第3句】:句子分析:(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2)公式:修辞本身得作用+ 联系上下文的情景 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特点 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的特点(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文学气息,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第4句】: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第5句】: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第6句】:某段起什么作用:(1)此段在开头,作用: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3)此段在结尾,作用: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第7句】: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描写方法分为:(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2)坏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描写的作用:(1)人物: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2)环境:烘托一种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第8句】: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公式: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第9句】: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第10句】: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分析步骤: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第11句】: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第12句】: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第13句】: 段意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第14句】: 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第15句】: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文章。

【第5句】: 赏析句子 (修辞手法+句子内容)

⒈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⒉拟人: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⒊拟物: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⒋扩大夸张: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⒌缩小夸张: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⒍超前夸张: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⒎排比: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⒏对偶(正对):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反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流水对):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⒐反复: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⒑反问: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⒒引用(直接引用):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间接引用):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⒓借代(部分代整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特征代本体):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具体代抽象):南国烽烟正十年 (工具代本体):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专名代泛称):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⒔反语: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⒕对比: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⒖联想: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⒗通感:“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⒘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⒙顶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⒚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 ⒛回环: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第21句】:移情: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就是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 颗颗“相思泪”。) 【第1句】: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第2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第3句】: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第4句】: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第5句】:读一本好书等于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第6句】:选书应和交友一样谨慎。因为你的习性受书籍的影响不亚于朋友。

【第7句】:书是智慧的钥匙. 【第8句】:政治家说:"书是时代的生命." 【第9句】:经济家说:"书是致富的信息." 【第10句】:文学家说:"书是人类的营养品." 【第11句】:学生们说:"书是不开口的老师." 【第12句】:迷惘者说:"书是心中的启明星." 【第13句】:探索者说:"书是通向彼岸的船." 【第14句】:奋斗者说:"书是人生的向导." 【第15句】:急于求知者说:"书是饥饿时的美餐." 【第16句】:书就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第17句】: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中选,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 【第18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第19句】:这几天的天气真是太冷,寒风吹在脸上好像刀割一样. 【第20句】: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动不动扒在火堆里。

【第21句】:那个人骨瘦如柴 . 【第22句】: 这个人壮硕如牛. 【第23句】:在图书馆扒着睡觉的时候流口水,就象晚年石钟乳一样 【第24句】:钱钟书围城里说:打呼噜象放长线的风筝。 【第25句】:西湖象一块碧玉,一面镜子。

【第26句】:棉花象雪架一样。 【第27句】: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在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第28句】: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 【第29句】: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高大的山神,像神秘的古堡,像沮丧的巨人,像一条连绵不断的地毯。 【第30句】: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第31句】: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第32句】: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第33句】:人潮卷来卷去,地坝变成了露天舞台。

【第34句】: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暗喻) 【第35句】:炕沿上坐着的那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像刚吃过死人的野狗。”

【第36句】:他打破了一块玻璃,吓得像妖怪一样逃跑了. 【第37句】: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 【第38句】: 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第39句】:她的文章写得很好。结构就像人体内的神经结和神经网的关系那样严密。

【第40句】:小弟弟的脸胖乎乎、红扑扑的,看上去真像一个可爱的大苹果,我真想去咬上一口。 【第41句】:远远望去,泰山峰上的松树连成一片,浓浓的,看上去就像人的颧骨上横着的一道剑眉。

【第42句】:食堂开饭时,全校同学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挤成一团。 【第43句】:敌机逃窜了,我们的飞机紧紧追在后面,像豺狗追小白兔一样,一前一后。

【第44句】:像鹅毛,像芦花,像棉絮的大雪降落下来。 【第45句】:火红的枫叶像火花一样纷纷地飘落下来。

【第46句】: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般向终点跑去。 【第47句】:北极星橡盏指路灯一样挂在天空。

【第48句】:梦像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想捉他,他已经跑。

【第6句】: 如何赏析句子(修辞方法)

【比 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如: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拟 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夸 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夸张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夸张类别有: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我家门前只有巴掌大的地方。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排 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但要三个以上。 排比可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对 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反 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设 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设问可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反 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引 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借 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反 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对 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顶针】 用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前后顶接,蝉联而下,促使语气衔接。

又称联珠、蝉联、连环。 例如: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佚名题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 痴则贪,贪则嗔,嗔则伤人种苦因,故知痴是苦 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师匠,当以戒为师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也不太常见的顶针格式,叫连环格(全联相邻的分句全都顶针,且联首与联脚也顶针)。

如: 善可亲近,近可闻,闻思修习即臻善 生有老病,病有死,死去活来再受生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总的说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具体地说: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

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